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项目名称:
- 欠发达地区县域民俗旅游开发-以陇南西和乞巧民俗为例
- 来源:
- 第十二届“挑战杯”省赛作品
- 小类:
- 社会
- 简介:
- 介绍西和乞巧民俗文化的基本概况,分析其形势及发展前景,促进西和乞巧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综述乞巧民俗文化的历史渊源及发展进程,介绍西和整个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提出民俗文化旅游新发展,调查近几年西和乞巧民俗文化发展状况以及举办的相关活动,最后提出对于西和乞巧民俗文化旅游发展的建议。
- 详细介绍:
- 该作品介绍了西和乞巧民俗文化的基本概况,分析其形势及发展前景,促进西和乞巧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综述乞巧民俗文化的历史渊源及发展进程,介绍西和整个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提出民俗文化旅游新发展,调查近几年西和乞巧民俗文化发展状况以及举办的相关活动,最后提出对于西和乞巧民俗文化旅游发展的建议。并引鉴了西和县县级文史资料,作品所引用之资料都是出自著名学者研究以及可考历史文献。从西和县情出发,客观理性分析西和乞巧民俗文化旅游发展的优势与劣势,为旅游开发提供建议,将乞巧文化和旅游相结合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为人们增加经济收入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开辟新道路,为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献计献策,独特之处在于,不只是发现了乞巧民俗文化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用科学可持续发展的视角,从发挥综合效益最大化出发,提出了自己对于所存在的问题的独到见解及解决策略。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 目的:指出乞巧文化保护与开发的现状与紧迫、提出保护开发利用的策略与途径、推动地方民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建议,以求创造传统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繁荣地方经济。思路: 介绍西和乞巧民俗文化的基本概况,分析其形势及发展前景,促进西和乞巧民俗文化旅游开发。介绍西和整个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提出民俗文化旅游新发展,调查近几年西和乞巧民俗文化发展状况及举办的相关活动,最后对和乞巧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提出建议。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 作品引用著名学者研究以及可考历史文献。从西和县情出发,客观理性分析西和乞巧民俗文化旅游发展的优势与劣势,将乞巧文化和旅游相结合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为人们增加经济收入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开辟新道路,为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献计献策,独特之处在于,不只是发现了乞巧民俗文化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用科学可持续发展的视角,从发挥综合效益最大化出发,提出了自己对于所存在的问题的独到见解及解决策略。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 该作品内容丰富,阐述乞巧文化细细入微,对研究乞巧文化有很大的科学参考价值,对保护和发扬乞巧民俗文化并使其发扬光大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从包括文化价值,经济效益,社会影响等方面在内的各个方向出发,全面挖掘文化旅游的最大价值,为地方经济发展和旅游开发各方面献计献策,尤其在旅游开发方面提出了其独特的看法,并提出了良好而可行的措施,对旅游商品开发也有独到的想法。
作品摘要
- “七夕”是中国历史悠久,流传范围广泛的民间传统节日之一,在各地区不同的历史阶段深受人们喜爱,受本地风俗和地域文化的影响最终形成了各具特色而又大致统一的乞巧民俗活动。西和乞巧特色鲜明,内容丰富,成为“七夕”乞巧活动中独具一格的民俗活动。通过对其活动过程和内容,价值和特征、保护与开发现状的研究分析,指出其旅游开发的优劣态势,提出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策略。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 没有在报刊上发表过,2010年12月被学校评为特等奖
参考文献
- 【1】西和县文史资料.第三辑 493页【2】赵魁夫.汉水与西礼两县的乞巧风俗.503页.【3】杨克栋.仇池乞巧风俗录. 内部文件 2007年8月 【4】彭战获.陇南乞巧节渊源及传流初谈. 2006 【5】赵逵夫.汉水、天汉、天水—论织女传说的形成.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3月 【6】赵逵夫.论牛郎织女故事的产生与主题.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0年. 【7】赵逵夫.陇东、陕西的牛文化、乞巧风俗与“织女”传说.文化遗产,2007,创刊号:95—102. 【8】赵逵夫.先周历史与《牛郎织女》传说的起源.陇东学院学报,2008年. 【10】韩宗坡.“非遗”保护的自主性、本真性、整体性研究—以甘肃西和乞巧民俗考察为例.2009年5月.
调查方式
- 走访 、 人员介绍、个别交谈、 亲临实践、 图片、照片、 书报刊物、 影视资料、 文件、 集体组织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 国内对于乞巧民俗的研究大多数集中在对乞巧民俗活动内容的整理,文化价值的探讨,乞巧活动的保护机制等方面。关于乞巧民俗旅游开发方面的研究很少。关于西和乞巧民俗的旅游开发问题尚属空白,国外则少有研究报道。 国内西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赵逵夫先生祖籍西和县,上世纪80年代末他就开始关注西和的乞巧习俗,发表了学术论文《连接神话与现实的桥梁——论牛女故事中乌鹊架桥情节的形成及其美学意义》、《论牛郎织女故事的产生与主题》,引起社会对这一现象的极大关注。2004年5月,他又申报承担了《陇东南牛文化、乞巧风俗与牛郎织女传说——甘肃一个主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与论证》的社科研究课题。先后发表了《汉水与西礼两县的乞巧风俗》、《西礼两县乞巧风俗》、《汉水•天汉•天水——论织女传说的形成》、《陇东、陇西的牛文化、乞巧风俗与“牛女”的传说》多篇文章,这项对甘肃文化事业产生了深远影响的研究课题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蒋秀英(1999)较早研究了“七夕”作为古代妇女重要节日的活动特点。聂济东(2003)讨论了中后唐时期七夕乞巧心里的社会根源。李平(2008)探讨了七夕节产生的社会根源。蔡丰明(2009)探讨了七夕乞巧习俗和古代女性文化心理的关系。罗华娟(2009)以广州珠村为例研究了乞巧文化资源的转换问题。韩宗坡(2009)研究了西和乞巧民俗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主性、本真性、整体性问题。王菊娥(2009)对比研究了中国七夕节与西方情人节的文化差异性特点。 乞巧民俗在我国流传几千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近年来对乞巧民俗的研究基本处于传说溯源、文化价值挖掘及其保护上。其开发旅游及其他方面的价值还待进一步研究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