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中部地区农村中小学萎缩现状分析--以山西省原平县解村乡为例
小类:
教育
简介:
随着我国对中部地区农村基础教育投入的加大,中部地区农村基础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然而,城乡基础教育的差距并没有因此缩小,相反,中部地区农村基础教育出现了新的危机——萎缩。以2008年山西省原平县解村乡基础教育状况为样本,笔者从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学校管理、学生家长三方面分析了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由于城乡公共教育资源配置的长期失衡导致城乡中小学产生巨大差距,农村中小学不断衰落,中部地区的农村教育已经满足不了农民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促使农民将孩子送到县城上学。中部地区农村学校的衰落导致了教育资源的浪费、“择校热”的加剧以及农民负担的加重等一系列负面效应。因此,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遏制中部地区农村中小学萎缩刻不容缓。为此,就必须实现城乡基础教育经费投入“差别”化;鼓励民间办学,克服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减少农村骨干教师流失,提高农村教学质量;提高农村中小学校长素质,加强学校管理。
详细介绍:
中部地区农村中小学萎缩现状分析 ——以山西省原平县解村乡为例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城乡二元差距并没有缩小反而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 然而,现阶段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不容乐观,这集中体现在城乡教育的不公平上,这种不公平在目前农村教育中的直接结果就是农村中小学极剧萎缩。国家从2000年开始实施高校扩招政策,大学毕业生数量猛增,而就业岗位却缓慢增长,庞大的就业人数与有限的岗位之间矛盾尖锐,因此,为了接受更为优质的教育,以便在未来能够获得一份好工作,农村学生便大量涌入城市。 为撰写本文,笔者调查了山西省原平县解村乡现存的7所小学、1所初中以及萎缩的7所小学、1所初中(重点调查了有完整建制的4所小学、1所初中),并对全乡90名教师中的65名(在这65名教师当中,90%为中青年教师,其中包括7名校长/教导主任)进行了调查了解;而且还对解村乡进城上学的100名学生家长进行了访谈,而原平县城中小学教师收入是笔者通过侧面了解到的。之所以选择解村乡作为研究样本,缘于解村乡紧邻原平县城,能够更好的反映当前农村中小学萎缩现状。笔者通过半结构式访谈收集资料,由于解村乡中小学数量有限,通过半结构式访谈能更有效的收集各种资料。 一、中部地区农村中小学萎缩的原因分析 中部地区农村中小学正常萎缩是一种合理现象:第一,由于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使农村人口出生率不断下降,这引起中部地区农村受教育人口数不断减少;第二,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一方面,由于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侵占了周边农村土地农民变为市民同时一部分农民由于收入的增加而搬入城市居住,相应地,他们的子女也会在城市上学;另一方面,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引发城市进行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这为农民外出务工提供了机会,农民外出务工的同时为了便于照顾子女以及使其接受更为优质的教育,便把子女接到打工地上学;第三,近年来,为了集中优质资源办学,中部地区各级地方政府对学校布局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集中力量建“中心学校”,“中心学校”一方面集中了大量优质教育资源,但同时由于一些地方交通不便以及学生住宿不便等一系列因素使家长把孩子送到交通便利的县城上学;第四,虽然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对中部地区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中部地区农村基础教育获得稳步发展,特别是中小学的入学率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但农村学生辍学现象时有发生,这主要因为这些学生自身学习成绩差、对学习产生厌恶感,失去了继续学习的动力。虽然中部地区农村中小学正常萎缩是一种合理现象,但现阶段的这种萎缩已大大超过了合理限度,是一种非正常现象。以下三方面因素是造成中部地区农村中小学极剧萎缩的关键: 1.中部地区城乡公共教育资源的分配差距: ⑴公用经费配置的城乡双重差距;⑵硬件设施城乡差距;⑶师资配置的城乡差距,根据笔者对原平县解村乡的调查发现,基础教育教师城乡差距表现在以下两方面:①农村教师知识老化倾向明显;②农村骨干教师流失严重,农村教师流失的根本原因在于城乡收入的巨大差距。 2.学校管理严重缺位 当前中部地区农村中小学主要存在的管理问题有:学校管理松懈,领导、教师精神不振;学生管理单一、僵化。 3.家长的选择 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加速,大量的农民涌入城市,在农民进城务工获得劳动所得的同时,他们也看到了自己由于出身农村,没有学历,只能靠体力赚钱;而城市人,由于有学历,所以依靠脑力来赚钱。这使他们强烈的意识到知识的力量、教育的重要性。在农村,“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古训深入人心,读书是一件很高尚的事情,通过读书便可以脱离农村的穷苦状态。由于受这些因素的影响,教育已成为农民的头等大事。 由此,家长便不自觉的把子女的教育问题当成了一种功利行为,当成了自己未完成愿望的继续,父母为子女择校就成了一种非常合理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农民家长对教育理念的认识产生了偏差,他们认为只有考上大学才是唯一的出路,这对学生的流失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中部地区农村中小学萎缩造成的负面影响 1.资源的浪费 中部地区农村教育资源浪费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造成了中部地区农村中小学硬件设施的浪费;另一方面,中部地区农村中小学极剧萎缩使农村中小学教师供过于求,很多老师处于闲置状态。 2.“择校热”的马太效应 中部地区农村中小学萎缩,大量学生涌入城市,使城市优质的教育资源供需矛盾尖锐;这势必会加剧“择校热”,伴随“择校热”一起的是“择校费”的收取,这相当普遍。 3.农民负担的加重 面对城乡教育的巨大差距,农村教育的不断衰落,农民选择了送孩子去城市上学。对于去城市上学,无疑增加了农民的负担。 三、扭转中部地区农村中小学萎缩的措施 1.实现城乡投入“差别”化 造成城乡公共教育资源分配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是城乡教育经费投入的差异,中部地区农村教育经费投入明显不足。这就要求政府加大对中部地区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实行城乡投入“差别对待”原则:①在教育经费投入方面,中部地区农村基础教育的经费投入不仅增长速度要快于城市,而且政府对农村基础教育投入经费的绝对数也要超过城市,特别是在生均投入方面,农村要超过城市;②建立基础教育学校财政预算制度,按照各个学校的实际需求进行拨款,避免出现“富越富,穷越穷”的局面。 2.鼓励民间办学 鼓励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鼓励社会捐资和集资办学(这种方式最适合农村)。 3.减少骨干教师流失 从教师待遇方面来讲;从政策方面来讲;从教师素质方面来讲。 4.提高管理者素质 中部地区农村中小学萎缩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校管理的缺位,而学校管理的核心是校长。因此,要遏制中部地区农村中小学萎缩,促进农村基础教育的快速发展,就必须提高校长的素质:加强自身责任意识;实施有效的管理; 这四方面措施互相补充,构成一个整体共同促进了中部地区农村基础教育的全面发展。

