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项目名称:
- 新形势下传统文化创新性传承与推广平台建设研究——基于浙江科技学院孔子学堂建设的调查分析
- 来源:
- 第十二届“挑战杯”省赛作品
- 小类:
- 社会
- 简介:
- 作品首先对传统文化价值进行重估,并搜集整理相关文献,了解近二十年国学复苏及传统文化推广现状,形成文献综述。通过调查问卷“传统文化教育推广调查”及调查报告论证传统文化推广的相关观点。对调查研究对象——孔子学堂进行理论、目标及定位上的简要介绍。进而从必要性、科学性、创新性论述“传统文化创新性传承与推广平台——孔子学堂”的建设。最后从社会和经济效益两方面阐释平台的推广价值。
- 详细介绍:
- 中国传统文化在今天依然有巨大的价值,而其传承与推广现状却令人堪忧。浙江科技学院孔子学堂依托科学理念,顺应国学复苏的现状,通过高校中传统文化创新性传承和推广平台——孔子学堂的建设,加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普及传统文化知识,发扬传统文化精神。同时将理论结合实践,以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详尽的规划开展各类实践活动,旨在提高当今大学生的文化素质,配合高校德育教育,培养专业人才,复兴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弘扬民族精神,为浮躁的大学校园营造浓郁的人文气息,并以大学生为载体,让传统文化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扩大其影响力。以此为模式向更多高校推广传统文化创新性传承与推广平台建设,把传统文化传播以及学生创新创业有机结合起来,推动校企结合,使高校成为文化产业产生的沃土。 作品肯定了传统文化的价值,回应了当前“国学热”的现状,提出了一定的解决办法,即推广传统文化创新性传承与推广平台的建设。作品所研究的对象——传统文化创新性传承与推广平台建设,探索在高校中研究和推广传统文化,有很强的操作性,实用性,并且应用范围较广,主要创新点体现在研究对象的创新性上。 孔子学堂在组织上贯彻学生自主管理、教师全程指导的原则;在活动上实行项目化运作和管理,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实践、创新、组织和领导能力;在内容上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主,以培养学生深厚的文化内涵,营造院校人文气息。 孔子学堂有着合理的资源配置,依托于大学建设,以大学生及大学教师为主力,有着强有力的技术、人员、场地和资金支持。同时作为一个有着严密分工,明确的发展方向的组织,有详细的推广计划。孔子学堂针对不同的推广群体,如中文专业学生、非中文相关专业学生、留学生等,制定了不同的推广方案。并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形式,如文化沙龙,实物展示,情景再现等,吸引大家亲身参与到活动中来,以求达到最佳推广效果。 并且学堂作为传统文化推广平台不单停留在提高广大学生的文化素质上面,同时也兼顾到了经济效益的实现。尝试将文化活动上升为文化产业,联合企业等共同开发文化项目,将经济效益发挥到最佳。 作品的实际应用价值在于通过对孔子学堂此类传统文化传承与推广平台进行调查研究,得出传统文化在高校传播的最佳手段,并加以分析推广。其实际应用价值体现在研究对象具有相当重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孔子学堂的建设不仅为相关专业的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可供交流的平台,并通过举办不同活动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实践平台。通过学堂的相关培训,提高专业的理论学习,同时也给其他专业的学生提供了接触传统文化的机会,创造了高校良好的文化氛围,培养了推广传统文化的人才,并通过大学生这一最富有青春气息的群体让传统文化走向社会,扩大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在丰富文化底蕴的同时,在大学生之间以及社会上弘扬爱国精神。 孔子学堂此类传统文化推广平台必将促进传统文化产业的产生。传统文化产业隶属于文化创意产业,在文化产业尚不算发达的我国有着较好的发展前景以及巨大的市场需求量。因而可以说,集中了广大高素质高知识人才的大学是文化创意产业产生的沃土。因此,在高校中建立孔子学堂此类传统文化推广平台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很高的推广价值。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 撰写目的:基于对孔子学堂的分析反映传统文化传承与推广平台的建设,借鉴经验推广此类平台,旨在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基本思路:1.重估传统文化价值。2.搜集整理相关文献形成文献综述。3.通过调查问卷及调查报告论证观点。4.对孔子学堂进行理论、目标及定位的介绍。5.从必要性、科学性、创新性论述传统文化传承与推广平台的建设。6.从社会和经济效益阐释平台推广价值。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 科学性:1目的:通过孔子学堂反映高校传统文化推广并借鉴2方式:收集孔子学堂建设理论和实践经验,阅读文献,调查,撰写论文3对象:孔子学堂科学理念及组织形式、合理资源配置等 先进性:1作品探索高校推广传统文化,有很强操作性2作品肯定传统文化价值,回应国学热现状3作品关注大学生文化素质,目的是推动精神文明建设 独特之处:1研究一个典型,以点代面反映问题2研究对象有成熟的理论实践经验3论证充分便于推广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 实际应用价值:1.社会效益:孔子学堂为相关专业学生提供交流平台,也给其他专业学生提供接触传统文化的机会,创造高校良好文化氛围,弘扬爱国精神2.经济效益:传统文化推广平台兼顾到经济效益的实现①传统文化推广平台是文化产业的沃土②推广平台推动校企结合 现实指导意义:1.作品关注传统文化的价值和在当代的功用2.作品关注大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推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3.作品关注传统文化推广的现状,提供解决方法
