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项目名称:
- 学校社会工作视角下高校学生侵犯行为防控模式初探——以京津冀地区本专科院校为例
- 来源:
- 第十二届“挑战杯”省赛作品
- 小类:
- 社会
- 简介:
- 目前,我国正处于着力构建和谐社会时期,但是,频繁发生且逐步升级的高校学生侵犯事件严重阻碍了和谐校园的建设步伐。本文基于京津冀地区七所高校调研数据分析,重点研究高校学生侵犯行为的现状及特点,分析目前我国高校学生侵犯行为防控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试图建立学校社会工作介入高校学生侵犯行为的防控模式。
- 详细介绍:
- 目前,我国正处于着力构建和谐社会时期,但是,频繁发生且逐步升级的高校学生侵犯事件严重阻碍了和谐校园的建设步伐。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求”。因此,在学校社会工作视角下探索高校学生侵犯行为防控模式极具创新性及实务性。 本文基于京津冀地区七所高校调研数据分析,重点研究高校学生侵犯行为的现状及特点,分析目前我国高校学生侵犯行为防控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试图建立学校社会工作介入高校学生侵犯行为的防控模式。 该模式以学校社会工作介入为核心,在“增权”与“以人为本”的理念下,从侵犯预防期、侵犯行动期和侵犯结束期三个阶段阐述了社会工作介入高校学生侵犯的主要角度及相关内容。在方法选择上,该模式主张运用社会工作的三大基本工作方法,即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作为学校社会工作介入高校侵犯防控的主要方式,进一步提高了该防控模式的实用性。此外,该模式还特别提出评估这一环节,主张事前需求、事后阶段性评估,增强了模式的适应性和科学性。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 目的:建立一套完整的学校社会工作介入高校学生侵犯行为的防控模式。为相关部门有效预防和解决高校学生侵犯行为,提供新的思路和建议,促进高校校园和谐与发展。 思路:通过科学调查,了解我国京津冀地区高校侵犯行为现状以及防控现状。基于调研数据,结合相关理论和研究,从社会、学校、家庭及个人层面分析诱发高校学生产生侵犯行为的因素。建立一套完整的学校社会工作介入高校学生侵犯行为防控模式,推动和谐校园建设。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 科学性、先进性:运用科学的学校社会工作方法,在介入高校学生侵犯行为防控上发挥独特作用;把学校社会工作和高校学生侵犯研究相结合,构建学校社会工作介入高校学生侵犯行为防控模式。 独特性:从学校社会工作新视角研究高校学生侵犯行为防控模式,属于一种交叉学科 (包括社会学、危机干预学、思想政治教育学、心理学等)研究,为相关部门有效预防和解决高校学生侵犯事件提供新的思路和建议。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 1、为政府、学校等相关部门有效预防和解决高校学生侵犯行为提供新的思路、观点和对策;促进高校和谐校园建设。 2、从学校社会工作新角度研究高校学生侵犯的防控模式,属于一种交叉学科研究,可以进一步丰富高校学生侵犯防控理论,加深对学校社会工作介入高校学生侵犯防控领域的研究。 3、为学者就高校解决学生侵犯问题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数据参考。
作品摘要
- 目前,我国正处于着力构建和谐社会时期,频繁发生且逐步升级的高校学生侵犯行为严重阻碍了构建和谐校园的步伐。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求”。因此,在学校社会工作视角下探索高校学生侵犯行为防控模式极具创新性及实务性。本文基于对京津冀地区七所高校调研数据的分析,重点研究影响高校学生侵犯行为的因素,根据防控侵犯行为的三个阶段,即侵犯预防期、侵犯行动期和侵犯结束期,建立了学校社会工作介入高校学生侵犯行为防控模式与事前需求、事后阶段性评估,以期有效预防和解决高校学生侵犯行为,推进社会主义和谐校园建设。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 该作品在校大学生创新性试验项目计划中立项,并获得相应资助,现已进入结题阶段。
参考文献
- [1](奥)阿德勒著,黄光国译.自卑与超越[M].北京:作家出版社,1986年版. [2](美)弗洛姆著,罗原译.生命之爱[M].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年版. [3](奥)弗洛伊德著,高觉数译.精神分析引论新编[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4](美)马斯洛著,徐金声等译.动机与人格[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5](美)Paula Alen-meares.学校社会工作[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6](美)Malcolm Payne著,何雪松,张宇莲,程福财,丁惠敏译.现代社会工作理论[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7](美)Gilliland,R&James,K著,肖水源等译.危机干预策略[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年版. [8]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4年版. [9]许莉娅主编.学校社会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10]古学斌,阮曾媛琪著.本土中国社会工作的研究、实践与反思[M].社会科学文献出社,2004年版.
调查方式
- 问卷调查和深入个案访谈为主,选取京津冀地区七所高校进行实地共发放问卷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932份。并结合文献研究的方法,对相关文献进行了研究。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 1.1 社会工作与学校社会工作 对于社会工作(social work),我国著名学者王思斌认为“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助人服务活动。” 对于学校社会工作(school social work)本文采用学者许莉娅的观点将其界定为“在遵循基本的社会工作原则、基本社会工作价值理念基础上,把社会工作技术运用到学校中,调用学校、家庭和社区各方面的资源,为学校全体学生,特别是处境困难的学生提供获得适应今日与未来生活能力的专业性服务活动”。 1.2 侵犯行为 侵犯行为(aggression)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心理学重点研究的课题之一。根据Baron, R1 A1& Richardson的观点,所谓侵犯是指“在违背他人意愿的情况下,以伤害他人的肉体或心灵为直接目的的行为方式的总和”。 综合上述定义,本研究认为侵犯行为是指有意对他人身体、精神进行伤害及造成财物损失,且不为社会规范所接受。高校学生侵犯行为是指高校学生对他人进行身体、精神上的伤害或对他人财物的破坏与掠夺。 2 学校社会工作介入高校学生侵犯行为综述 以往学者对学校社会工作介入高校学生侵害行为防控的研究很少,但是对学校社会工作介入校园暴力的防控研究较为丰富。笔者认为学生侵犯与校园暴力有着很大程度的相似性,因此对后者进行研究综述。 学界对于高校学生侵犯的防控模式领域研究较少,以学校社会工作介入高校学生侵犯防控模式的研究更是极少。在重庆维普网和中国期刊全文网上进行检索,查找到三篇相关文章。朱静(2005)主要分析了学校社会工作介入校园暴力可行性,认为学校社会工作的介入主要是要从预防角度出发,运用专业手段和科学方法对学生的认知、价值观和能力加以影响。张善根(2010)对我国目前普遍的校园暴力防控的四种模式,即国家、学校、家庭和联合控制模式进行介绍并加以评析,还分析了校园暴力难以控制的原因、学校社会工作介入模式和我国学校社工介入校园暴力现存问题,提出解决对策,但未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两篇论文都仅限于理论研究层次,均没有提出一个明确而有效的学校社会工作介入高校校园暴力防控模式。郝巧宁(2010)提出了学校社会工作对校园暴力的紧急介入机制,包括对暴力事件的现场处理、暴力事件的后续处理及小组工作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