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城市剩女”现象调研报告——杭州城区大龄未婚女子案例分析
小类:
社会
简介:
在社会经济转型中,城市“剩女“现象日益突出,这与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普遍偏高的状况之间形成了明显的悖论。为此我们就这一社会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采用不记名的入户问卷调查方式,以调查数据为基础写出报告,力图揭示这一现象背后隐藏着的择偶观、婚姻家庭观以及导致这一现象的家庭和社会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
详细介绍: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转型,城市“剩女”现象日益突出,城市“剩女”一词虽然广泛流传,但无明确定义。我们认为城市“剩女”是城市中因为各种原因,没有步入婚姻殿堂的大龄未婚女子。她们绝大部分拥有高学历、高收入、高智商、长相也无可挑剔。在我们的调查中“剩女”的年龄范围界定在25—40周岁之间。大量的大龄女性是否实现人生的重要阶段——结婚成家,不仅关系到女性个人与家庭的稳定,更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婚姻平衡与社会结构稳定。因此,我们就这一社会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试图了解这一现象在个人、家庭、社会层面上的原因,从中探索缓解这一问题的出路。 本次调查时间为2009年8月至2009年12月,历时4个月。调查对象是杭州城区的大龄未婚女性,主要集中于杭州的主城区(不含萧山、余杭)。此次调查以被调查者在杭州主城区工作或者生活为依据,不以户籍为限。调查的方式是采用不记名的问卷进行入户调查。问卷的设计分为21个问题,调查的内容包括被调查者自身情况和家庭状况。自身情况有个人基本信息、自身现实状况以及对恋爱婚姻的观点;家庭状况有父母的基本情况、父母对其现状的影响等。问卷共发放120份,收回109份,回收率90.83%,其中有效问卷为103份,占发出问卷的85.83%,占收回问卷的94.5%。由于这次调查涉及到家庭隐私、被调查者年龄等各方面的原因,我们将问卷调查工作委托给杭州市老年协会的成员,由他(她)们完成调查。回收的问卷由我们手工整理后输入电子计算机进行分析。 根据调查问卷的设计,可以将统计结果分为五大类:城市大龄未婚女子的自身条件,对配偶的要求,未婚原因,择偶、婚姻观念以及家庭的影响。

作品图片

  • “城市剩女”现象调研报告——杭州城区大龄未婚女子案例分析
  • “城市剩女”现象调研报告——杭州城区大龄未婚女子案例分析
  • “城市剩女”现象调研报告——杭州城区大龄未婚女子案例分析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1.撰写的目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今中国社会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剩女”,本作品就这一现象越来越甚的社会根源及其社会后果作出调查和分析,并得出结论。 2.基本思路: 本作品将采用实证分析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手法,对杭州市区“剩女”现象调查获取直接数据,利用社会学、历史学、人口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对“剩女”现象作出分析,为妇联、婚介所等相关社会研究机构提供一定的数据分析。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目前两性文化的研究逐渐为人们所接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理性思考两性之间的沟通与了解。“剩女”现象的出现可谓是社会择偶观念以及个性发展的突破,其社会背景及历史根源错综复杂,对这一现象的调查研究是深入了解社会发展的一个途径。本课题采用资料收集、实地考察等科学的研究方法,本着保证材料的真实性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展开调研。通过婚姻介绍所、民间相亲会、报纸征婚等各种媒介进行调查,并筛选正确信息对其分析。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通过对“剩女”现状的调查研究,系统地分析社会现象出现的深层原因以及现实意义。这一调查对“剩女”现象做一系统的整理和概括,探究杭州市区城市青年的婚姻观念,考察杭州城区的社会发展情况,对杭州构建生活品质之城有着重要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完善杭州的城市文化理念。“对这一社会问题的调研,可以为相关机构和个人提供一些数据和现实参考价值。