作品摘要
- 中国传统文化在今天依然有巨大的价值,而其传承与推广现状却令人堪忧。浙江科技学院孔子学堂依托科学理念,顺应国学复苏的现状,通过高校中传统文化创新性传承和推广平台——孔子学堂的建设,加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普及传统文化知识,发扬传统文化精神。同时将理论结合实践,以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详尽的规划开展各类实践活动,旨在提高当今大学生的文化素质,配合高校德育教育,培养专业人才,复兴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弘扬民族精神,为浮躁的大学校园营造浓郁的人文气息,并以大学生为载体,让传统文化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扩大其影响力。以此为模式向更多高校推广传统文化创新性传承与推广平台建设,把传统文化传播以及学生创新创业有机结合起来,推动校企结合,使高校成为文化产业产生的沃土。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 无
参考文献
- 【1】 黄楠 《历史教学对国学传播的促进作用》[J] 教学园地 2010.24. 【2】 张士伟 《谈20世纪初海外中国学院的建立与推广》 [J] 教育探索 2010.8. 【3】 郭春光 《中小学推广国学教育意义及如何开展国学教育》 [J] 文学与艺术 2010.5. 【4】 刘梦溪 《论国学》[J] 中国文化 2006.2. 【5】 葛晓音 《国学研究和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以古典文学研究为中心》[J]中州学刊 2007.1. 【6】 严绍璗 《对国际中国学研究中的再思考》[J] 国家图书馆学刊2010 .1. 【7】 宋君健 《国学研究的百年检索和宏观思考》[J] 云梦学刊 2009.6. 【8】 迟成勇 《国学研究的时代价值》[J] 重庆社会科学2009.1. 【9】 唐丽莉 徐佩瑛 《国学的当代思考及其传承路径》[J] 江西社会科学 2008.12 【10】赵淑梅 《大学国学教育类型浅探》[J] 江苏高教 2008.3. 【11】孙占国 《关于“国学热”的断想》[J] 红旗文稿 2008.1. 【12】张 梦 《天价“国学班”背后的浮躁》[J] 中关村 2007.7 【13】关明国 孙雪英 《胡适的国学研究》[J]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 2010.34(3) 【14】师海军 郝润华 《关于国学研究方法论的反思》[J] 学海 2009.2
调查方式
- 调查方式:自发组织,以走访、问卷、现场采访、人员介绍、个别交谈等形式进行调查。论证论文观点,提出解决办法。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 近二十年国学及传统文化研究与推广研究综述 一、国学研究与推广的历史 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没有一个关于国学的统一概念。一般而言,国就是中国,学指学理、学脉、学问、学说、学派等。国学是一个集合性很强的概念,是指我国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所积累、积淀的思想文化的综合其内涵丰富,外延广泛。”(迟成勇《国学研究的时代价值》重庆社会科学2009.1)由此迟成勇提出国学是指以儒家学说为核心的我国传统学术文化,既包括人文社会科学,又涵盖自然科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刘梦溪所长指出:现在使用的国学概念大约在20世纪初产生,五四运动前后,北大文科研究所设立“国学门”出版《国学季刊》;清华办“国学研究院”编印《国学论丛》;章太炎在上海等地讲演国学,出版《国学概论》,国学研究之风大兴。国学成为约定俗成的中国文化学术通称。至1920年始大盛,90年代“国学热”再度复兴至今。 二、“国学热”的现状——传统文化复兴的侧面 近几年,国学一词的使用率越来越高了。有的大学成立了国学研究院,小学生国学班时有开办,互联网上遴选“国学大师”如火如荼。另一个表现是专家学者纷纷拿出有关国学的成果,孙占国在《儒学在当今中国有什么用》中提出:我们应该冷静的对待这场“国学热”。 而唐丽莉和徐佩瑛则指出“优秀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的精神支柱。在当今时代,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并让它焕发新的光彩,是我们的历史使命。针对当前国学的生存现状,应坚持传承与创新相结合,坚持民族与世界相融合,坚持研究提高与传播普及并重。”(唐丽莉,徐佩瑛《国学的当代思考及其传承路径》江西社会科学2008.12) 三、传统文化的推广意义及方式 迟成勇指出“中国文化,于世界为先进。古代学术思想,当有研讨之价值”。他认为研究国学有利于继承优良文化传统,进行文化创新;有利于弘扬人文精神,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有利于增强民族自我认识,提升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汲取国学中的精粹思想,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必要的思想文化资源。赵淑梅则提出了三种国学教育模式:专业型国学教育、普及型国学教育、陶冶型国学教育。(赵淑梅《大学国学教育类型浅探》江苏高教 2008.3)为国学教育普及形式及手段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综上所述,“国学”一次自古即有,如今的“国学”多指的是传统文化。近年出现的“国学热”推动了传统文化的普及,同时对于高校传统文化的推广也有所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