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试论陇州小调与地台戏的文化功能
小类:
社会
简介:
陇州小调与地台戏作为综合性较强的、传统的、浓具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囊括语言、文学、音乐、舞蹈、戏曲、美术等多种元素,以其淳朴的表现风格、灵活多样的表现形式,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本文通过对陇州小调与地台戏的内在文化功能进行简单剖析,了解其娱神娱人的祈福作用,展现陇州人民的真善美的品质,同时,浅略探讨在极力追求和谐社会的今天,陇州小调与地台戏在自然和谐、人际和谐、道德和谐等方面的积极推动作用。
详细介绍:
本文旨在通过对陇州小调与地台戏的内在文化功能进行简单剖析,了解其娱神娱人的祈福作用,展现陇州人民的的品质,同时,浅略探讨在极力追求和谐社会的今天,陇州小调与地台戏在自然和谐、人际和谐、道德和谐等方面的积极推动作用。

作品图片

  • 试论陇州小调与地台戏的文化功能
  • 试论陇州小调与地台戏的文化功能
  • 试论陇州小调与地台戏的文化功能
  • 试论陇州小调与地台戏的文化功能
  • 试论陇州小调与地台戏的文化功能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本文旨在通过对陇州小调与地台戏的内在文化功能进行简单剖析,了解其娱神娱人的祈福作用,传情达意的交流功能,展现陇州人民的真善美的品质,同时,浅略探讨在极力追求和谐社会的今天,陇州小调与地台戏在自然和谐、人际和谐、道德和谐等方面的积极推动作用,以期能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做出努力。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本文是建立在较为详实的资料、科学的调查方式以及独特的个人体验至上而形成的,对陇州小调与地台戏进行了较为深刻的人文剖析,并从民俗学的角度挖掘其独特的文化功能,并有合理的理论文献作支撑,弥补现在研究的空缺。较为系统、全面的解读陇州小调与地台戏的审美文化功能;解读陇州人它的特殊情感;揭示其艺术特色与地域特色,展现陇州人的真、善、美品质,表达对生活的美好愿望,同时,为后继研究提供资料和经验。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此课题旨在通过对陇州小调与地台戏的研究,探讨其审美文化功能,揭示其艺术特色与地域特色,展现陇州人的真、善、美品质,表达对生活的美好愿望。较为系统、全面的解读陇州小调与地台戏的审美文化功能;解读陇州人对它的特殊情感;揭示其艺术特色与地域特色,展现陇州人的真、善、美品质,表达对生活的美好愿望;为国家非物质遗产保护做出努力。同时,为后继研究提供资料和经验。

作品摘要

陇州小调与地台戏作为综合性较强的、传统的、浓具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囊括语言、文学、音乐、舞蹈、戏曲、美术等多种元素,以其淳朴的表现风格、灵活多样的表现形式,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本文旨在通过对陇州小调与地台戏的内在文化功能进行简单剖析,了解其娱神娱人的祈福作用,传情达意的交流功能,展现陇州人民的真善美的品质,同时,浅略探讨在极力追求和谐社会的今天,陇州小调与地台戏在自然和谐、人际和谐、道德和谐等方面的积极推动作用,以期能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做出努力。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2010年12月获批宝鸡文理学院大学生科技作品重点项目; 2011年4月获得宝鸡文理学院大学生科技作品大赛哲学社科类二等奖。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唐家路.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第6页. [2]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第200页. [3]刘锡诚.关于民间信仰和神秘思维问题——兼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问题.【DB】中国民俗学网.2009 [4][5]唐家路.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第26页 [6]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第153-154页 [7]高长江.世界宗教研究,【J】.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2010.2010年第3期

调查方式

走访 问卷 现场采访 人员介绍 个别交谈 亲临实践 会议 图片、照片 书报刊物 统计报表 影视资料 文件 集体组织 自发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宝鸡社火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第一批获批项目,而陇州社火作为宝鸡社火的主要组成部分,陇州小调与地台戏也由于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在这种形势下,一大批专业学者、业余爱好者融入到了社火的研究保护工作,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专著类如王杰文先生的《民间社火》一书,站在宏观角度,对中国各地区社火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说明与比较;摄影类如唐陇利先生的《陇州社火》一书,很好的展示了陇州各类社火的艺术特色与魅力;陈勤建先生的《中国民俗学》也谈到了社火,并对其内涵进行了挖掘……民间艺人也以自己的方式收集整理着这些古老的艺术精品,如王安义老人自费深入农村收集整理的《陇州小调歌曲集》,较为完整收集了曲谱歌词324首;李家善老人从文革后一直也痴迷于陇州小调与地台戏的搜集整理工作……这些作品的问世,为后来的民间文化艺术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方法。 然而,在实际研究过程中,由于地域、时间、文化等因素的限制,更多的人是局限于社火脸谱及其服装艺术等实物的搜集整理或研究工作,对于其重要组成部分——陇州小调与地台戏的研究呈现出发掘不足,人文剖析不足的现象。 笔者出生于社火之乡——陇州,较为熟知陇州社火、小调、地台戏的整个过程,并有十余年的参与经验和感悟,且学习中文专业,并阅读了大量民俗学专著,能够准确的把握这些民俗活动的深层次内涵,同时,由于该方面尚属空白,因此,该作品具有开创性和前瞻性。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