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项目名称:
- 制度性区隔与个体生命历程变迁--以东北某国企下岗工人为个案
- 来源:
- 第十二届“挑战杯”省赛作品
- 小类:
- 社会
- 简介:
- 文章从长时段的、历时性的视角考察东北老工业一家大型国企基点下岗工人的生命历程,揭示了制度性的社会结构变革与个体生命历程变迁之间的紧密关联:原本同质性的工人由于这种制度性行为获得了不同的身份,与之匹配的是不同资源的获得,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不同生命轨迹和行动策略。这种经由身份变革而产生的差异是一种制度性区隔。
- 详细介绍:
- 个体的生命事件和生命轨迹会随着时间逐步演进并受到剧烈社会变迁的影响,呈现出与社会历史变化互动下的社会印记。重大的社会历史事件在形塑个体生命历程过程中的影响是深刻且持久的。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产权制度变革使得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以身份制、“铁饭碗”为核心的制度性结构发生改变,尤以企业中的工人身份的转变最为明显。2005年作为政策文件意义上的“下岗”已经不复存在 ,“下岗”这个词汇成...(查看更多)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 撰写目的:通过分析转型期“下岗”之于国企工人的生命历程的深刻影响,探究微观个体生命历程与宏观社会结构之间的关联点,试图找寻宏观社会制度与结构在何种程度上影响社会中的个体,并且形塑个体的生命历程。 基本思路:运用生命历程理论框架分析作为制度性行为的下岗对国企工人的重大影响,通过个案访谈的研究方法揭示社会制度和结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与个体生命历程之间的互动印记。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 突破了以往关于下岗的政策性、制度性的研究,本文主要以长时段、历史性的分析与研究为重点,探究国企下岗工人的生命历程,具有历史的纵向的长时段视角,试图解释作为制度性行为的“下岗”对个体意义上的工人在不同历史时段产生了何种影响、这些影响又在多大程度上改变了个体的生命轨迹。关于下岗工人的研究许多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在前人的基础上笔者选择一个较为新颖的分析框架——生命历程视角作为区别于前人作品的独特之处。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 本文以生命历程分析为框架,以一个比较新颖的视角探讨中国社会经济转型时期国企下岗工人的生命历程,从而体现这样一种思想:重大的社会背景与社会变迁对于形塑个体生命轨迹的影响与深刻的作用。其现实意义在于,在改革的背景之下,下岗工人作为制度性行为的结果承受着和社会底层力量,需要社会各方的关注,同时通过研究下岗工人的生命历程,可帮助反思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其解决方法。
作品摘要
- 2005年之后作为政策文件意义上的“下岗”已经不复存在,然而“下岗”作为一种制度性行为,对个体意义上的工人在整个生命历程的不同历史时段都会产生了不同的影响。文章从长时段的、历时性的视角考察东北老工业一家大型国企基点下岗工人的生命历程,揭示了制度性的社会结构变革与个体生命历程变迁之间的紧密关联:原本同质性的工人由于这种制度性行为获得了不同的身份,与之匹配的是不同资源的获得,以及在此...(查看更多)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 无
参考文献
- 1.刘平,王汉生,张笑会,变动的单位制与体制内的分化,《社会学研究》2008年第3期 2.刘亚秋,青春无悔,《社会学研究》2003年02期 3.郭于华,常爱书,生命周期与社会保障——一项对下岗失业工人生命历程的社会学探索,《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05期 4.李强,邓建伟,晓筝,社会变迁与个人发展:生命历程的研究状况及其范式,《社会学研究》1999年第6期 5.王汉生,陈智霞,再...(查看更多)
调查方式
- 走访 会议 人员介绍 现场采访 个别交谈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 运用生命历程理论作为研究分析框架的方法复兴于20世纪60年代,率先作出理论概括的是雷德尔(NormanRyder),他在1965年的论文《社会变迁研究中的同龄群体概念》中明确指出要使用“同龄群体”(cohort)这一概念来研究生命历程(Ryder,1965)。埃尔德在其《大萧条的孩子们》中运用生命历程的分析框架解释了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的人们生命力程受之影响发生不同的变化。国内关于...(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