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旅游社区参与研究——以皖南四村为例
小类:
社会
简介: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当前我国乡村发展的重要决策,本研究在基于皖南四村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调查、发放问卷、对数据进行多因素分析,得出参与意愿的影响因素和参与态度的影响因素,为政府的科学决策提供重要基础。
详细介绍: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农村发展的重要主题,本研究在前期资料收集以及问卷实地调查的基础上,考察了皖南四个村,发放问卷400份,对所有的问卷进行spss分析,对参与的内容进行多重分析,参与的影响因素以及参与的态度进行因子分析,得出相应的影响因素。这为政府的政策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目的: (1)探索新农村建设发展动力。 (2)明确旅游社区居民参与内容及其参与意愿。 (3)厘清影响旅游社区参与主体的影响因素。 思路: 本篇报告在前期国内外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研究假设,在深入走访、实地调查和结构式与深度访问的基础上,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从参与内容、参与的影响因素和居民参与的意愿入手,剖析了各方面的主要因子,检验了研究假设。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科学性: (1)选题的科学性。 (2)方法的科学性-调查方法、资料收集方法。 先进性: (1)国外成功经验结合国内乡村旅游实际。 (2)高级数据统计分析。 独特处: (1)典型案例地。 (2)突破了以往社区参与研究的经济首因论。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1)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决策参考。 (2)为乡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3)为乡村居民的利益需求提供实现路径。 (4)为乡村旅游者旅游需求满足提供基础。

作品摘要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统领全局、综合规划以及与时俱进的一项重大决策,乡村旅游业更是新农村建设中的亮点。乡村旅游是新世纪我国乡村发展的主题之一。 本次调查考察了皖南八个乡村并最终选取黟县的宏村、歙县的石潭和橖樾、绩溪县的龙川四个村开展问卷调查,共发放4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376份,并对所有的问卷运用spss数据分析工具科学处理,对参与的内容进行多重分析,参与的影响因素以及参与的态度进行因子分析,并结合图形的解释,得到相应的权重以及结论:(1)九项影响因素的因子分别是文化因子、分配因子、供给因子、效益因子、政策因子、能力因子、需求因子、制度因子、从众因子;(2)六方面的态度类型包括政策制定实施因子、旅游场所管理因子、旅游附产品经营因子、基层组织因子、带动身边人参与因子。虽然乡村旅游发展成绩显著,但社区参与乡村旅游发展仍存在诸多问题:居民参与的程度不够、参与的利益得不到切实的保护以及管理体制不顺导致的一些问题等;同时在此基础上,我们从多元主体角度入手,提出一些对策包括转变政府职能、合理发挥政府的指导作用、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提高居民的文化素质以及参与能力等。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在2010年12月份,被团省委评为,省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优秀调研报告一等奖; 在2010年10月份, 被安徽师范大学评为,校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优秀调研报告中一等奖。

参考文献

1、Wismer, S. and Pell, D. Community-base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anada[M]. Ontario: Five Press, 1981. 2、胡文海:基于利益相关者的乡村旅游开发研究——以安徽省池州市为例[J].农业经济问题,2008,(7):82-86. 3、刘静艳,韦玉春,刘春媚,徐颂军,陈旭军,肖悦:南岭国家森林公园旅游企业主导的社区参与模式研究 [J].旅游学刊,2008/6 4、 李明德:乡村旅游与农村经济互动持续发展模式与对策探析[J].人文地理,2005,3(83):46-52. 5、孙九霞、保继刚:从缺失到凸显: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研究脉络[J],旅游学刊,2006,(7):63-68. 6、Lesego S. Sebele. Community-based tourism ventures, benefits and challenges: Khama Rhino Sanctuary Trust, Central District, Botswana[J]. Tourism Management, 2010, 31(1). 7、胡志毅:社区参与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J].人文地理,2002,17(2):38-41 8、郑群明,钟林生:参与式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探讨[J].旅游学刊,2004,19(4):33-37. 9、樊忠涛:基于创新视角的乡村旅游社区参与机制研究[J].广西农业科学,2010(2)194-196.

调查方式

走访 问卷 现场采访 个别交谈 亲临实践 会议 集体组织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1.国外学者的研究 研究内容有旅游发展与社区的相互关系、社区在旅游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等,还涉及参与的机制、模式、类型、意义,并上升到对社区参与理论的反思。 (1)社区参与研究的提出 1985年,墨菲(P.E.Marphy)的《旅游:社区方法》一书引入了“社区参与”的概念 2)社区参与内容的研究 菲利普•F•买基恩分析了巴厘岛旅游发展过程中巴黎人的参与特点,及其带来的文化的内在变化。Lesego S. Sebele指出旅游社区居民通过参与旅游赋权及增能,各主体之间有更多的互动是需要和信任的管理。同时目前有关用来解释居民参与度现象的理论主要有社会交换理论、旅游容量理论、旅游生命周期理论、旅游依附理论、旅游发展阶段理论等。 (3)社区参与主体以及层次研究 其中代表性的结论主要有:从参与层次特点区分社区参与层次以及结合区域特点按利益主体不同区分各层次 (4)社区参与利益分配研究 冈恩指出,旅游的开发要综合考虑旅游者、当地居民、政府、旅游企业各方面的利益。根2.国内学者的研究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学者开始关注旅游开发中的社区问题。对于乡村旅游中的社区参与问题也是一步一步深入的。 (1)社区参与内容研究 国内对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研究主要在理论层面的架构上,唐顺铁研究了旅游发展与社区的互动和统一;刘纬华探讨了社区参与涉及的不同层面和社区参与的内在机理,并提出了实现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方法和措施,认为应该创造一个保证居民参与的咨询机制。 (2)社区参与模式研究 目前国内乡村旅游存在的社区参与模式模式主要有:个体农庄模式、“农户+农户”模式、“农户+公司”模式、“公司+社区+农户”的模式、“政府+公司+农户”模式、“政府+公司+农村旅游协会+旅行社”模式、股份制模式。 (3)社区参与机制研究 樊忠涛提出建立社区居民参与景区决策、开发建设、经营管理和监督、收益分配等过程的乡村旅游社区参与创新机制。黄芳提出全面的利益整合机制、利益实现机制和利益补偿机制。陈秀琼等提出生态旅游社区参与机制的激励机制、利益协调机制和监督机制。 (4)社区参与评价 罗永常对乡村旅游地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定性评价;汪芳等运用层次分析法对乡村旅游地社区参与状况进行了定量评价;杨锦玉等对湿地社区参与和湿地生态旅游管理现状进行了定性评价。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