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对甘肃省农村进城陪读现象的透析及对策研究
小类:
社会
简介:
运用问卷调查、访谈、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从陪读原因、陪读形式、陪读者的社会关系、消费状况、陪读对家庭成员关系以及家庭收入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当前农村陪读原因错综复杂,陪读形式简单、陪读人员文化素质低、生活条件差,长期陪读对个人、家庭以及农村经济的发展等均造成一定的影响。建议全社会及有关部门重视和关心陪读现象,积极制定对策,采取措施,转变当前这一现状。
详细介绍:
一、研究目的意义 众所周知,我国农村人口数量占全国人口数的70%,农村教育问题是影响整个国家教育发展水平的关键所在。当前由于多种原因造成农村学生不断向城市迁移,进而衍生出大量的“陪读”者,成为一种社会问题。加强农村进城陪读问题的研究,将对我国今后发展农村教育,转变农村教育观念、促进当前城市和农村教育资源不均,缩小教育质量差异,保障农村学生平等受教育,促进我国基础教育发展以及新农村建设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研究对象、方法及内容 以甘肃省兰州市、庆阳市、天水市、武威市、张掖市、酒泉市、白银市、定西市、嘉峪关、金昌市、平凉市、临夏回族自治州、甘南藏族自治州13个地州市下属的28个区县陪读人员以及教学主管部门的领导和中小学教学200多人为研究对象,运用调查问卷法、访谈法、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从陪读原因、陪读形式、陪读人员社会关系、陪读者的文化水平、消费情况、陪读时段及陪读对家庭和农村经济发展等造成的影响等16项指标进行调查研究。 三、研究结果 农村进城陪读的原因错综复杂,陪读形式简单、陪读人员生活条件差、文化素质低,而且长期进城陪读对个人、家庭以及农村经济的发展等均造成一定的影响;建议全社会及有关部门重视和关心日益庞大的陪读队伍,积极制定对策,采取措施,转变当前这一现状。 四、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舆论宣传,转变成才观念,形成正确的人才观、教育观和就业观。 (二)利用各种媒体,引导陪读人员不仅要关心孩子的生活和学习,更重要的还应加强孩子的思想、心理方面的发展,使陪读者变“生活陪读”为“学习陪读”,变“监督陪读”为“信念陪读”,变“攀比陪读”为“责任陪读”,变“盲目陪读”为“协调陪读”。 (三)教育部门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合理配备统筹,发展农村基础教育资源,切实提高建制镇中心学校教学质量,调整农村教学点,避免农村生源过于向城市集中,促进我国基础教育和发展跟农村经济相和谐的道路。 (四)政府及有关教育行政机关应该完善法律法规,保障教师工资、待遇以及教师流动秩序,积极开展互相调换师资力量,严格限制各校分班制度,建立公平、合理、科学的评价制度和方法,保障农村教育教学秩序。 (五)应更加积极的态度和决心,推进和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促进素质教育,切实减轻学生的负担,转变教学育人环境。 (六)各地教育主管部分应加强和师范院校的合作,让师范学生到贫困地区农村基础教育薄弱的学校顶岗实习,将这些薄弱学校变成为铁打的营盘,而师范实习生则成为流水的兵,解决目前农村基础教育师资薄弱的问题。 五、问题与讨论 当前农村陪读现象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现象,涉及我国教育体制、教育制度、经济发展、计划生育、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等,而且陪读由其有利的方面,也有其负面的影响,解决当前愈演愈烈的陪读之风,并非一朝一夕能解决,需要全社会一起起来关心和探讨,以便使陪读向有序、健康的方向发展。 六、主要参考文献: [1]周志鹏.农村“陪读”现象亟待关注[N].农民日报,2010-6-4 [2]王清荣,余雪松.“陪读”----家庭教育的误区[J].网络财富,2009(10):7-9 [3]齐泽民.少数民族山区“陪读家长”的社会学解读[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7):83-86 [4]郑燕娜.农村母亲“陪读”现象的社会学分析[J].发展与社会,2007(8):790-791 [5]李红丹,曾凡华.陪读家长的行动选择与社会适应研究[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0(4):159-160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本作品从当前农村进城陪读现象展开深入的调查研究,透视陪读的原因及陪读对学生、家庭、社会造成的影响,分析陪读中存在的问题,旨在为缩小城乡间教育差距,保障农村学生平等受教育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科学性:对陪读现状进行定量调研和分析,使研究结果更加真实、可信,具有科学性。 先进性:通过陪读现象,反映我省及全国农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为掌控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势发挥重要作用。 独特之处:通过对农村进城陪读问题调查研究,提高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和责任心,以及观察、发现问题和服务社会能力。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陪读”是目前我国教育和竞争压力下的产物,近年在我省农村有愈演愈烈的趋势。据初步预测目前我省“陪读”者接近十万;这不仅造成农村教学资源的巨大浪费;而且致使大批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直接影响或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该作品将对转变“陪读”现象,转变城乡教育资源的差异,提高农村教学质量,以及减轻农民负担,促进我省农村经济发展、推动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

