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关于代际关系变化的调查研究
小类:
社会
简介:
代际关系中所提及的两代,泛指老年人与青年人。自从人类有了家庭以来,就存在家庭代际关系。家庭代际关系如何,直接关系到家庭的稳定,而家庭的稳定,又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胡锦涛指出,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可以说实现家庭代际和谐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基础。
详细介绍:
家庭代际关系的调查是基于以下假设展开的: 改革开放以来家庭代际关系发生了诸多方面的改变:在思想观念上,追求独立、平等与和谐;在家庭情感上,独生子女家庭突出体现了以下一代为重这一特点;在代际交换中,“啃老族”的现象日益加剧;在赡养长辈上,晚辈给予的往往只是金钱上的帮助,而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照料。每个人都有对家庭代际和谐的需求,都渴望生活在和谐的家庭代际关系下。每个人都是相异的个体,他们具有不同的成长环境、文化程度、社会经济地位和居住模式,在交流方式和家庭观念上也有各自的见解,所以对每个特定的家庭成员来说就会出现各种不同的感受,例如,同样的客观环境对于不同的家庭成员有不同的代际关系感受;不同年龄的家庭成员对同样的事物也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家庭成员对不同的家庭代际关系会有同样的感受,如此等等。这无疑反映出家庭代际关系的感受是一种主客观互动产生的极为复杂多变的心理现象。但是,我们调查的意义不在于了解和探究个人心理和微观环境方面的因素,而是了解当代家庭代际关系的变化。在这里,作为个体的某一成员对家庭代际关系变化认同就变得不那么重要了,而作为整体家庭成员在家庭代际关系方面的认同、倾向、特征、比例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对家庭代际关系变化的调研虽然是一个主观感受方面的调查,但我们尽可能采用客观性较强的指标和提问方式采集和反映有关信息。这样,最后统计的结果虽然反映某种主观感受和倾向,但其支撑点是客观的。根据目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这一特殊时期所出现的一系列影响家庭代际关系变化的因素及问题所在,通过自编问卷对这一课题进行了调查。

作品图片

  • 关于代际关系变化的调查研究
  • 关于代际关系变化的调查研究
  • 关于代际关系变化的调查研究
  • 关于代际关系变化的调查研究
  • 关于代际关系变化的调查研究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对四个年龄段人群进行抽样调查,通过相邻两代人之间对同一件事的处理方式或对同一个观点看法上的不同,总结出代际关系的变化,再根据他们的观点和倾向,进一步分析导致家庭代际关系变化的因素。通过调研,我们将更深入认识代际关系走势,从家庭入手,放眼于整个社会,通过对影响代际关系因素的认识,使各代之间能更好地理解对方,从而缓解由于代际差异造成的家庭不睦,家庭的和睦必将对社会的和谐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本调查报告经过实地抽样调查,能做到样本均匀,作答真实有效。问卷回收后对数据进行严谨的整理与分析,得出符合社会实际的客观结论。本调查报告在借鉴已有学术成果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根据实际数据得出代际关系变化最与时代同步的调查结果。本文独特之处在于,以和谐为视角,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重新审视代际关系,得出新颖的结论。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在我国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当代,人和人的和谐相处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而人和人的和谐相处,又包括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相处和代际之间的和谐相处,故家庭代际关系的融洽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显得尤为重要。在本次调研中,通过对影响代际关系因素的认识,能更好地寻求代际关系改变的本源,使各代之间能更好地理解对方,从而有针对性的缓解由于代际差异造成的家庭不睦。家庭的和睦必将对社会的和谐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作品摘要

本调研以和谐为视角,综合运用问卷调查和统计学分析等方法,从家庭代际关系入手,放眼于整个社会的代际关系,以“缓解代际差异,促进社会和谐”为目的,假设了“成长环境、受教育程度、社会经济地位、居住模式、家庭成员交流、家庭观念”等六个影响代际关系变化的因素,在调研中都得到了良好的认证。研究表明:在假设的六大因素中,“成长环境、受教育程度”对代际关系变化的影响程度很大,其他四点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现代社会家庭中普遍存在的代差并没有影响到家庭的和睦。但在社会迅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家庭代差是客观存在的,正确处理代际关系是我国实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宏伟目标最重要的环节之一。社会的和谐要靠良好的代际关系来维护。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参考文献

[1].廖小平;中国传统家庭代际伦理的现代转型和重构[J];东南学术;2005年06期 [2].廖小平;社会转型与代际价值观的变迁[J];河南社会科学;2006年04期 [3].刘佳 裴攻俭 蓬文;弘扬敬老文化 促进代际和谐[J];武钢政工;2009年11期 [4].关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家庭代际关系的新走向[J];学习与探索;2010年01期

调查方式

走访 问卷 现场采访 人员介绍 个别交谈 亲临实践 会议 图片、照片 书报刊物 统计报表 影视资料 文件 集体组织 自发 其它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从我国来对于该课题的研究情况来看,代际的划分和更替是一个客观现象和自然过程,它是一个基于人口学的自然事实。但当它与重大的社会历史现象相联,从而构成一代人的共同经验和文化价值时,代际的划分和代沟的出现便更多的是社会学和文化人类学的课题,成为社会学者和文化人类学者所关注的社会事实。自如世纪80年代,代际理论传人我国,我国的各个领域的学者就分别从社会学、文化人类学、青年学和人口学等多维视角对代际关系和代沟现象进行了描述与分析研究,迄今巳有近20年的历史 但遗憾的是,尽管现代社会正处于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转型的时期,代际关系也相应出现了新的特点,却很少有学者在新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对代际问题进行新的系统研究。 从国际上来看,美国人类学家杰弗里·戈若较早的研究了代沟现象,他在1948年出版的《美国人:一项国民性研究》中提到,由于迁徙到新的环境中,美国的父辈丧失了欧洲的父辈所具有的权威性,他们常遭到更能适应新生活的儿子的拒斥。而最具影响力的著作则是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在1970年出版的《文化与承诺:一项有关代沟文化的研究》一书,她认为代沟是现代社会的必然伴随物,同时,她还肯定了年轻一代在新时代中的历史作用,提出了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认为当今杜会已步入后喻文化阶段,由此造成战前的一代人与战后的一代人在观念上和行为上的巨大鸿沟 另外,美国社会学家和政治学家查尔斯·赖克在1970年出版的《美国的返青》一书也是西方关于代际关系研究的经典论著。 由于代差现象在社会生活中日益普遍,而其影响也已从家庭领域渗遗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基于此,我们小组决定对这个课题进行调查,希望能够通过此次调研,能更深入的认识代际关系走势,从家庭入手,放眼于整个社会,通过对影响代际关系因素的调研,使各代之间能更好地理解对方,从而缓解由于代际差异造成的家庭不睦,家庭的和睦必将对社会的和谐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