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直辖十三年,重庆民俗文化前景探究
小类:
社会
简介:
重庆直辖后的发展历史具有典型性和特殊性,研究重庆民俗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对今后的西部大开发具有借鉴意义。以经济迅速发展为背景,对巴渝民俗文化进行点面结合的研究,在今后巴渝文化发展前景及发展模式探究的问题上有所建树,是在前辈研究基础上的发展和创新。 试图通过对重庆地区的民俗文化与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的分析,为建设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和谐发展的社会建言献策,是更具现实意义的创新点。
详细介绍:
巴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一部分。 三千多年来,重庆处处留下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印痕。巴渝人千百年来形成的春节拜年、十五观灯、清明祭祖、中秋赏月以及悬酒幌、赶庙会、坐花轿、放风筝等民风民俗,涵盖婚丧嫁娶、文娱游戏、鬼神观念、崇拜禁忌、岁时节令、工商交易等各个范畴。 由于重庆地势坎坷,交通不便,气候闷热潮湿,重庆人在衣食住行娱乐以及生活方式与习俗上,带有自己十分独特的色彩,爽直中带几分鲁莽,热情中带几分狡黠, 闲逸中带几分急躁,幽默中带几分土俗。 一、重庆民俗文化现状 (一)人生礼仪民俗 1.赶年:土家族最富民族特色的节日,是年节;节日中最富民族特色的歌舞,是"舍巴日"。 2.月米酒:妇女分娩前几天,要煮米酒一坛,一是为分娩女子催奶,一是款待客人。 3.报喜:小孩出生后,初为人父的土家阿哥就要带上一挂鞭炮,到“丈母”家去燃放,意思是告诉二老,从现在开始,有人叫你们“嘎嘎”(土家人对外公外婆的称谓)了。 4.土家族哭嫁:新娘在结婚前半个多月就哭起,有的要哭一月有余。 (二)丧葬民俗 1.悬棺葬 2.船棺葬 3.土家族跳丧 (三)祭祀民俗 丰都香会 (四)饮食民俗 1.重庆火锅:起源于明末清初的重庆嘉陵江畔、朝天门等码头船工纤夫的粗放餐饮方式。 2.麻辣烫:也叫串串香,是火锅的简装版。 (五)居住民俗 1.重庆民居:重庆民居的街道空间形态大体分两类:一是顺应等高线,曲折延伸,;另一类是垂直等高线,陡直而上跌宕起伏。 2.吊脚楼:重庆传统民居,多采用石基、竹、木的穿斗结构和捆绑结构。 (六)生活习惯 1.摆龙门阵:指一堆人聚集一处闲话聊天,“摆龙门阵”就是讲故事。 2.泡茶馆:茶馆是重庆人民买东卖西、交流信息的特殊场所,泡茶馆是一种的社交方式。 (七)民间文艺 1.綦江农民版画 2.铜梁龙灯 二、重庆民俗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民俗文化保护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流行文化和娱乐方式层出不穷,人们生活方式的急剧变化,促使传统文化和艺术越来越受到冷落,人们对其保护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民俗文化的生存发展环境受到冲击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民俗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条件发生了变化,以口传心授方式传承的各种文化艺术、技艺、民间习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民俗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群也在渐渐萎缩。 (三)民俗文化的传承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随着老艺人的相继去世,对民间技艺饱有兴趣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同时人们缺少对民间艺术的了解和坚持不懈的传承精神,这也导致民间技艺传承后继乏人,一些独特的民间技艺面临失传的危险。 (四)缺乏专业研究人员与专业队伍 现今,重庆民俗文化研究理论工作多是重庆社科院及各大高校众多有兴趣的学者在进行,这样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系统的研究体系,不利于民俗文化的保护及修缮。 三、民俗文化保护与开发对策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的保护意识 加强宣传导向是十分必要的,要充分运用电视台、报刊、网络等媒体,提高人们对本地优秀民间文化、风土人情的认知度,加深对其文化内涵的认识,从而引起民众对地方传统文化的兴趣及重视,形成全社会的保护意识。 (二)深入挖掘民俗文化资源,继续推进非遗普查申报工作 1.大力发掘上述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藏的文艺创作素材,繁荣文化创作,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综合优势,搭建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平台,开展对重庆民俗文化的发掘、整理与保护。 2.在原普查基础上,对全市优秀传统文化资再次梳理归类,根据普查项目线索,积极做好申报国家级、市级和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申报工作。 (三)建立完善传承管理机制和传承人保护制度,做到后继有人 1.认真落实好国家、市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保护政策,落实保护老艺人的相关政策。 2.对挖掘的文化资源进行全面整理,聘请民间老艺人、专家、学者进行理论研究,为重庆民俗文化的保护开发提供理论基础。 3.成立艺人协会,促使艺人们相互切磋,实行规范化管理,对老艺人实行重点保护。 4.支持民间艺人开办辅导班,培养新人。 (四)整合民俗文化资源,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1.文化旅游产业。 将重庆独具特色的民房民居、婚丧嫁娶、风俗礼仪 等多种民俗形式立体叠加构建在各旅游区内。 2.影视动漫产业。 通过拍摄纪录片、宣传片、制作动画片、动漫延伸产品等多种形式将重庆民俗展现给更多的人。 3.建立数据库。 建立内容充实、活态传承、创新利用的永久库、备份库、查询库数据库。便于人们对民俗文化的了解与研究,也可形成一定的资源体系,便于民俗学者们研究工作的开展。 (五)建立有效的专家咨询机制 在现有的重庆本地高校学者、重庆社科院等机构相关人员中选拔成立专家组,向先进地区学习,建构有效的重庆民俗开发保护专家咨询机制。 (六)培育品牌,扩大重庆民俗文化影响力 结合本土文化、突出原创及自主知识产权,树立自己的品牌,扩大影响力,是民俗文化长期发展的唯一出路。 (七)建立民俗文化博物馆,传承优秀民俗文化 民俗博物馆承担着收藏、展示、研究、传习民文化资源的重要职能。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目的:通过调查重庆直辖以来民俗文化的变化,了解重庆民俗文化的保存现状,同时进一步对重庆民俗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建言献策。 基本思路:首先,通过查询档案、阅读相关书籍、实地调查、寻访民间艺人、采访民俗学家等方法收集资料。其次,对民俗资源丰富的博物馆、地区等进行个案调查,对重庆民俗文化十三年来的发展、变化及保存现状有点、面结合的系统了解。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该作品将重庆民俗文化的发展前景置身于经济大潮之中,选取重点分析,探究巴渝民俗文化发展前景,具有可贵的求真精神和学术诉求。开启重庆民俗文化研究空白,立意深远,对全国精神和物质文明建设具有推广、借鉴意义。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该作品深入透析民俗转变的背后城市精神文明的转型,将民俗的转变与经济的迅猛发展联系起来,力图展现物质发展对人们精神的影响,同时透析精神文明的变化对物质文明有何作用。对今后的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同步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作品摘要

