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论诸葛亮为何不用魏延的奇谋
小类:
社会
简介:
诸葛亮北伐时大将魏延曾出奇谋,建议北出子午谷,偷袭长安,未被采纳。自古至今,不断有人以此为据,批评诸葛亮。深入分析,诸葛亮不用魏延奇谋,是有诸多原因的。第一,延之奇谋极具冒险,与亮之谨慎矛盾,第二,蜀有东吴之忧,第三,亮之北伐,实为以攻为守,延之奇谋,于此相悖。综合分析,诸葛亮不用魏延奇谋是合理的,自古及今的批评是失当的。
详细介绍:
三国历史研究中,诸葛亮研究是热点,其中有关诸葛亮不用魏延计的问题,分歧较大。从古至今,大多数论者以北伐目的在于消灭曹魏匡复汉室为出发点,认为诸葛亮不用魏延计,是诸葛亮的一大失误。王夫之提出北伐是以攻为守,故诸葛亮不用魏延计的观点后,开始有学者肯定诸葛亮不用魏延计。建国后,史念海力昌王夫之观点,少部分学者陆续撰文拥护,他们或从心理方面予以解释,或从北伐目的是以攻为守出发,予以解释。肯定论者,基本没有超出王夫之观点。本文认为,批评论者,无视这一矛盾:诸葛亮作为著名的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为何不顾曹魏最强、孙吴次之,刘蜀最弱的现实,执意北伐曹魏?既然执意灭曹,又何以不用魏延计谋,直取长安?换句话说,诸葛亮作为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与不从现实出发,以弱攻强是矛盾的。诸葛亮未用魏延奇谋,需要重新分析。本文从三国实际出发,分析诸葛亮之所以不用魏延奇谋,是因为:第一,延之奇谋极具冒险,与亮之谨慎周密的处事方法相矛盾,第二,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诸葛亮北伐有东吴之忧,第三,魏延之奇谋,旨在夺取长安,这与诸葛亮北伐以攻为守的目的不符。三大原因,决定了诸葛亮不用魏延奇谋。如此作解,相对诸种批评更具解释性,至少不再包含著名军事家、政治家诸葛亮与不顾魏强蜀弱,执意灭曹的愚昧的诸葛亮的巨大矛盾。学者也有肯定诸葛亮不用魏延奇谋者,他们或从心理方面予以解释,或从北伐目的是以攻为守出发,予以解释。本文不仅从“以攻为守”的北伐目的出发,结合三国制衡,一方难以独灭他国,还结合诸葛亮的谨慎、周密的处事方式,更好的解释了诸葛亮不用魏延奇谋的原因。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目的:学者对诸葛亮未用魏延奇谋,多持批评态度,唯少数人持赞同诸葛亮的态度。但是,他们都没有揭示出亮不用延谋的真正原因。故作此论。 思路:亮之所以不用延之奇谋:一,延之奇谋极具冒险,与亮之谨慎矛盾;二,蜀有东吴之忧;三,亮之北伐,实为以攻为守,延之奇谋,于此相悖。可见,亮不用延之奇谋是合理的,自古及今的批评是失当的。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本文分析出亮不用延谋三大原因,如此作解,相对诸种批评更具解释性,不再包含诸葛亮不顾魏强蜀弱而执意攻魏的矛盾。这是本文的科学性之所在。学者也有肯定诸葛亮不用魏延奇谋者,他们或从心理方面予以解释,或从北伐目的是以攻为守出发,予以解释。本文不仅从“以攻为守”出发,还结合诸葛亮谨慎性格、延谋极具冒险,更全面地解释了诸葛亮不用魏延奇谋的原因。这既是本文的先进性之所在,也是本文的独特处之所在。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实际应用价值:本文有助于进一步加深对诸葛亮不用魏延奇谋这一历史作出解释。 现实指导意义:学习历史,研究历史,一个重要方面,还是现实指导意义。三国时代,虽然魏强蜀弱,但相互制约。当今世界,美国最强,俄罗斯次之,三个大国,中国最弱。鉴于美国不能对华施加军事压力,部分人主张武力抗击。这种背景下,进一步解释三国时代诸葛亮不用魏延奇谋的合理性,科学性,对于时局有重要借鉴价值。

