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唐、宋武举制度比较研究
小类:
社会
简介:
武举制度从侧面也推动了体育运动的发展,增强了人的体质,在唐、宋时期都将其作为科举取士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唐、宋两个朝代形成的完备武举制度体系对当时及后世各朝代的世风、武艺、军事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唐、宋的武举制度进行比较研究,对当前改革体育、军事考试制度,形成崇尚运动、刚健活跃的社会风气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详细介绍:
唐代武举制度的创制,使我国古代军官的选拔经常化、制度化,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唐代之前,遴选武官的活动虽由来己久,但是它们都偶一行之,选择面不宽,且未形成固定的时间、程序、考核内容、选拔标准等,也即未成定制。武举则不同,它作为科举制度的一项常科科目,在时间、地点、考生资格和荐举形式、主考部门,以及考试的内容、方式、及第标准等等一系列选拔规格和程序方面,均作出了详细、固定和统一的规定。这就基本形成了一套定期面向社会考试选用军事人才的制度,从而使我国古代军官选拔这一重要活动开始经常化和规范化。唐代之后,宋朝上承唐制,继续推行武举,通常是“三年一试”,分“解试”、“省试”、“殿试”三级,依次分别由州府、兵部、皇帝主持,试以兵书策义和骑射武艺,依据承继德优劣,层层淘汰,最后择优授以不同的武职。由此观之,唐代武举是宋代武举之基础,使我国古代军官队伍的建设,步入一个更高的发展阶段。 然而,唐代武举在历史上属于首创,难免有不完善的地方,主要缺陷在于考试内容和录取标准偏重武艺和气力,却忽视了军事理论修养,故此势必影响到军事人才的素质。这一点,在唐代有人已经有所察觉。自宋代以后,统治者便开始将唐代制举的有关科目同武举结合起来,实现并发展了蒋防的上述改革建议。其考试内容除保留武艺项目外,另增加了兵法策略等战术理论,甚至涉及天文、地理等必要的自然科学知识,取消了翘关、负重等单纯气力性的项目,从而更有利于封建国家培养和选用智勇双全的军事人才。 宋代武举制度虽然作为选举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且有自身的特色,但派生于唐代武举制度的性质明显,多借鉴于唐代文举和太学制度。但事实上,由于宋朝武举考试受“重文轻武”传统影响,文化课含量较高,单纯以军事技能取胜是很困难的,所以行伍出身,大字不识的军人不感兴趣。相反,由于读书人看中了武举考试难度较小的特点,最重要的是在公元 1085年以前,文武两科考试不是同时进行的,文科先考,等文科举考完五六个月后,武科举才开始考。许多人一看,自己文科举没考上,就赶紧利用五六个月的时间,强化训练,练弓马,背兵书,最后居然有不少投机取巧之人中了武举进士。到 1190 年宋光宗当政,宋代社会“重文轻武”的社会风气和国策日趋严重,甚至出现“武臣试换文资”的怪现象。武官不习弓马,只学文章。大多举人拉关系送礼,导致武举考生质量下降很快,即使被选中,大多是良莠不齐甚至是滥竽充数者居多。这是武举的先天不足之处,虽说是武举考试,入选者却多文人学士,名不符实。 宋代武举制度一改唐代武举制度只重武艺的做法变为既考武艺,又考策论,从整体上表现出一种尚文抑武的倾向,其目的是为了求得能征善战的儒将,其结果是宋代的武进士与武状元的整体文化素质较高,他们中的不少人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有的在朝政上做出了成绩,如朱熠、蔡必胜等;有的还成为军事理论家,如华岳江伯虎等;有的成为独当一面的战将,如程鸣凤、许思纯、张建侯、厉仲方、周虎等人。在宋代“重文轻武”的大环境下,导致后来出现武举“文重武轻”的倒置情形。这方面的深层原因是由于我国封建历史是一个崇尚儒学的历史,宋代的统治者是没有办法克服的。但其提倡并试行了文武并重的运行模式和选拔的标准,要求应试者武艺和策对并重,为后世的武举选拔制度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参考。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目的:探讨唐代的武举制度在设立原因、考生资格要求、考试内容、官职授予和历史影响等方面和宋代相比的差异,以及武举制度经过唐、宋两代的发展,形成的完整体系对后世军事人才的选拔、培养和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产生的影响。 基本思路:基本研究思路是:首先,分析唐宋武举制度设立的时间、原因等方面,其次,从唐宋武举考生的资格选拔和考试内容、官职授予方面进行比较,最后,比较唐宋武举制度的历史影响。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科学性:本调查采取科学的史学研究方法,以文献资料法为主,仔细查阅、比对相关资料,详细整理查阅结果。 先进性:对唐、宋的武举制度进行比较研究,对当前改革体育、军事考试制度,形成崇尚运动、刚健活跃的社会风气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独特之处: 研究得出确立文武双全、文事武备重新成为社会上品评人才的标准,这对社会尚武风气的形成以及后世民族传统体育形成和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武举制度从侧面也推动了体育运动的发展,增强了人的体质,在唐、宋时期都将其作为科举取士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唐、宋两个朝代形成的完备武举制度体系对当时及后世各朝代的世风、武艺、军事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唐、宋的武举制度进行比较研究,对当前改革体育、军事考试制度,形成崇尚运动、刚健活跃的社会风气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作品摘要

