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上海市青少年健身素养调查研究
小类:
社会
简介:
青少年时期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加速期和过渡期,青少年在生理和心理上都会产生巨大的变化。本研究以上海市青少年为研究对象进行调查分析,了解上海市青少年现有的健身知识和理念、健身活动的开展现状、健身技能素质和运动伤害与防护能力探讨青少年体育健身意识以及健身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推动和促进青少年终身体育的教育,为培养青少年体育健身意识、技能与习惯,形成科学的健身素养提供指导性意见。
详细介绍:
本研究以上海市14-18周岁初中和高中在读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调查分析,了解上海市青少年现有的健身知识和理念、健身活动的开展现状、健身技能素质和运动伤害与防护能力;从运动科学的角度分析上海市青少年体育健身理论和实践方面存在的误区和盲点,探讨青少年体育健身意识和习惯形成的影响因素以及初、高中学生健身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推动和促进青少年终身体育的教育,为培养青少年体育健身意识、技能与习惯,形成科学的健身素养提供指导性意见。 通过本研究,深入全面地了解上海市青少年的健身素养现状,分析青少年健身素养存在的不足和盲点及其产生原因;针对现存问题,从运动科学的角度为积极开展课余体育健身运动训练,倡导科学、健康的青少年健身和运动理念,为制定简便、易行的青少年健身素养评价工具、提高和培养青少年的健身素养提供科学有效地指导建议。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本研究以上海市14-18周岁初中和高中在读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调查分析,了解上海市青少年现有的健身知识和理念、健身活动的开展现状、健身技能素质和运动伤害与防护能力;从运动科学的角度分析上海市青少年体育健身理论和实践方面存在的误区和盲点,推动和促进青少年终身体育的教育,为培养青少年体育健身意识、技能与习惯,形成科学的健身素养提供指导性意见。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本研究以科学体育健身、健身意识和健康素养为理论研究依据,构建健身素养的概念;以上海市城区和郊区两类地域、9所中学14-18周岁学生为研究对象,从运动科学的角度分析上海市青少年体育健身理论和实践方面存在的误区和盲点,探讨青少年体育健身意识和习惯形成的影响因素以及初、高中学生健身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通过本研究,深入全面地了解上海市青少年的健身素养现状,分析青少年健身素养存在的不足和盲点及其产生原因;针对现存问题,从运动科学的角度为积极开展课余体育健身运动训练,倡导科学、健康的青少年健身和运动理念,为制定简便、易行的青少年健身素养评价工具、提高和培养青少年的健身素养提供科学有效地指导建议。

作品摘要

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昌盛,在2010年10月颁布的《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公开征求意见稿)中明确提出要切实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纳入学校教育考核主要指标。培养良好的健身素养、形成正确的健康意识对于青少年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本实验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对1186名上海市14-18周岁青少年健身素养现状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上海市青少年健身素养的理论水平高于实践水平;城区青少年健身素养水平高于郊区青少年健身素养水平。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参考文献

[1]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第二版) [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9: 320-321 [2] 吴忠义,高彩云,王海波,吕志刚.体育健身科学理论体系初探[J].体育学刊,2000, (6):14-16 [3] 席玉宝.体育锻炼概念及其方法系统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4, 27(1):118-120 [4] 徐元玉,王林.现代社会生产生活方式与体育锻炼[J].安徽体育科技, 2002, (3):12-14 [5] 余辉,王晓琴.体育健身对青少年机体的影响[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2, (11) [6] 王小燕,孙红敏.浅谈儿童少年体育健身的生物学原理[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03, (3) [7] 涛景扬,李吾裕.学校体育大辞典[M].武汉: 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 1994: 193 [8] 刘杰,王鹏.浅析农民体育健身意识的培养—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07, (15) [9] 陈芳.大学生体育意识现状及培养[J].太原科技大学学报, 2006, (3): 235-238 [10] 于海涛.大学生体育意识与体育行为现状的调查分析[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2, (2): 66-68 [11] 寇建民.高校素质教育与大学生终身健身意识的培养[J].湖北体育科技, 2002, 21(1): 99 [12] 祝文钢,陆宇明.应注重青少年健身意识的培养[J].中国学校体育, 1999, (1) [13] 杨淑萍.青海省大学生体育健身意识与体育健身行为习惯的调查分析[J].山东体育科技, 2005, 27(2) [14] 现代汉语大词典[M].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15] 叶奕乾,何存道,梁宁建.普通心理学(修订二版)[M].北京: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323-324

调查方式

问卷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目前,国内外关于健身素养的研究较少。主要研究方向集中于健身意识、健身行为习惯、健康素养等方面。 关于体育健身,国外的研究起步较早,尤其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之后,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经济的高速增长给人们带来了诸如环境污染加重、户外活动减少、肥胖症增加、心理问题日趋严重等困扰,西方各国相继出现“现代文明综合症”。鉴于此,西方各国及韩日等发达国家大力完善大众体育服务体系,相继提出各类促进大众体育发展的计划。我国的社会体育研究的发展则相对滞后,但自1995年《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推行后也开始进入发展的高潮,全民健身运动向全国普及。 国内对少年儿童及大学生体育健身的研究则表明,体育健身对少年儿童及大学生的成长发育和学习生活有重要的积极意义。余辉,王晓琴认为体育健身能够有效促进人体健康,有效促进青少年身体正常生长发育;对青少年的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及神经系统等都起到良好的改善作用;体育健身还可以陶冶青少年情操,培养良好的抗压能力,促进心理健康。王小燕,孙红敏则在研究中从解剖生理学角度探讨了儿童少年的解剖生理特点,论述了体育健身的功效,提出了儿童少年在体育健身中对运动量有合适的科学的自我检测方法。 关于什么是体育健身意识,还没有一个比较统一的看法,各学者都有各自的见解。刘杰在《浅析农民体育健身意识的培养—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提到所谓体育健身意识,是指人们在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过程中对体育健身及其重要性的认知,以及由此产生的思想观念、心理活动的总和。它包括对体育健身的认识与了解、体育健身的参与意识、竞争与合作意识、风险与效率意识和终身体育意识等。陈芳在《大学生体育意识现状及培养》中提出体育健身意识是指人们对体育促进人的身体、心理和社会化等诸方面全面发展功能的认识。 健康素养的研究最早始于美国等发达国家,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健康素养的研究迅速发展,并取得了一些突破,形成了被广泛接受的健康素养的概念:个体具有获取、理解和处理基本的健康信息和服务,并运用这些信息和服务做出正确判断和决定,维持和促进健康的能力。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