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大学生“村官”计划执行中的问题分析及对策探讨——以鄂东南地区为例
小类:
社会
简介:
笔者通过对实地调查,在肯定大学生“村官”计划对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积极意义的前提下,也发现大学生“村官”存在着影响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效果的诸多问题。并在对调查资料进行系统的、科学的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解决方案,希望这些建议能对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改进与完善提供帮助,使我国党和政府制定的好政策及时、完整、顺利有效地落实下去,以实现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长远战略需要。
详细介绍:
大学生“村官”计划是国家出台的具有导向性的政策,是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改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结构、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笔者通过对实地调查,在肯定大学生“村官”计划对农村经济发展以及缓解大学生就业等方面的积极意义的前提下,也发现大学生“村官”存在着功利心态较强,发展取向多元化;无权无威,工作难以开展;工作内容不定,难展个人所长;借调情况居多,有违计划初衷;不熟悉农村工作,与村民交流少;考核形式化,考核标准无针对性;行为短期性,不利留住人才等影响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效果的诸多问题。并在对调查资料进行系统的、科学的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适当调整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政策目标;明确身份定位,让大学生“村官”“有法可依”; 严格选拔标准,使人尽其能;明确工作任务,严格落实计划本实;从农民中来到农民中去,实现大学生“村官”本土化;建立科学合理的大学生“村官”考核机制;提高各种待遇,将优惠政策落到实处等解决方案,希望这些建议能对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改进与完善提供帮助,使我国党和政府制定的好政策及时、完整、顺利有效地落实下去,以实现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长远战略需要。

作品图片

  • 大学生“村官”计划执行中的问题分析及对策探讨——以鄂东南地区为例
  • 大学生“村官”计划执行中的问题分析及对策探讨——以鄂东南地区为例
  • 大学生“村官”计划执行中的问题分析及对策探讨——以鄂东南地区为例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本文的目的就在于通过实地调查和理性分析,破解大学生“村官”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探讨大学生“村官”计划的调整改革方向与路径。基本思路:⑴强调实证研究对于当前我国完善大学生“村官”计划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⑵分析和提炼调查材料,在肯定成绩的基础上,发掘大学生“村官”计划在实施过程中所显现出来的典型性问题。⑶针对上述问题,为党和国家进一步完善大学生“村官”计划提出政策建议。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当前大学生“村官”计划提出创新性政策建议,是本文的全部精髓。具体表现在,本文抓住第一批大学生“村官”三年期满的契机,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研究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和政策解决方案。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由于大学生“村官”计划全面启动不久,还没有经历足够的时间考验和实践检验,不免在一些方面还存在着不足之处。因此,及时发现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制度缺陷,并逐步完善大学生“村官”计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的实际应用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就在于破解了大学生“村官”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并为调整改革大学生“村官”计划提出了参考性政策建议。

作品摘要

学界对大学生“村官”问题已经开始了积极的探索,但目前尚处于研究的初级阶段。调查显示,目前大学生“村官”计划在执行中暴露出功利心态较强,发展取向多元化;无权无威,工作难以开展;工作内容不定,难展个人所长;借调情况居多,有违计划初衷;不熟悉农村工作,与村民交流少;考核形式化,考核标准无针对性;行为短期性,不利留住人才等诸多问题。从而针对性的提出了适当调整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政策目标;明确身份定位,让大学生“村官”“有法可依”; 严格选拔标准,使人尽其能;明确工作任务,严格落实计划本实;从农民中来到农民中去,实现大学生“村官”本土化;建立科学合理的大学生“村官”考核机制;提高各种待遇,将优惠政策落到实处等建议措施以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大学生“村官”计划。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暂无

参考文献

1、赵晓凯: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中存在的认识误区及解决对策[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2、耿相魁:大学生村官实践中的问题及对策[J].人才开发,2008,(11). 3、赵晓凯: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中存在的认识误区及解决对策[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4、李晓玉.李晓宁:关于完善“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思考[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10). 5、周玮、吴兆基等.高校在大学生村官实践中的对策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7,(04). 6、马爱玲: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公共政策分析[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9,(4). 7、朱云生:大学生与新农村建设的对接模式[J].当代青年研究,2006,(12). 8、史亚军: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发展思考 [J].农村工作通讯,2008,(10). 9、赵小群:论新农村建设中新型农民的培养 [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7,(02).

调查方式

(1)走访 (2)问卷 (3)现场采访 (4)个别交谈 (5)亲临实践 (6)书报刊物 (7)文件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从2005年起,北京、四川、江西、福建、青海、辽宁、贵州、陕西、山西、安徽、上海、吉林、湖南、甘肃、宁夏、内蒙古、云南等省市区先后启动大学生 “村官”计划。截至2008年2月底,全国共有28个省市区启动大学生“村官”计划,其中17个省市区启动了村村有大学生“村官”计划。自2008年3月全面启动选聘大学生到村任职工作以来,共有130万多名高校毕业生自愿报名应聘,各地共选聘15.9万名大学生“村官”,加上2008年以前部分省区市自行选聘的,目前共有20万名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一线干事创业。2010年4月29日,中央组织部下发通知,5年内选聘10万大学生村官增长为5年内选聘20万大学生村官,2010年全国选聘3.6万名大学生村官。因此,对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情况的的关注,就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学界对于大学生“村官”问题的研究甚多,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大学生“村官”产生的时代背景;二是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意义和作用;三是大学生“村官”的功能定位;四是大学生“村官”计划的体制机制。 综上所述,目前学界对于大学生“村官”计划的研究内容,或从其产生的时代背景、意义和作用、功能定位、体制机制,这种研究有利于我们从不同角度了解大学生“村官”计划,但不利于从整体上认识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由于大学生“村官”计划全面启动的时间短,学术界对大学生“村官”问题的研究主要侧重于规范性理论研究,实证研究显著不足。因此,关注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的现状及存在问题,不仅能为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改善提供更多的支持,而且对于创建农村和谐社会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