武举制度是我国古代科举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始创于唐代,完备于宋代。唐代的武举制度在设立原因、考生资格要求、考试内容、官职授予和历史影响等方面和宋代相比均有差异。武举制度经过唐、宋两代的发展,已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对后世军事人才的选拔、培养和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参考文献

[1]周兴涛.宋代武举武学研究四题[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 33 (6): 28-32. [2]王圣洪.唐朝武举制度的创立[J].闽江学院学报,2004,25(3):125-129. [3]《唐六典》卷5“兵部尚书条”,中华书局,1992. [4](元)脱脱,等撰.宋史•卷一百一十•选举三[M].北京:中华书局,1997. [5](唐)李隆基,撰,(唐)李林甫,注,(日)广池千九郎,校注,(日)内田智雄,补订.大唐六典•卷三十 [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1. [6]高明士.唐代的武举与武庙[C].第一届国际唐代学术会议论文集.台北:学生书局,1989. [7]杜佑.通典•选举三[M].北京:中华书局,1988. [8]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进士归礼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9]王溥.唐会要•兵部侍郎[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10]陈小龙等.唐代武举的创立及其影响[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 23(4):80-82.

调查方式

该研究本调查采取科学的史学研究方法,以文献资料法为主,仔细查阅、比对了相关资料,详细整理了查阅结果,文章内容丰富,论述透彻。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目前国内外对于唐、宋武举制度的研究资料较多,但都是针对某一时代武举制度的研究,对于唐、宋武举制度的比较研究目前还是空白。 唐代武举在历史上属于首创,难免有不完善的地方,主要缺陷在于考试内容和录取标准偏重武艺和气力,却忽视了军事理论修养,故此势必影响到军事人才的素质。这一点,在唐代有人已经有所察觉。自宋代以后,统治者便开始将唐代制举的有关科目同武举结合起来,实现并发展了蒋防的上述改革建议。其考试内容除保留武艺项目外,另增加了兵法策略等战术理论,甚至涉及天文、地理等必要的自然科学知识,取消了翘关、负重等单纯气力性的项目,从而更有利于封建国家培养和选用智勇双全的军事人才。 宋代武举制度一改唐代武举制度只重武艺的做法变为既考武艺,又考策论,从整体上表现出一种尚文抑武的倾向,其目的是为了求得能征善战的儒将,其结果是宋代的武进士与武状元的整体文化素质较高,他们中的不少人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有的在朝政上做出了成绩,如朱熠、蔡必胜等;有的还成为军事理论家,如华岳江伯虎等;有的成为独当一面的战将,如程鸣凤、许思纯、张建侯、厉仲方、周虎等人。在宋代“重文轻武”的大环境下,导致后来出现武举“文重武轻”的倒置情形。这方面的深层原因是由于我国封建历史是一个崇尚儒学的历史,宋代的统治者是没有办法克服的。但其提倡并试行了文武并重的运行模式和选拔的标准,要求应试者武艺和策对并重,为后世的武举选拔制度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参考。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