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志在我行 愿在我心--当代大学生志愿服务价值取向的实证调研
小类:
社会
简介:
本课题组通过文献查阅、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方式进行了实证研究。从大学生志愿服务参与现状、对志愿服务精神认知、对志愿服务机制评价等相关问题着手,了解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现状和价值取向情况,在此基础上剖析价值取向在志愿服务中起到的作用,进而对影响大学生志愿服务价值取向的多重因素进行分析,将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期获得能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的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建议。
详细介绍:
近几年来,志愿者活跃于社会的各个方面,为和谐社会的稳定发展做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在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大型活动和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等急难险重任务中,志愿者所产生的良好的社会效应,逐渐使志愿服务成为社会关注的亮点。随着中国正式进入“后世博”时代,如何引导大学生继续参加服务工作,真正形成属于中国的志愿服务精神,建立有效的志愿者工作机制,成为了中国志愿服务体系发展的重要环节。 然而,当代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倾向等现状究竟是怎样的?他们对于志愿服务的价值取向究竟如何?价值取向在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过程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又是什么影响了他们价值取向?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思考是本课题组开展本次研究的原动因。 本课题小组拟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方式进行实证研究,了解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的价值取向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对影响大学生志愿服务价值取向的多重因素进行分析,以期为实现推进大学生志愿服务、建立长效机制提供决策参考和建议。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正确的志愿服务价值观是志愿活动的立足点,准确把握志愿服务的价值取向,方可推进志愿服务的可持续发展,从而传承社会文明、促进和谐社会全面发展。课题组通过实证研究,从大学生志愿服务参与现状、对志愿服务机制评价等相关问题着手,了解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价值取向,剖析了价值取向在志愿服务中起到的作用,进而分析了影响大学生志愿服务价值取向的多重因素,以期获得能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的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建议。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通过文献查阅、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方式进行了实证研究;分层抽样和随机抽样相结合,样本选择上充分考虑广泛性、代表性;利用软件进行分析,获得第一手数据。立足社会现实,将心理学、统计学等学科的思想运用于解决社会学问题,以“价值取向”这一内在动因作为研究切入点,对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进行研究。探寻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过程中价值取向的作用及其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推动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化发展的建议及举措。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1.作品以价值取向作为切入点,系统研究了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的价值取向现状、作用及其影响因素,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该方面研究,为今后相关研究的开展打下了基础。 2.作品针对如何推进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的长效化、规范化、常态化发展这一问题,从国家社会、志愿组织和大学生本身三方面出发,做出了积极的、具有参考价值的建议。

作品摘要

本作品是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形成的,是一项关于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价值取向、解决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实证研究成果。 作品较全面地阐述了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动机、途径以及志愿服务机制评价等现状,了解了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的价值取向现状,分析了价值取向在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过程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深入研究了影响大学生志愿服务价值取向的相关因素。 对数据的显著性检验分析显示,大学生志愿活动不受性别、学历、专业等因素影响;大学生志愿服务价值取向对参与志愿服务起决定性影响;完善的志愿服务机制对大学生志愿服务价值取向有正面影响;此外,参与志愿服务的收获对志愿服务工作倾向有推动作用。 在分析调查结果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入思考,从国家社会、志愿服务组织、大学生自身三方面入手,提出相应的措施建议,以期优化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机制,进而提升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的价值取向,从而促进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参考文献

[1] Peggy A.Thoits, Lyndi N.Hewitt. Volunteer Work and Well-Being [J]. 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2001(2):115-131. [2] 宋洁. "后世博"时代技术应用型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1,32(2):85-88 [3] 张萌,卢兰平,王辰怡. 大学生奥运志愿者服务动机及动机过程化的研究:以 北师大奥运志愿者为例[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6(4):99-103. [4] 张勖. 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研究:中美比较的视角[J].中国高教研究,2009,(12):71-72. [5] 邓清华.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机制初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7):81-83. [6] 陈琨. 大学生志愿者的服务动机、服务能力与基本素质研究[J].湖南农机,2010,37(4):164-165.

调查方式

问卷 现场采访 个别交谈 亲临实践 书报刊物 文件 自发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本课题组以 “大学生志愿服务”、“大学生志愿者”为关键词、核心期刊为限定条件,在“中国知网”检索出相关文献125篇。一部分研究应用定性分析和文献研究的方法,集中探讨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的现状、机制进行分析和评估,其中以邓清华的《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机制初探》、王泓的《大学生志愿者行动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与对策》、鲁琴的《大学生志愿者活动长效机制研究》等文章为代表。但是这些文献只单方面探讨了大学生志愿服务在组织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理论性较强,缺乏数据支撑。 还有一些研究重点强调志愿者服务对大学生价值观塑造的反作用,突出了志愿服务“奉献无私、友爱互助”精神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起到的积极作用,志愿服务行为对提高大学生未来职业技能方面的促进作用。例如纪春艳等的《志愿服务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李启华等的《解析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塑造—以参加志愿者活动为例》。 另外一些研究结合具体时期或行政区域,探讨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价值期望、意识差异等,进而分析其对志愿服务的影响。代表文章主要有:王润珠等的《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动机的调查研究》;陈锦的《上海大学学生世博志愿者思想动态研究》;霍圣录等的《世博会大学生志愿者服务质量因素分析》。但是这些研究忽视了大学生中非志愿者对志愿服务的认知、对志愿精神的理解及其他们未参与志愿服务的原因。 综上所述,本课题小组发现:大多数的研究成果在内容上侧重于分析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重要性以及对志愿服务现状、机制的探讨,多应用文献分析和定性分析法,缺乏实证调研的数据支撑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性。虽然也有部分文章从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认知或态度进行实证调研,但仅从其中某一角度出发,忽视了价值取向整体上对志愿者行为的影响,也忽视了大学生中非志愿者对志愿精神的认知情况及参与倾向等现状。 本课题运用实证调研和深度访谈,多角度分析了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认知以及对志愿精神的理解,探讨价值取向整体上对志愿者行为的引导作用,从国家、志愿服务组织及大学生自身三个方面对志愿服务机制长效化、规范化发展提出建议和举措。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