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农村社区化背景下农村养老模式的解构与重组——以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晏城镇为例
小类:
社会
简介:
本文以山东省试点的农村社区化政策为切入点,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分析农村养老保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详细阐述了调研地农村养老现状。通过对农村养老构成要素的解构和重组,探索出符合中国农村实际情况和发展趋势的养老模式,即区分主体的养老基金、服务筹集和管理模式(DPRM),对农村建设和发展社会保障事业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详细介绍: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经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城乡二元经济的非均衡发展成为经济社会进步的制约因素。与“农”有关的农村、农民、农业、农民工等词汇成为近几年的热点词汇。老年群体是农村中的弱势群体,近几年,由于计划生育、中国二元社会转型等问题,传统的养老保障模式面临着严峻挑战。2006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强调加强农村社区建设,这对农村养老的改革和发展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本文以山东省试点的农村社区化政策为切入点,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分析农村养老保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详细阐述了调研地农村养老现状。通过对农村养老构成要素的解构和重组,探索出符合中国农村实际情况和发展趋势的养老模式,即区分主体的养老基金、服务筹集和管理模式(DPRM),对农村建设和发展社会保障事业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目的: 1、以农村养老问题为例,通过实地调查,探索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新环境下农村养老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结合多学科、多视角和创新性思维,探讨出符合农村新环境下的养老模式。 2、通过对农村社区化和农村养老的研究,填充交叉领域研究的空白、突破传统理论的藩篱。 研究思路: 1、通过多渠道、多角度获得全面客观的资料。 2、通过多视角、多方法对资料进行分析,使资料的价值得到最充分的发挥。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第一,在资料分析上,实行“养老”与“农村社区化”的交叉研究。 第二,在要素分解上,对参与主体进行了合理细致的二级划分。 第三,在逻辑结构上,将因果分析与结果导向分析相结合, 第四,在模式建构上,提出DPRM模式,即区分主体的养老基金、服务筹集和管理模式,并对该模式的具体运行进行了详细的阐释。 第五,在模式完善上,引入需求评估机制与服务评估机制。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1、为符合农村现状的新型养老模式的建立提供理论支持,并提出了切实可操作的方案。针对农村社区化和农村养老模式二者的交集领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区分主体的养老基金、服务筹集和管理模式(DPRM)”,对农村建立健全养老保障体系具有积极的意义。 2、填补中国农村养老研究的相对空白,突破传统理论预设的局限,为解读、发展“中国模式”做贡献。

作品摘要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经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城乡二元经济的非均衡发展成为经济社会进步的制约因素。与“农”有关的农村、农民、农业、农民工等词汇成为近几年的热点词汇。老年群体是农村中的弱势群体,近几年,由于计划生育、中国二元社会转型等问题,传统的养老保障模式面临着严峻挑战。2006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强调加强农村社区建设,这对农村养老的改革和发展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本文以山东省试点的农村社区化政策为切入点,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分析农村养老保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详细阐述了调研地农村养老现状。通过对农村养老构成要素的解构和重组,探索出符合中国农村实际情况和发展趋势的养老模式,即区分主体的养老基金、服务筹集和管理模式(DPRM),对农村建设和发展社会保障事业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1、作品被评为山东大学2010年暑假社会实践优秀社会实践报告一等奖。 2、作品被评为山东大学2010年“五•四”学术论文大赛二等奖。 3、相关论文《农村社区化背景下农村养老现状与发展思路——以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晏城镇为例》于2011年5月26日发表于中国社会学网。 4、相关论文《乡镇私营企业用工制度探析》于2011年5月18日发表于中国社会学网。 5、所在团队被评为山东大学2010年暑假社会实践校级优秀团队。

参考文献

[1] 孙光德、董克用:《社会保障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2版 [2] 郑功成:《社会保障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 [3] 梁鸿、赵德余:《人口老龄化与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8月第1版 [4] 国发〔2009〕32号,《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 [5] 唐有财、裴晓梅:《农村老年人社会保障:社区的潜力》,《中共中央党校学报》,第14卷第1期 [6] 张开云:《农村社区公共服务:现实困境与理性选择》,《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双月刊)》,2010年第1期 [7] 谭克俭:《农村养老保障体系构建研究》,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年7月第1版 [8] 林义:《农村社会保障的国际比较及启示研究》,中国劳动出版社,2006年5月第1版

调查方式

a.结构式问卷法:选取6个典型社区,针对不同年龄层次的老年人进行一对一的结构式问卷调查。 b.访谈法:针对社区管理人员的访谈。 c.文献研究法:查阅相关文献和历史数据。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一些社会问题的显现使人们不仅注重经济发展的效率,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使人们开始关注弱势群体,注重社会公平。在农村养老保障领域,不乏有益的探索,如《人口老龄化与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梁鸿,赵德余著)、《农村养老保障体系构建研究》(谭克俭等著)等。国外现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起步较早,发展较快,在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建设上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任倩在《国外农村养老保险》一书中,对世界各国的养老保险模式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但由于基本国情的不同,我们只能汲取其中的成功经验,而绝不能照搬国外的养老保障体制。 国内外针对社区建设也有较为深入的研究。从国内来看,有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小城镇发展方面的研究,如《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小城镇发展》(李宝库);也有针对某一地区类型化研究,如《新农村社会建设的有益探索———诸城市推进农村社区化服务建设的调查与思考》(孙春山,《理论学习》)等。从国外来看,也有如《国外农村合作社:历史、经验与借鉴》(胡宗山、付强,《社会主义研究》)等探索。 由上述可知,国内外对农村养老和农村社区建设都有较为深入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将二者结合起来进行探讨的则在少数,虽然也有诸如《农村老年人社会保障:社区的潜力》(唐有财、裴晓梅)的探究,但并没有取得阶段性的成果,二者的交集领域还存在着较大的空白。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