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端砚文化在青少年中传承—以肇庆端州为例
小类:
社会
简介:
此次研究所形成的报告是国内首份以青少年为研究主体的端砚文化传承报告,不仅适用于端砚文化传承,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充分展现了当前端砚文化在青少年中传承的实际状况。更为重要的是,此研究成果具有良好的可拓展性和可推广性,对国内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青少年中的传承也具有普遍的借鉴和参考意义,特别是笔、墨、纸、书画等关联度强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良好的参考价值。
详细介绍:
端砚是岭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名片之一,历史上一直是中国四大名砚之首,也是中国文房四宝的重要组成。端砚早在2006年已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Ⅷ-75)。 一直以来,政府、学界、行业协会及有关企业对端砚文化传承都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端砚文化在肇庆市青少年中传承是端砚文化继承与发展的重要环节。政府、学界及社会对此都比较关注,各方也开展了大量相关工作,但关于端砚文化在肇庆市青少年中传承现状,误区和趋势等问题,学界提出了一些假设和观点,却未对此进行系统而充分的调查、分析和论证。 笔者以“实用主义下的混合研究方法”为研究思想,充分利用了当代前沿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价值。在以先期文献研究和回顾为立足点,提出包括兴趣命题、文化认同命题、引导力命题和教育阶段命题在内的四大命题的传承因素模型,并由此确立若干假设命题。 在上述基础上,笔者通过问卷抽样调查法(含实验组和控制组)、实地考察法和深度访谈法和个案研究法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获取大量第一手数据和材料,经过严密的量化数据分析和质性材料整理后,充分了解端砚文化在青少年中传承的现状、误区和发展趋势,并据此以EICD模型为核心集中探讨传承最佳途径,提出若干实质性建议措施。 此次研究所形成的报告是国内首份以青少年为研究主体的端砚文化传承报告,不仅适用于端砚文化传承,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充分展现了当前端砚文化在青少年中传承的实际状况。更为重要的是,此研究成果具有良好的可拓展性和可推广性,对国内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青少年中的传承也具有普遍的借鉴和参考意义,特别是笔、墨、纸、书画等关联度强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良好的参考价值。

作品图片

  • 端砚文化在青少年中传承—以肇庆端州为例
  • 端砚文化在青少年中传承—以肇庆端州为例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笔者以“实用主义下的混合研究方法”为研究思想,充分利用了当代前沿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价值。在以先期文献研究和回顾为立足点,提出包括兴趣命题、文化认同命题、引导力命题和教育阶段命题在内的四大命题的传承因素模型,并由此确立若干假设命题。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而此次研究最重要的先进性和突破性在于,首次对肇庆市端州区青少年实施较大规模的正规问卷调查,并结合系统地深度访谈,初步理清肇庆市青少年对于端砚文化的认知水平、思想意识程度、兴趣点、选择偏好等分布情况,以及包括政府、学校、家庭文化资本和社会文化在内的各种引导力之作用效应等问题。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由于此次研究的针对性很强、覆盖面较广,而且切入点较以往研究更为贴近实际,在研究过程中亦恰当地融入了包括项目运作在内的其他学科的思维方法,因而在确保理论严谨性的同时,具有更强的实用价值,可以供政府决策机关、端砚行业协会等机构组织参考使用,亦可供有关学校及教育机构作为举办相关文化活动的理论依据和数据来源。

作品摘要

端砚是肇庆地区独有的文化遗产,端砚文化在肇庆市青少年中传承是端砚文化继承与发展的重要环节。政府、学界及社会对此都较为关注,各方也开展了大量相关工作,但传承效果如何却不明朗。笔者在问卷调查、实地走访和深度访谈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基础上,通过传承因素模型对端砚文化在青少年中传承的现状、趋势和误区等内容进行量性及质性分析,最终以EICD模型为核心探讨传承途径。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

参考文献

何向.参与式管理:自下而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以端砚文化为例[J]. 济南: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10,2 何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下的石砚文化观察——以肇庆端砚为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5 王海冬.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青少年作用[J].上海:当代青年研究,2008,7 别金花,梁保尔.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研究综述[J].桂林:旅游论坛,2008,12 郭慧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关键在于唤起文化自觉[J].石家庄:大众文艺:学术版,2010,1 王文章.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文化自觉[OL].北京:中国民俗学网,2010-09-24

调查方式

实地调查,问卷调查,访谈法等。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由于端砚文化在肇庆青少年中传承的研究成果迄今尚属空白,因而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包括文房四宝等在内的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必要的概述。 (一)国内端砚文化传承研究现状 学界关于端砚文化传承的研究成果当前主要集中于诸如史实勘误考证、作品鉴赏解析、产业化研究、砚铭诗词和雕刻技法研究等专业角度,研究成果的受众群体主要是端砚制销者、收藏者及文化学者。 而对于如何在青少年中推动端砚文化普及性、大众化传承,尽管有一些学者提出了自己的假设和观点,但都尚未进行过系统严谨的社会调查和分析。因此可以认为,此次研究成果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当前学界对于端砚文化传承研究中的空白。 (二)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现状 2011年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正式通过,这标志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步入新的历史时期。其中,该法第三十四条明确规定“学校应当按照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开展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 客观而言,对于包括端砚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研究现状,与上述端砚研究大致相当,基本还属于探索性研究阶段。 此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还呈现出日渐明显的“产-学-研”模式,将产业化作为研究的重要方向,指导“学-研”,而学界中普遍存在重“产”“研”而轻视“学”的现象,以致“学”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显现出尴尬局面。 由于上述研究思路的局限性和固定化,直接导致了研究难以在理论学术讨论与指导现实之间取得良好的平衡点。在针对青少年研究的层面,这种现象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将更为严重。 (三)国外类似文化传承研究现状 许多发达国家在研究探索本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上,特别是对于青少年传承上,取得了许多具有重大意义的成果,部分成果,特别是立法方面研究远远领先于国内学界。 如日本《文化财保护法》(1950)则对“人间国宝”传承教育制定了明确政策。韩国在1962年也推出自己的《文化财保护法》。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3)约定各缔约国应“向公众,尤其是向青年进行宣传和传播信息的教育计划。”“促进保护表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所需的自然场所和纪念地点的教育。” 除此之外,在教育模式选择和创新、产业化道路探索等方面,国外亦形成了较为系统和成熟的研究成果。 在排除国情、遗产类型等因素后,上述研究成果依然具有很好的参考借鉴意义。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