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歌从武陵山上来——重庆黔江高炉号子调查报告
小类:
社会
简介:
流传在黔江区马喇镇的高炉号子是重庆市第二批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之一,是武陵山区多民族文化融合的产物,是当地杰出的文化代表,对促进民族融合与和谐社会构建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作为凝聚着当地劳动人民历史记忆的文化样式,具有重要的人类学、民族学和民俗学的资料价值,对我们认识渝东南地区的社会历史变迁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详细介绍:
马喇高炉号子是广泛传唱于海拔1000米以上的重庆市黔江区武陵山区的劳动号子,又被当地群众称为“山号子”,随着流传区域的日渐狭窄,目前仅在马喇镇的高炉村和杉树村还有人传唱,其中又以高炉村的演唱队伍最为齐整,所以名为“高炉号子”。如此这般的命名显然不是其本来名称,而是在项目申报重庆市级代表作名录项目的过程中为突出地域性而出现的,虽然这个名称反映了项目当下的传承区域,但却出现了与...(查看更多)

作品图片

  • 歌从武陵山上来——重庆黔江高炉号子调查报告
  • 歌从武陵山上来——重庆黔江高炉号子调查报告
  • 歌从武陵山上来——重庆黔江高炉号子调查报告
  • 歌从武陵山上来——重庆黔江高炉号子调查报告
  • 歌从武陵山上来——重庆黔江高炉号子调查报告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课题组拟通过实地调查,在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完成黔江高炉号子的内容发掘和价值梳理,厘清该项目的传承情况和代表性传承人的基本概况。进而按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申报的相关要求,完成黔江高炉号子国家级项目的申报材料编制和专题片制作。以申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发掘、保护、弘扬和宣传,同时促进渝东南地区土家族的文化认知和身份认同,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发展。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作品严格按照人类学田野调查的学理要求开展田野调查,通过参与观察和当面访谈,清晰地梳理了黔江高炉号子的历史、传承、流变和现状,并阐明了这一文化样式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价值。同时,还按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申报的要求完成了申报材料的撰写以及专题片的拍摄、制作和剪辑,为项目传承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科学材料。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作品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着眼点,致力于武陵山区土家族世代传承的高炉号子的历史源流和传承过程的梳理,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的挖掘,对当地族群的文化认知和身份认同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作品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材料的编制,有效推进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评估和普查保护,对促进民族团结以及落后地区少数民族的文化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作品摘要

流传在重庆市黔江区马喇镇的高炉号子是重庆市第二批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之一,是武陵山区多民族文化融合的产物,是当地杰出的文化代表,对促进民族融合与和谐社会构建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作为凝聚着当地劳动人民历史记忆的文化样式,具有重要的人类学、民族学和民俗学的资料价值,对我们认识渝东南地区的社会历史变迁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关键词:高炉号子;非物质文化遗产;田野调查 ...(查看更多)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以作品为主要内容的高炉号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申报书和专题片于2009年9月提交给重庆市黔江区民族文化馆,经其验收合格后由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送呈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顺利通过了专家的形式评审。

参考文献

[1]黔江县志编撰委员会,黔江县志,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4. [2]编写组编,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概况,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0. [3]杨昌鑫,土家族风俗志,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 [4]牟延林,谭宏,刘壮编著,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5]汪宁生,文化人类学调查,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 [6]英.拉-布朗著...(查看更多)

调查方式

■走访 ■问卷 ■现场采访 ■人员介绍 ■个别交谈 ■图片、照片 ■书报刊物 ■影视资料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于2003年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提出的全新概念,伴随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行动进程,国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也才刚刚起步国外学者主要着重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表述、保护和管理措施,以及针对具体的某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介绍等方面的研究。国内学者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查看更多)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