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教师生存状况研究--基于南京和合肥两地的调查
小类:
社会
简介:
本文通过查阅文献和“两阶段”实地调研,以南京和合肥的农村中小学教师为研究对象,描绘了当前农村教师的生存状况,并有如下重要发现:(1)绩效工资政策虽然提高了农村教师的收入水平,但具体措施仍有待改进。绩效政策所蕴含的奖惩机制并未发挥其应有的效果,反而加深了部分教师心理上的不平衡感;(2)多数学校的管理制度缺乏民主,忽视了教师的自主和参与权,再加上教师的教学工作量较大,这些加大了教师对于职业的倦怠感。
详细介绍:
虽然近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农村教育事业发展水平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强烈需求,还有很大差距。农村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事业中最薄弱的环节,这既是重点,也是难点,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其中,农村教师担负着中国最庞大、最重要的基础教育部分,农村教师是农村教育发展的主力军,他们的生活状态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农村教师队伍的稳定性,进而影响到农村教育的质量。过去已经有很多农村教师因生活所迫,离开教师的工作岗位到其他行业求生的情况发生。 本文通过查阅文献和“两阶段”实地调研,以江苏南京和安徽合肥的农村中小学教师为研究对象,描绘了当前农村教师的生存状况,并有如下一些重要发现:(1)绩效工资政策虽然提高了农村教师的收入水平,但具体措施仍有待改进。绩效政策所蕴含的奖惩机制并未发挥其应有的效果,反而加深了部分教师心理上的不平衡感;(2)多数学校的管理制度缺乏民主,忽视了教师的自主和参与权,再加上教师的教学工作量较大,这些加大了教师对于职业的倦怠感。基于这些发现,我们呼吁全社会应更多地关注农村教师的幸福感问题,并建议政府未来在进一步完善农村教师绩效工资改革,提高农村教师工资待遇水平的同时,还应满足教师的非物质需求,落实对其的人文关怀,使其获得精神满足,增强其幸福感。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通过本调查以期呼吁全社会关注农村教师幸福感问题,并为提升农村教师幸福感提供现实依据。 先查询文献,找到理论立足点;再实地收集数据,整理和分析数据,用图表反映所调查对象的总体状况,并进行南京与合肥的对比分析,探究改善目前状况的一般思路。因调查对象有所局限,遂搜寻其他宏观资料来佐证自己的探究所得,同时向指导老师请教。以此形成初稿,针对不成熟的观点,再讨论与请教,完善措施,形成终稿。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科学性:本文在大量查阅文献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二阶段”研究法,通过一次调查找出问题,整理重要发现,针对重大问题进行二次调查研究。 先进性:参考了众多教育财政领域的经典文献,同时又有所突破。运用包括Excel在内的统计软件,通过图表将隐藏的问题反映,并予以探究。 独特之处:同时选取颇有代表性的中、东部城市横向作比较,综合各自优势,为全国如何激励和巩固农村教师扎根农村教育事业提出建议。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作品通过对农村教师生存状况的研究,反映存在的问题,探究其中的原因和如何在制度上制度外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些建议和思考。同时呼吁更多的人关注农村教师的生存状况,真正让农村教师有尊严体面的活下去,激起和牢固他们扎根农村激情和信念,推动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和农村社区文化的建设,为和谐新农村,和谐社会尽应有之力。

作品摘要

农村发展是一个包含了农村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的综合性发展。未来“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农村综合性发展的水平。对于促进农村综合全面发展来说,教育发展的作用至关重要。在农村教育生产中,农村教师是最为重要的一种投入要素。农村教师的生存状况问题近年来广受学界和社会各方面的关注。本文通过查阅文献和“两阶段”实地调研,以江苏南京和安徽合肥的农村中小学教师为研究对象,描绘了当前农村教师的生存状况,并有如下一些重要发现:(1)绩效工资政策虽然提高了农村教师的收入水平,但具体措施仍有待改进。绩效政策所蕴含的奖惩机制并未发挥其应有的效果,反而加深了部分教师心理上的不平衡感;(2)多数学校的管理制度缺乏民主,忽视了教师的自主和参与权,再加上教师的教学工作量较大,这些加大了教师对于职业的倦怠感。基于这些发现,我们呼吁全社会应更多地关注农村教师的幸福感问题,并建议政府未来在进一步完善农村教师绩效工资改革,提高农村教师工资待遇水平的同时,还应满足教师的非物质需求,落实对其的人文关怀,使其获得精神满足,增强其幸福感。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未在任何报刊杂志上公开发表