作品摘要

大量的大龄女性是否实现人生的重要阶段——结婚成家,不仅关系到女性个人与家庭的稳定,更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婚姻平衡与社会结构稳定。“剩女”现象是近些年来在中国很多大中城市中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根据我们的调查,“剩女”现象的出现是个人、家庭、社会三个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也对这三个方面产生影响。调查发现,“剩女”之所以成为“剩女”,大致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剩女”在获取较高学历、相对稳定的职业和较高收入的同时也失去了她们的年龄优势,令许多男性“望而生畏”。第二,大龄未婚女性在择偶、婚姻、家庭观念上日趋成熟。第三,家庭,特别是父母对未婚女性有着多方面的影响,父母的婚姻状况、婚姻的美满程度以及对子女未婚的态度,虽然不起主要作用,但多少影响着“剩女”的求偶心态。第四,我们所调查的大龄未婚女性,多数在第三产业工作,这种社会就业现实客观上对女性推迟成家产生了影响。第五,改革开放以来,各种思想涌入中国,在西方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教育理念、社会观念等的影响下,导致一部分人倾向于接受事实上的感情生活,而推迟法律意义上的婚姻。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无。

参考文献

无。

调查方式

此次调查以被调查者在杭州主城区工作或者生活为依据,不以户籍为限。调查的方式是采用不记名的问卷进行入户调查。此外还进行了个人访谈调查。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随着我国城市“剩女”现象的出现和凸显, “剩女”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和学术界的关注,许多报刊乃至学术论著对“剩女”问题屡有所涉。 就学术领域而言,对“剩女”现象作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学方面,也有经济学者涉足。黎学军的《欧洲古典经济学派的人口—经济思想的现代反思——所谓“剩男”、“剩女”现象的经济学分析》一文主要从经济学方向研究“剩女”现象,结合西方理论对问题进行分析;蒋竞《“剩女”时代到来的社会学解读》,宁鸿《“剩女”现象的社会学分析》,魏彤儒、张刚《中国现代社会“城市剩女”问题的思考》,唐利平《社会变迁与“剩女”现象——当代大龄女青年婚嫁困境探究》,沈晖《都市“剩女”现象的后现代解读》等文主要从社会学角度,对“剩女”现象出现的原因,产生的影响和问题进行解读,并提出相关对策。随着相亲节目在媒体上的大量出现,一些文章也对“剩女”问题与社会相亲活动的关系进行讨论,如胡武的《城市性:都市“剩人社会”与新相亲时代的来临》。除此之外,还有学者从另外一些角度研究“剩女”现象,如婚姻角色转变、建构主义、社会性别等方面,此类论文如王晓璐《从解析“剩女”到建立婚姻角色过渡的分析框架》,龙小添《从社会性别视角看“剩女”现象》等。但是,这些研究往往偏重理论分析,实证材料不足。本作品定位为调查报告,以调查材料为依据,对数据做出客观分析,从中得出结论,引发思考,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学术界在这方面工作的欠缺。 随着城市的发展,一些经济相对发达城市中的“剩女”群体格外引人注目。北京、上海、南京、广州等东部大城市,因为存在着大量的“剩女”群体,对问题的关注和研究较多,但以市区为单位较为全面的调查报告也不多见。杭州作为快速发展的东部大城市,“剩女”现象及其相应的社会问题同样比较突出。本作品对杭州主城六区范围内的“剩女”进行问卷调查,纪录其自身情况和家庭状况,包括个人基本信息、自身现实状况、对恋爱婚姻的观点,以及父母的基本情况、父母对其教育程度、就业、婚恋和家庭观念的影响等,然后加以汇总分析,探求因果关系,得出初步结论。这对国内以城市为单位的“剩女”问题研究是一个必要的补充。 本作品定位在调查报告,自感理论阐述不足;同时,由于这是一项大学生课外学术研究实践,受经费所限,调查样本较少,难以对数据在交叉汇总基础上做出更为全面深入的解析。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