作品摘要

通过调查问卷法、访谈法、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对农村进城陪读原因、陪读形式、陪读人员社会关系、消费情况、陪读时段以及陪读对家庭以及农村经济发展等造成的影响等展开研究。调查发现:农村进城陪读的原因错综复杂,有个人的原因、也有国家的原因,有经济方面的原因、也有社会方面的原因,陪读人员生活条件差、文化水平低,消费大,长期进城陪读对学生以及陪读者个人身心、以及家庭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等均造成一定的影响。建议全社会及有关部门重视和关心日益庞大的陪读队伍:其一、加大农村教育投入、改善农村教学条件,提高农村教学质量和水平;其二、重视陪读人员的培训与管理,认识陪读的利弊,提高陪读质量;其三、改善陪读人员的生活水平和生存条件;其四、加强教育体制改革、转变教学育人环境。其五、加强舆论宣传,引导农村教育向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2010年11月在河西学院第六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一等奖。

参考文献

[1]周志鹏.农村“陪读”现象亟待关注[N].农民日报,2010-6-4 [2]王清荣,余雪松.“陪读”----家庭教育的误区[J].网络财富,2009(10):7-9 [3]齐泽民.少数民族山区“陪读家长”的社会学解读[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7):83-86 [4]郑燕娜.农村母亲“陪读”现象的社会学分析[J].发展与社会,2007(8):790-791 [5]李红丹,曾凡华.陪读家长的行动选择与社会适应研究[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0(4):159-160

调查方式

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甘肃省农村进城陪读现状》调查问卷,并利用河西学院06级、07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对全省农村进城陪读有关问题进行问卷调查或访谈。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通过查阅中国知网(1994-2010年)关于“陪读”方面的研究的论文共10篇,其中5篇是涉及有关高校学生“陪读”的论文。另外5篇“陪读”的论文,其一是西华师范大学王清荣,余雪松研究生撰写的《“陪读”----家庭教育的误区》,主要论述陪读的原因及陪读的负面影响。其二是四川大学齐泽民研究生撰写的《少数民族山区“陪读家长”的社会学解读》,主要论述山区陪读的原因、现状和主要影响;其三是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郑燕娜撰写的《农村母亲“陪读”现象的社会学分析》,主要论述农村母亲陪读的原因和陪读中存在的问题。其四是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李红丹讲师,曾凡华副教授撰写的《陪读家长的行动选择与社会适应研究》,主要论述陪读原因及陪读家长生活适应策略;其五是南京师范大学栾文娣撰写的《租房陪读的冷思考》,主要论述租房陪读的原因以及陪读的利与弊。由此,可以看出,目前对陪读这一社会现象的研究还处在对陪读的认识阶段或个别方面的定性研究中,研究还不够全面和深入,尤其对陪读者的生存生活环境、陪读者的心理特征以及陪读对个人、家庭以及社会带来的影响等的研究几乎是一篇空白。因此,只有开展全面定量研究,才能揭开目前愈演愈烈的陪读的庐山真面目,才能对症下药制定科学合理的对策和措施,形成健康良性的教育教学机制或教学秩序,全面提升我国的教育教学质量和全民族的素质。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