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体育行为对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的作用
小类:
教育
简介:
为更好的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增强健身意识,培养终生体育观念,实现大学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目的和任务,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对1001名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态度和体育行为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分析出积极的体育锻炼态度只有在学生充分认识和行动统一的基础上,才能更容易形成的最终结论。
详细介绍:
2007年5月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强调通过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坚持不懈地推动青少年体育运动的发展,不断提高青少年乃至全民族的健康素质。全面提高青少年身心健康和各项身体素质的发展,是当前各高校教育工作的重点,高校体育作为高等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当代大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起到了奠基作用。如何使大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态度是高校体育教育首要解决的重点问题。体育锻炼态度与行为的交互关系,会对大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和身体素质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基于这一观点,本文通过对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和体育行为的调查分析入手,以期探讨内在规律及尚存问题。为高校教师能更好的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增强健身意识,培养终生体育观念,实现大学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目的和任务,提供详实,可靠的依据。本研究认为积极的体育锻炼态度只有在学生充分认识和行动统一的基础上,才能更容易形成。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建设的主要承担者,在大学阶段形成积极的体育锻炼态度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今后拥有健康的体魄乃至坚持终身体育锻炼都有积极的影响。基于这一观点,本文通过对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和体育行为的调查分析入手,以期探讨内在规律及尚存问题。为高校教师能更好的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增强健身意识,培养终生体育观念,实现大学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目的和任务,提供详实,可靠的依据。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理论方面:通过对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与体育行为的实证研究,归纳出其本质属性和发展规律,为进一步证实良好的体育锻炼态度有增进身心健康、改善体质效果,提供理论参考。 研究方法方面:不仅对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与体育行为进行横向比较,还凝练了体育行为的研究范畴,通过文献资料、问卷调查等方法的定量与定性相机结合,对研究问题进行深入、实际的研究。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从宏观的角度来了解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与体育行为的交互关系;从微观的角度来分析不同运动频率和运动项数对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所产生的效应,以期探讨内在规律及尚存问题,为更好的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增强健身意识,培养终生体育观念,实现大学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目的和任务,提供详实、可靠的依据。

作品摘要

为探讨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与行为的关系,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运用《锻炼态度量表》对1001名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态度和体育行为现状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结果显示,运动项数与男生的行为态度、行为控制感无显著性差异;而女生的情感体验、行为控制感无显著性差异。此外,无论男、女生,除女生的主观标准外,其它维度与运动频率间均有显著性差异。总体来看,女生除主观标准得分高于男生外,其它维度的得分均低于男生,但男、女生对体育锻炼均有较高的目标态度。 提示,积极的体育锻炼态度只有在学生充分认识和行动统一的基础上,才能更容易形成。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拟发表在《体育成人教育学刊》第三期—第四期。

参考文献

表 体育锻炼态度与运动频率的关系(男生) 运动项数Ⅰ(236名)运动项数Ⅱ(193名)运动项数Ⅲ(106名) F值 P值 行为态度 27.59±5.2928.96±5.13 30.35±5.42 2.42 0.09 目标态度 44.50±8.09 46.70±7.63 49.20±7.83 6.00 0.01 行为认知 26.33±5.26 27.22±4.55 28.95±4.04 5.81 0.01 行为习惯 32.97±7.26 34.64±6.03 38.25±6.50 7.67 0.01 行为意向 24.45±4.45 25.22±3.91 27.53±4.63 5.55 0.01 情感体验 34.45±7.57 35.65±6.19 38.92±6.61 5.15 0.01 行为控制感 23.85±4.90 24.23±4.89 25.92±5.47 1.21 0.30 主观标准 20.14±4.05 20.25±4.12 20.22±4.17 0.06 0.94 检索目录: [1]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意见[EB/OL].[2010-8-20]. [2] 毛荣建.青少年学生锻炼态度-行为九因素模型的建立与检验[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3. [3] 万力方.高中生、大学生、研究生锻炼态度-行为九因素模型特征比较研究[D].武汉:武汉体育学院, 2006,46-49. [4] 王重鸣.心理学研究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5] 李 可.太极柔力球教学对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和心理和谐影响的实验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3,10(3):51. [6] 刘 刚.浅议体育行为学[J].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6):51-52. [7] 刘一民,孙庆祝,孙月霞.我国大学生体育态度和行为的调查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1, 37(1):28-31.

调查方式

本研究采用了问卷调查法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体育作为一种极其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是由社会、生物、心理三大方面因素交织在一起综合作用产生的结果,具有复杂的、多功能的、不断发展变化的价值功能体系。人们对体育活动的态度是多种多样的,一个人的体育态度,不仅体现出其体育价值观念,还体现出它对体育行为的所产生的影响。 刘新民等(1991)认为体育锻炼态度与学校的体育工作、课余训练和课外体育活动等的发展状况有关,其主要的影响因素分别是:学生的性别、年龄、家庭居住环境、家长职业及文化程度、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程度和体育课考核成绩。 陈丹萍(1993)利用德国比勒菲德大学克劳斯•威廉姆齐克教授(1991)改编的“体育活动态度问卷”作为评定工具,对上海市中学生和德国同年龄阶段的中学生进行了体育态度的跨文化研究发现,两国中学生对体育态度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社会因素方面,反映了两国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的体育教学方式。 戴晶斌(1996)的研究表明,在审美、追求刺激和社会交往三个维度上,中日大学生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 刘一民(2000)则认为大学生体育态度的形成是受多种因素影响并经长期孕育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循环的反馈过程。大学生个体体育态度的形成是在体育教学和体育文化环境这两种外界因素影响下,经过服从、同化、内化三个阶段而形成的。大学阶段是形成人生良好体育态度和终身体育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 总体看,国内学者对于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与体育行为的相关研究成果很多,但归结起来,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1)不同研究相互之间缺乏借鉴、比较和积累。由于绝大多数研究缺乏对已有文献的回顾和考察,缺乏对相似研究的借鉴,因而相互之间的可比性很小。特别是所使用的测量指标和测量器材上,互不相同。因此,所提供的研究结果参考价值不高。 (2)具体研究方法的运用不够科学严密。一是许多研究的样本没有依据随机的原则进行抽取,致使主观性很强,代表性较差;二是研究所用的都是相当简单的统计学分析方法,特别是许多研究仅仅以单变量的分析为主要手段,对资料的深入分析不够。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