参考文献

1.童富勇,蒋峰,刘桂林. 杭州市和湖南省涟源市农村教师生存状况调查比较[J].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5) . 2.张传燧,谌安荣. 论教师生存方式及其现代转型[J]. 教师教育研究, 2007,(03) 3.叶敬忠,孟祥丹. 对农村教育的反思——基于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影响的分析[J]. 农村经济, 2010,(10) 4.熊川武. 教研是教师幸福之源[J]. 上海教育科研, 2004,(05) . 5.MUN C. TSANG(曾满超)EDUCATION AND NATIONAL DEVELOPMENT IN CHINA SINCE 1949: OSCILLATING POLICIES AND ENDURING DILEMMAS 6.邵光华. 国外教师压力研究综述[J]. 比较教育研究, 2002,(11) 7.马蓉.试论农村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缺失及提升策略[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04). 8.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办公厅.54个县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及使用管理情况审计调查结果[EB/OL]. 9.张英彦.教育学[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119-122 10.阿玛蒂亚•森:能力与福利.“Capability and Well-Being,”in The Quality of Life, edited by Martha Nussbaum and Amartya Sen, Oxford : Clarendon Press, 1993, pp.30-53.

调查方式

本文通过走访、问卷、现场采访、个别交谈的方式搜集数据制成统计表和了解情况,并拍摄了照片作为亲临实践的证明。还通过查阅书报刊物和相关文件来寻求理论立足点。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1.童福勇,蒋峰,刘桂林《杭州市和湖南省涟源市农村教师生存状况调查比较》中提出为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必须提高教师的幸福感,而幸福感正是教师精神生存状态的直接反映。作者在文章里系统提出了如何评价农村教师幸福和归属感,通过设立教师公务员制度和教师自身的努力创造应有的幸福。 2.张传燧 ,谌安荣《论教师生存方式及其现代转型》中认为由于传统文化的制约和教育传统的影响, 教师在日常教学生活中, 经验消解了理性, 重复消解了创新, 从众消解了个性, 处于一种自在自发生存状态。只有凭借文化启蒙、制度规范、自我反思以及社会评价的转变, 教师才能实现由自在自发转向自由自觉的理性化、创造性和个性化生存。 3.叶敬忠 孟祥丹《对农村教育的反思》认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政策的实行, 使得原有“村村有小学”的农村办学模式发生了改变,文章从学校退出村庄的事实入手, 对教育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并在此基础上对农村教育现状与模式等进行了反思。研究发现, 布局调整乃至农村教育受现代化、城镇化思想所主导, 学校教育隐性功能逐步消失,物质化问题日益严重, 不公平性进一步增长。提出通过农村教育设计的变革及提出教育不应仅关注硬件建设, 还应考虑积极调动软件—— 教师的能动性, 如果教师有了积极性, 能够发自内心的教书育人, 那么, 教育的功能应该能得到更好的实现。 4.国外有巨大影响的研究就是Huberman聚焦在教师经常怎样面对一种职业中的危机, 这种危机使他们不得不重新估价他们的职业抱负。 5.Cremiss探索了一些教师能避免精疲力竭的原因。教师职业的一个重要问题无疑是大量教师仅仅执教几年就决定离开这种职业和那些虽然继续从教但己经不满这个工作的教师存在。对执教五年至十年的教师的研究, 可以使人注意到这一特征。这一特征也许能解释一些教师为什么和如何成功地越过职业重新评估阶段而保持一种积极的工作态度。 6.阿玛蒂亚•森(Amartya Sen)的人类发展与可行能力视角为基础,逐步探究以追求人的自由为核心并强调社会公平的发展方式。他认为可行能力就是人们做自己想做的事以及实现自己想实现的状态的能力。在这个意义上,可行能力就是一种自由,即能过有价值的生活的实质自由(substantive freedom)。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