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基于试点成效视角下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调研——以湖北省崇阳县为例
小类:
社会
简介:
该作品是基于新农合制度的试点情况,选取中部地区典型的贫困县-湖北省崇阳县为样本调研,调研单位包括行政机构、医院和患者家庭等,数据详实,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详细介绍:
改革开放以后,农村一直是我国社会保障的真空地带,随着集体经济解体和传统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瓦解,庞大的农村居民成了医疗健康保障的最大弱势群体,面临严重的看病难与看病贵问题,政府为解决这一难题,实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新农合使农民受益很大,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广大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但一项好的惠农制度只有持续发展才能长远地给制度对象带来福利。政府推行“新农合”制度也是为了让这项制度能够长久地保障农民的基本医疗需求,维护广大农民的健康权。 本文调研对象——湖北省崇阳县是我国中部地区的典型山区贫困县,笔者分别于2007年7月、2009年1月、2009年8月及2011年2月四次[ 四个阶段的调研分别是从新农合参合状况、新农合的监管体系、新农合的试点绩效和公立医院改革情况等四个角度进行数据采集和案例专访。]从不同角度、连续跟踪性对崇阳县卫生局、统计局、财政局、民政局、人社局、农管办和各类公办医院(包括县医院、中医院和妇幼保健院等)进行数据采集和案例专访,同时对其8镇4乡的部分乡镇政府、卫生院和一些有代表性的行政村村诊所、患者家庭进行数据核查、家庭走访、问卷调查及医患情况回访等,所收集数据详实,具有很高的调研质量。崇阳县农村人口比重占全县人口的79.26%[ 从该县卫生局调查数据,2006年实行新农合试点时,崇阳县的总人口数为459896人,农业人口数为364499人,计算得出该县的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数为79.26%。],2006年新农合试点开始时,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918元,远远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据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显示,2006年我国农民的人均纯收入为3587元。],“三农”问题突出。新农合经过五年发展,取得了良好成效,有效缓解了农民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通过对这个典型贫困农业县的新农合试点状况调查,有利于我们详细了解该制度在基层的运行状况,同时发现即存问题,以点推面,为这项惠农制度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的改善建议。 新农合制度的可持续性建设才刚刚起步,丰富、完善和发展好这项民生工程,还需要继续进行深入调研和实践中的探索。从长期来看,新农合制度还面临着许多的问题,如农民工新农合的属地化管理问题,人员流动加快带来的制度审核问题;城乡居民医疗保障体系一体化带来制度整理问题;新农合处理好与公立医院改革、药品监管、户籍制度改革等其他制度改革的配套问题;如何更好发挥新农合在整个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构建中的作用问题;最重要的是,如何确保新农合基金的管理、使用和监督问题等。这些是我们今后将要深入研究和面对的问题,本文开展的阶段性调研只是针对目前新农合发展过程中已经显现出来的一些普遍性问题进行了浅要分析,对于其它现存重要的和将来需面对的深层次问题还需要进一步地研究。但笔者深信新农合制度必将在不断完善的发展过程中带给农民更好的福利保障。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自2003年中央颁布《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并实施新农合试点以来,新农合这项惠农的“德政工程”制度已运行7年,该制度实施效果如何,多大程度上缓解了农民“看病难”、“看病贵”、“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等问题……以此为调研目的,笔者选取中部农村典型的贫困县——湖北省崇阳县为样本,以该县8镇4乡自2006年开始试点到2009年底的新农合数据为分析对象,研究新农合的试点成效。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首先新农合制度是为了解决农民的看病问题,本报告选取中部地区贫困县的新农合试点成效为样本,是一个创新;其次调研过程从卫生局、社保局、财政局、合管办及各级医院获取一手数据,直接和不同阶层的居民访谈测度新农合的实施效果,同时和国家整体实施效果对比,总结存在问题;最后,结论部分提出新农合制度应“多管齐下”的理念,即预防、保健、医疗等“三位一体”的制度保障。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项好的惠农制度只有持续发展才能长远地给制度对象带来真正福利,本文的调研结果能够为新农合制度的不断完善和持续发展提供合理的建议,而且改善该制度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更合理保障农民的社会保障权,切实解决好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为“三农”问题的解决奠定基础。