该作品立足于重庆直辖十三年的大背景,着眼于重庆地区民俗文化的发展和变迁,力图描绘出重庆民俗文化的保存现状及直辖后的变化发展的阶段性蓝图。并借鉴国内外民俗保护、发展的先进理论和实践经验,意图为重庆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提出具有独创性和可行性的建议。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未被发表过,无获奖记录

参考文献

目前国内对巴渝文化的研究比较集中的是1998年成立的重庆文理学院的巴渝文化研究所,其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巴渝文学及传媒领域。国内外对于巴渝民俗文化的系统研究较少,而将民俗文化与经济发展相联系的研究更是凤毛麟角,这更显出此项研究的价值。 检索目录: [1]刘魁立,叶涛.中国民俗[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 [2]周勇.重庆通史[M].重庆:重庆出版社, 2001 [3]吴涛,等.巴渝文物古迹[M].重庆:重庆出版社, 2004 [4]傅德岷.巴渝英杰名流[M].重庆:重庆出版社, 2004 [5]熊笃,程世波.巴渝神话传说[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4 [6]光绪铜梁县志[M].中国方志集成本,重庆市图书馆藏 [7]徐世群.巴蜀文化大典(宗教卷、科技卷、艺术卷、民俗卷、美食卷)[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9 [8]蓝锡麟.巴渝山水名胜[M].重庆:重庆出版社, 2004 [9]熊笃.略论晚唐巴渝诗人李远及其诗[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 2004, (1) [10]重庆地区各州县方志(艺文志、选举志)[G].中国方志集成本•重庆:重庆市图书馆

调查方式

走访 现场采访 个别交谈 自发 书报刊物 亲临实践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目前国内对巴渝文化的研究比较集中的是1998年成立的重庆文理学院的巴渝文化研究所,其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巴渝文学及传媒领域。国内外对于巴渝民俗文化的系统研究较少,而将民俗文化与经济发展相联系的研究更是凤毛麟角,这更显出此项研究的价值。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