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艰难的开始----大学生“隐性失业”群体调查报告
小类:
社会
简介:
作品聚焦于社会就业的核心群体——大学生,透过居高不下的就业统计率表象,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访问,发现并定义了大学生“隐性失业”群体。课题组对武汉大学、湘潭大学、湖南理工学院的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同时访问了相关管理部门、用人单位和在校老师,多方调研后科学归纳了“隐性失业”的表现,对其产生的主要原因、状态时间等做了详尽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消除或缓解“隐性失业”现象的若干对策建议。
详细介绍:
作品聚焦于社会就业的核心群体——大学生,透过居高不下的就业统计率表象,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访问,发现并定义了大学生“隐性失业”群体。“隐性失业”群体,表现为毕业后从事的工作的稳定性极差,“跳槽”频度超过正常范围,“跳槽”原因更多的是外在压力而非自主选择;从事着与自己的学科专业、能力不相适应的工作;薪酬待遇通常低于相对稳定就业。尽管不同的学校、不同的专业背景会有差异,但这一群体平均比率达到了41%。正是这一短期低质就业群体的存在,使“就业难”被社会认为是严峻的问题。课题组在我们共同的导师的指导下,对武汉大学、湘潭大学、湖南理工学院(分别代表学校的不同层次)近三年的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同时访问了相关管理部门、用人单位和在校老师,多方调研后科学归纳了“隐性失业”的表现,对其产生的主要原因、缩短“隐性失业”状态时间等做了详尽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消除或缓解“隐性失业”现象的若干对策建议。

作品图片

  • 艰难的开始----大学生“隐性失业”群体调查报告
  • 艰难的开始----大学生“隐性失业”群体调查报告
  • 艰难的开始----大学生“隐性失业”群体调查报告
  • 艰难的开始----大学生“隐性失业”群体调查报告
  • 艰难的开始----大学生“隐性失业”群体调查报告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眼下的大学生就业难、难就业是制约社会发展的一个大问题。而大学生中存在的“隐性失业”即“亚失业”更加加剧了这一现象,因此对于大学生“隐性失业”有助于对大学生就业难的解决办法进行探索。本调查试图通过对“隐性失业”群体产生的原因及影响的调研,来对缩小大学生“隐性失业”群体规模、缩短大学生“隐性失业”状态时间的解决办法等做详尽分析。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国内外关于大学生就业情况的调查都比较多,但是很多调查研究都是从大学生自身、高校教育模式、企业三方面着手进行的,;他们更多的是关注就业率、岗位设置的问题,很少对失业群体进行细分;大多数考量的是大学生毕业半年的整体就业状况,没有权衡毕业生身份转换过程中的不连贯状态,本作品在开题之处就明确提出了失业有显性和隐性之分,并对隐性失业现象的表征及其产生的主要原因进行了较为科学的归纳,针对性比较强。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访问,发现并定义了为人所忽视的大学生“隐性失业”现象的存在,科学归纳了“隐性失业”现象的表征及其产生的主要原因,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大学生更真实的了解自己,更明确就业时需要努力的方向,促进大学生就业。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消除或缓解“隐性失业”现象的若干对策建议,对教育管理部门、相关教育部门、大学生自身都有很强的启示意义和指导价值。

作品摘要

近年来,我国大学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年均90%以上的高就业率仍有“就业难”的感叹。本次调研发现大学生“隐性失业”群体的存在是“就业难”萌生的最重要原因,“隐性失业”群体,表现为毕业后从事的工作的稳定性极差,“跳槽”频度超过正常范围,“跳槽”原因更多的是外在压力而非自主选择;从事着与自己的学科专业、能力不相适应的工作;薪酬待遇通常低于相对稳定就业。尽管不同的学校、不同的专业背景会有差异,但这一群体平均比率达到了41%。正是这一短期低质就业群体的存在,使“就业难”被社会普遍认为是严峻的问题。课题组在我们共同的导师的指导下,通过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对武汉大学、湘潭大学、湖南理工学院(分别代表学校的不同层次)近三年的毕业生抽取样本,进行了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同时访问了相关管理部门、用人单位和在校老师。利用调研结论,对大学生“隐性失业”群体产生的原因,缩小大学生“隐性失业”群体规模、缩短大学生“隐性失业”状态时间的解决办法等做了详尽分析。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湖南理工学院“挑战杯”一等奖

参考文献

1.《2010-2020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 孙立.转型中国之隐性失业分析与治理 [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3. 袁志刚.隐性失业论 [M].立信会计出版社,1998 4. 网络转载.人大经济论坛.大学生知识性失业的对策 [EB/OL]. 2010. 5. 李增华;杨申宣;;我国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制度分析[J];红河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6. 刘向荣;;透视美国高校职业指导工作[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年18期 7.网上调查问卷的投放

调查方式

走访 问卷 现场采访 个别交谈 书报刊物 统计报表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高校毕业生是人才市场上非常重要的人力资源,近年,随着高校大规模的扩招,在校大学生人数急剧上升,毕业生人数也逐年增加,随之而来的就是毕业生就业问题。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以来就是社会上关注的焦点问题,现在全球就业形势总体都是比较严峻的,特别是经济危机以来。国内外关于大学生就业情况的调查都比较多,调查都致力于揪出就业难的根源,为解决这些问题出谋划策。 虽然很多研究在关注大学生的就业状况,但是很多调查研究都是从大学生自身、高校教育模式、企业三方面着手进行的,有的还笼统的将没有就业直接定意为失业,很少对失业群体进行细分;他们更多的是关注就业率、平均收入、岗位设置的问题,都是从宏观方面抓数据,大多数考量的是大学生毕业半年或更长时间内的整体就业状况,夹杂的仍然是“一次性就业”的传统思维,并没有权衡毕业生身份转换过程中的不连贯状态,而这种就业的不稳定状态即我们调研的主题——大学生隐性失业。 本作品《艰难的开始----大学生“隐性失业”群体调查报告》在开题之处就明确提出了失业有显性和隐性之分,并对大家所忽视的隐性失业现象的表征及其产生的主要原因进行了较为科学的归纳,针对性比较强。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