作品图片

  • 中部地区农村中小学萎缩现状分析--以山西省原平县解村乡为例
  • 中部地区农村中小学萎缩现状分析--以山西省原平县解村乡为例
  • 中部地区农村中小学萎缩现状分析--以山西省原平县解村乡为例
  • 中部地区农村中小学萎缩现状分析--以山西省原平县解村乡为例
  • 中部地区农村中小学萎缩现状分析--以山西省原平县解村乡为例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目的:农村人力资源素质关系着整个中国人力资源素质,而农村基础教育与农村人力资源素质的提升关系密切。中部地区农村中小学萎缩给中部地区农村基础教育以致命的打击,本文写作的目的在于唤起社会对中部地区农村教育的更多关注。 思路:本文通过个案分析,运用半结构访谈对调查对象进行了实地调查,笔者通过调查中部地区农村中小学萎缩这一现象,分析出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以及产生的负面影响,最后提出一些尝试性的建议。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此调查报告运用个案分析、半结构式访谈等社会学的调查方法对调查对象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和研究,在此基础上对数据进行了分析处理。本文立足人力资源与社会的关系,从城乡差异视角来考察农村中小学萎缩,对造成这一差距的城、乡双方进行了有针对性的重点的较为深入、细致的分析。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理论价值:本文从社会个体的发展与社会人力资源的关系出发,以城乡差异为视角,研究制约中部地区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因素,这在理论上为研究城乡基础教育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实践价值:首先,此研究揭示了中部地区农村中小学萎缩的具体原因,为减少当前中部地区农村中小学萎缩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其次,本研究还将会为制定提升中部地区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的具体措施提供有益的启迪。

作品摘要

随着我国对中部地区农村基础教育投入的加大,中部地区农村基础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然而,城乡基础教育的差距并没有因此缩小,相反,中部地区农村基础教育出现了新的危机——萎缩。以2008年山西省原平县解村乡基础教育状况为样本,笔者从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学校管理、学生家长三方面分析了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由于城乡公共教育资源配置的长期失衡导致城乡中小学产生巨大差距,农村中小学不断衰落,中部地区的农村教育已经满足不了农民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促使农民将孩子送到县城上学。中部地区农村学校的衰落导致了教育资源的浪费、“择校热”的加剧以及农民负担的加重等一系列负面效应。因此,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遏制中部地区农村中小学萎缩刻不容缓。为此,就必须实现城乡基础教育经费投入“差别”化;鼓励民间办学,克服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减少农村骨干教师流失,提高农村教学质量;提高农村中小学校长素质,加强学校管理。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山西省社会学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上的学术交流稿。 尚在寻找合适刊物发表。 在本校第十四届“创新挑战杯”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荣获一等奖。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佚名:探索农村教育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作用(2009-5-7)[EB/OL], [2] 邢媛: 当代社会发展观导论 [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76. [3],[4] 张祥明:校长的道德使命和责任:学校发展的元动力 [J],教育发展研究,2008(15-16). [5],[6] 杨东平:2005年:中国教育发展报告 [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3:51,34. [7] [美]杰拉德•C•厄本恩,拉里•W•休斯,辛西亚•J•诺里斯 著;黄崴,龙君伟 译.校长论 [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1第一版 前言。

调查方式

此调查报告运用个案分析、半结构式访谈等社会学的调查方法对调查对象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和研究,在此基础上对数据进行了分析处理。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由于农村中小学萎缩是近年来我国出现的一种新的社会现象,因此,目前尚未发现在国外有关农村中小学萎缩的研究成果。 城乡基础教育的公平性问题一直以来是学界较为关注的重点。学者们大都从以下两个角度来研究:⑴学者们较多的研究公共政策对城乡基础教育的影响:财政政策对农村基础教育的影响(宗晓华,2008);影响我国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的教育经费缺口分析(胡瑞文,2007);义务教育经费分配使用的公平性研究(郑磊,2006)等方面。这些研究从不同专业角度对农村基础教育面临的困境进行分析研究,但是对于城乡教育资源分配差异并无很系统的研究;⑵在研究视角上,较多的学者侧重于宏观的教育理论的阐述:教育公平的价值追求(金久仁,2008);以正当程序实现教育公平(汪海霞,2007);从政策道德性看义务教育城乡差距(孙艳霞,2006)等方面。而从城乡差异的视角来考查基础教育中出现的农村中小学萎缩现象的微观个案则研究不足,笔者在写作本文的过程中借鉴了中南大学陈潭教授、罗新云研究员在2008年2月发表的《公共教育资源失衡及其政策补给——以湘南H区的教育调查为例》中的一些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对农村中小学萎缩现状进行了更为全面、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一些新观点。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