作品摘要

自2003年中央颁布《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并实施新农合试点以来,这项惠农制度已运行7年,到底实施效果如何,能否真正缓解农民“看病难”和“看病贵”问题,笔者以此为调研目的,选取中部农村典型贫困县——湖北省崇阳县为样本,以该县8镇4乡自2006年试点开始以来的新农合数据为分析对象,研究新农合的成效与问题。本文研究思路为,通过对调研数据和案例的分析,笔者认为“新农合”在覆盖面、参合率、筹资水平和农民受益程度上取得了显著效果,但同时也存在着套资、隐性排斥、投入不足、利益博弈、基金监管和制度单一等问题,进而提出建议:国家应转变“大病补偿”发展理念,立足社会保险的公平性原则,“多管齐下”、“全方位保障”,从立法、财政和监管等辅助制度方面不断预防、修正和杜绝各种问题的产生,完善现行“新农合”制度,保证该制度的可持续发展。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获校研究生院挑战杯论文大赛二等奖

参考文献

本文调查数据来源于笔者四年阶段性调查,包括对负责人、农民和医患者的访谈数据,县各部门的文件,案例采访过程中的笔录数据等。同时文章里的文献资料,一部分是各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国卫生统计》等公开数据,一部分是中国期刊网上的学者论文,另外一部分来源于国研网、卫生部等网站的公开数据。数据详实准确。

调查方式

走访、问卷、现场采访、人员介绍、个别交谈、亲临实践、照片、书报刊物、统计报表、影视资料、文件、集体组织等方式。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国外学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是对建国初的合作医疗给予很高评价。世界银行称“中国农村实行的合作医疗制度是发展中国家群体解决卫生经费的惟一范例”。 二是合作医疗为什么解体。改革开放前,中国农村合作医疗以低成本向大众提供卫生服务著称,但它也因其集体经济基础衰微而不能在市场经济中继续发展(J.Smith,1998;WHO,1978)。 三是认为我国新农合不会成功。HenkBkedema(2003)指出,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存在管制不足、过分市场化等重要缺陷,如果政府不能建立财政支出的有效利用和监督机制,新农合可能不成功。 四是研究我国新农合的筹资问题。BrinaNofna(2004)总结新农合在推行过程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政府筹资能力不足、筹资管理成本高和管理能力较低,筹资水平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的运行具有显著的影响。 国内学者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是从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方面认为农村卫生供给不足。李玲(2004)通过研究中国城乡卫生服务的提供情况,指出农村卫生服务提供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农村地区医疗技术的质量和安全性变化不大;农村地区的优秀医务人员流失严重。 二是农民看病难且缺乏最基本的医疗保障。王国军(2000)指出没有基本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配合,只通过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减轻农民负担和乡农村提供合适的产品并不一定能取得理想的启动农村需求的效果。 三是研究新农合的实施模式。林闽钢(2001)认为农村合作医疗实施模式主要有三种:福利风险型,“小病合作医疗,大病住院统筹医疗”;风险型,“大病住院合作医疗”,即保大病不保小病;福利型,“小病合作医疗”,即保小病不保大病。 四是研究新农合存在的问题。韩俊(2005)指出,影响因素为:大病统筹制度事实上对抵抗大病的作用有限,政府对合作医疗机构的监管存在问题,政府投入资金不足、补贴标准过低,不能有效减轻农民疾病负担。 五是研究城乡医疗制度的衔接。何文炯(2009)认为,应积极推进城乡居民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整合,积极推进新“新农合”和“城居医保”制度的整合。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