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关于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的实证研究--基于对沪、豫、皖部分街镇乡的调查
小类:
法律
简介:
当今中国的法治建设不不能忽视也无法避开民众对法律的内心关注。我们通过对我国部分地区的部分街镇乡公民对法律意识的调查,分析我国公民对法律的憧憬态与期望值,从中透视出在立法、执法、司法的过程中存在的结构性缺陷和阶段性弊症,寻求相应的改革与完善的方案,为法治建设提供切实可信的参考依据,为民众法律意识的培养提供最佳路径,塑造我国法治建设的理想模式。
详细介绍: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通过对我国部分地区的部分街镇乡公民对法律意识的调查,试图发现和研究我国公民对法律的憧憬态与期望值,从中可以透视出立法、执法、司法过程中的结构性缺陷和阶段性弊症,并以此为切入口径,寻求相应的改革与完善的方案。 基本思路: 我们在上海闵行区、浦东新区、徐汇区、青浦区、松江区五个区的部分街道和乡镇以及在河南郑州的金水区、驻马店市高新区、安徽蚌埠市五河县的部分街道和乡镇开展针对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状况的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和小组座谈,并对问卷调查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刻画出我国公民对法律意识程度的大致状况。 研究情况及具体方法: 通过问卷了解试点省市目前我国公民法律认知现状及需求、我国公民对法治运作机制的关注和我国公民对法治目标实现的信心。调查问卷由三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了解我国公民法律认知现状及需求。第二部分是了解我国公民对法治运作机制的关注。第三部分是了解我国公民对法治目标实现的信心。 2010年4月发出调查问卷300份,2011年3月底收回有效问卷共212份,其中上海98份,安徽57份,河南77份。 项目的特色: 将“法律意识”析分为“我国公民关注的法律知识”、“我国公民对法治运作机制的期望”和“我国公民对法治目标实现的信心”这三大板块,其划分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三大板块的析分体现了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的意识深化、升华过程,具有一定的独特性; 三大板块比较全面并且运动地展现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的走向和现状,为未来的立法和普法提供依据和社会基础,因而具有一定的先进性。 结论: 我们以“我国公民法律认知现状及需求”、“我国公民对法治运作机制的关注方向”和“我国公民对法治目标实现的信心”这三大板块为中心展开调查研究,发现我国公民的法律知识需求现状的最显著特点是:对私法知识的需求远远高于公法。公民法律意识结构不健全。而在关于我国公民对法制运作机制关注方面,我们以立法,普法,执法,司法四大方面进行研究。得出结论,公民在立法方面注重提高立法质量,惩治腐败,加强社会保障。在普法方面,更加关注对于党政干部以及青少年的法律意识培养。在执法方面,期望加强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在司法方面坚持公平公正。最后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我国公民对法治目标实现十分有信心。 我们结合调查信息反馈结果,就我国的立法、普法工作提出若干具体化、可操作性的建议。 在立法方面,落实民众的参与权,实现民主立法,这是提高立法质量和增强法律实效的根本途径。我们可以通过构建代表与民众沟通的渠道,建立民间立法意向调查、集取、整合的工作机制,建立立法听证旁听制度,加强立法后的监查来完善立法机制。 在普法方面,加大对党员和公务员的普法力度,调整普法工作重心,提高普法效率,这三项工作刻不容缓。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目的:通过对我国部分地区的部分街镇乡公民对法律意识的调查,试图发现研究我国公民对法律的憧憬态与期望值,从中可以透视出立法、执法、司法过程中的结构性缺陷和阶段性弊症,并寻求相应的改革与完善的方案。 思路:在上海五个区的部分街道和乡镇,河南郑州三个区县的部分街道和乡镇开展针对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状况的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和小组座谈,并对问卷调查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刻画出我国公民对法律意识程度的大致状况。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将“法律意识”析分为“我国公民法律认知现状及需求”、“我国公民对法治运作机制的关注方向”和“我国公民对法治目标实现的信心”这三大板块。 三大板块的析分体现了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的意识深化、升华过程,因而能够比较全面并且运动地展现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的走向和现状。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对于现今公民的法律意识进行特点分析,原因归纳并提出改进意见。对于公民法律意识现况的不足提出改进方案以便于法治建设更好进行。为法治建设以及提高公民法律意识提供切实可信的参考依据和路径,为我国的法治建设塑造理想模式。

作品摘要

法治的实现及其进程离不开亿万民众的承载,否则,法治建设的大厦将失去支撑其存在的“骨架”,因此,当今中国的法治建设不应漠视也无法避开民众对法律的内心关注。我们通过对我国部分地区的部分街镇乡公民对法律意识的调查,分析我国公民对法律的憧憬态与期望值,从中透视出在立法、执法、司法的过程中存在的阶构性缺陷和阶段性弊症,寻求相应的改革与完善的方案,为法治建设提供切实可信的参考依据,为民众法律意识的培养提供最佳路径,塑造我国法治建设的理想模式。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参考文献

[1] 公民法律意识培育的基础探析,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0.6 [2] 法制现代化过程中培育公民法律意识的途径探析,新西部(下半月),2009.8 [3] 小议中国法治社会建设中公民法律意识的提高,现代经济信息,2009.5 [4] 公民法律意识现代化转型的背景性基源发掘探究,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9.5 [5] 试析公民法律意识现代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沧桑,2009.3 [6] 公民法律意识的量表测量:一个基于调查数据的分析,法学家 ,2009.5 [7] 大学生公民法律意识的培育探析,经济研究导刊,2009.21 [8] 当前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的现状及成因分析,法制与社会,2010.4 [9] 浅论公民法律意识对我国法治建设的促进作用,现代企业教育,2009.16 [10] 论公民法律意识的培养与法制现代化建设,前沿,2009.12

调查方式

在我国闵行区、浦东新区、徐汇区、青浦区、松江区五个区的部分街道和乡镇以及在河南郑州的金水区、驻马店市高新区、安徽蚌埠市五河县的部分街道和乡镇开展针对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状况的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和小组座谈。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通过中国知识资源总库检索,截止2011.4,涉及公民法律意识方面的研究成果共计32篇,可以看出涉及我国公民法律意识方面的研究论文尚属零星。学者徐学惠,李晓对于当前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的现状及成因进行了深入分析。他们指出:21 世纪是中国的世纪,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我国不断推进法治建设的进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欣喜的看到我们取得的进步,同时我们也不无担忧的指出,我们国家的法治环境还很脆弱,尤其是当前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水平并不是很高,本文拟从四个方面对其予以剖析,以期能够有助于提高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由此看出,对于过去公民法律意识的忽视,现今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重视此问题并积极提出改善现今法治环境的方案。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