作品摘要

诸葛亮北伐中,没有采纳魏延长安的“奇谋”,自古至今,批评很多。但批评诸说,均不能解释:三国时代,诸葛亮为何不顾曹魏最强、孙吴次之,刘蜀最弱的现实,执意攻打曹魏?既然执意攻灭曹魏,又何以不用魏延计谋直取长安?这说明,自古至今,人们认为诸葛亮北伐时志在匡复汉室,消灭曹魏的看法是错误的。从这种错误出发来看待诸葛亮不用魏延奇谋这一事实,只能得出错误的结论。本文从北伐以攻为守出发,认为诸葛亮之所以不用魏延奇谋:一,延之奇谋极具冒险,与亮之谨慎矛盾;二,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诸葛亮北伐有东吴之忧;三,魏延之奇谋,旨在夺取长安,这与诸葛亮北伐以攻为守的目的不符。三大原因,决定了诸葛亮不用魏延奇谋。如此作解,相对诸种批评更具解释性,至少不再包含著名军事家、政治家诸葛亮与不顾魏强蜀弱,执意灭曹的愚昧的诸葛亮的巨大矛盾。学者也有肯定诸葛亮不用魏延奇谋者,他们或从心理方面予以解释,或从北伐目以攻为守出发,予以解释。相对肯定论者,本文更全面地解释了诸葛亮不用魏延奇谋的原因。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从未发表,从未得奖。

参考文献

检索目录:①②陈寿:《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卷35,及注引。③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卷39,北京:中国书店1987年版,上册。④张华松:从北伐谈诸葛亮将略之失 齐鲁学刊,1997.1。⑤童力群:“从子午谷袭长安”之计不可纳,鄂州大学学报,2004.2。⑥吴国联:诸葛亮拒走子午谷的心理探究,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6.4。⑦朱子彦:《走下圣坛的诸葛亮——三国史研究新论》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2。⑧转引自何静:也谈诸葛亮北伐的几个问题,黔西南民族师专学报,2004.2。⑨陈寿:《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出师表〉及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后出师表》。⑩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十《三国》十二。

调查方式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三国历史研究中,诸葛亮研究是热点,其中有关诸葛亮不用魏延计的问题,分歧较大。诸葛亮北伐中,没有采纳魏延北出子午谷,偷袭长安的“奇谋”,自古至今,批评很多。魏晋时人袁准和常璩等最早提出批评(《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卷35,及注引),至今不绝,上世纪80年代,李淳、新材、邹本顺等人在《晋阳学刊》81.2、81.4期上发表文章,吴洁生在《学术月刊》81.13期上发表文章,闵传超在《历史教学问题》84.4期上发表文章,批评诸葛亮的用人之失,张华松在《齐鲁学刊》97.1上发表文章,批评诸葛亮将略之失。明清时人王夫之提出北伐是以攻为守,故诸葛亮不用魏延计的观点后,开始有学者肯定诸葛亮不用魏延计。建国后,史念海首先力昌王夫之观点,少部分学者陆续撰文拥护,李兆成从魏延偷袭长安前对敌情判断有重大失误出发,认为魏延奇谋并非切实可行,肯定了诸葛亮弃而不用。童力群根据当时的攻防情势,分析认为魏延之计不可行,从而肯定了诸葛亮的处置(《鄂州大学学报》2004.2)。吴国联认为,诸葛亮未用魏延奇谋是有心理原因的,一是战术上的谨慎心理,一是战略上三分天下的定势心理(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6.4)。总之,学术界,对诸葛亮不用魏延计大体上有两种看法,一种否定诸葛亮,认为诸葛亮不用魏延之计谋,是一大失误,这种论点,是学界主流;一种是肯定论者,他们认为诸葛亮不用魏延之计,是有道理的,他们人数较少,但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影响较大。本文持肯定论,给出了三大理由,较以往肯定论者深刻、全面,更有说服力。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