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复合治理与城市治道变革--基于杭州“社会复合主体”实践的考察
小类:
社会
简介:
通过对杭州市“社会复合主体”治理实践的考察,讨论社会结构转型和发展观转变背景下中国城市的治理转型议题。研究发现:传统的政府单极治理模式难以破解经济单赢的城市发展困局,传统产业复兴、社会项目建设等复合性城市议题期待多元社会主体的“复合治理”。复合治理模式构筑了社会联动机制和政府信任机制,不可否认的是,复合治理在政府启动与长效机制、政府主导与平等参与等方面尚面临诸多困境。
详细介绍:
一、研究背景 在某种程度上,中国的政治改革是一场治理变革。“不断地从统治走向治理,努力促使政府从统治型向治理型转变,这是中国政府管理创新的根本方向”。治理模式的转变意味着深刻的“治道变革”,是从传统治道向现代治道的变革过程。以往的相关研究至少可分为四类:第一类是讨论治理理论在我国的适用性问题。第二类是关于国家治理转型的研究。第三类是从基层民主的角度探讨乡村治理和城市社区治理的转型问题。第四类是从地方政府创新的角度探讨地方政府改革与治理转型问题。国内学术界对城市治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引介西方城市治理的理论和经验方面,有关当前中国城市治理中的政府自身改革、民间组织及企业与政府良性互动的参与治理实践,国内学术界尚缺乏深入系统的综合研究。 二、研究方法 本文的经验资料最初来源于调研组2008年9月份对杭州“社会复合主体”治理实践的实地调查。本次调查主要采用个别深入访谈、座谈会、实地走访、查阅档案资料等多种方式进行,分别对西泠印社、西溪湿地、京杭运河(杭州段)治理工程、杭州丝绸女装行业、杭州生活品质网群等社会复合主体的典型案例作了深入的实地调研。在随后的两年中,调研组一直关注杭州复合主体治理实践的进展情况,并通过实地体验、网络媒体、电话访谈相关人物等多种途径进行了追踪调查。 三、杭州“社会复合主体”的创生 在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杭州也付出了沉重的发展代价,出现了城市发展过程中的诸多难题。从城市治理的传统性与现代性维度上看,传统产业的衰退与历史文化的遗落构成了传统性城市困题,而生态环境破坏与生活品质不高则构成了现代性城市困题。从城市治理的物理性与精神性维度上看,传统产业衰退与生态环境破坏构成了“硬性”城市困题,而历史文化遗落与生活品质不高则构成了“软性”城市困题。为了促进传统产业复兴、推进生态环境建设、保存历史文化遗产、提升市民生活品质,杭州市相继成立了一批集党政界、企业界、知识界、媒体界等广泛参与而形成的新型社会治理主体。 四、“社会复合主体”治理实践案例剖析 (一)传统产业治理实践:以“丝绸女装复合主体”为例 为了引领丝绸女装走出低端发展的困境,杭州市成立了丝绸女装复合主体,即“丝绸女装行业战略联盟”。战略联盟成员有党政界的代表;有中国美术学院等知识界的代表;有中国丝绸协会等行业企业界的代表;有杭报集团等媒体界的代表。在战略联盟的引领下,杭州市丝绸女装产业的发展步入了产业升级和品牌提升的新轨道。 (二)生态环境治理实践:以“运河治理复合主体”为例 为了治理京杭运河杭州段,杭州市成立了“运河治理复合主体”。运河治理复合主体大致可分为三部分,即:紧密层、半紧密层和扩散层。紧密层包括市运河综保委、市运河集团等部门。半紧密层包括运河沿岸各城区、市有关部门、专家学者、新闻媒体、市民群众等。扩散层包括国家运河申遗有关机构等。在运河复合主体的助推下,运河沿岸大量的历史文化遗存得到有效保护和重新修缮,自然与人文生态得以修复。 (三)历史文化保存治理实践:以“西泠印社复合主体”为例 西泠印社作为杭州市历史文化发展的代表性遗产,其复兴历程离不开西泠印社复合主体的关键性作用。西泠印社复合主体以西泠印社百年品牌为核心和纽带,通过注册国家级社团(西泠印社),组建管理协调组织(西泠印社社务委员会),新办事业发展组织(中国印学博士馆、西泠印社出版社),以及建立企业组织(西泠印社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等),形成了社团主体、政府性事业主体和企业主体和谐创业的“三位一体”的社会复合主体架构。 (四)生活品质提升治理实践:以“生活品质网群”为例 为了构建“生活品质之城”,杭州市开展了“生活品质网群”的探索。“生活品质网群”由杭州生活品质研讨组群、行业点评协调组、“九大生活”行业点评组构成,形成一种复合型的点评主体。“生活品质网群”立足于杭州的特色和优势,着眼于城市的发展,通过开展对杭州城市生活有关活动,使广大市民更加清楚了解身边的陌生人,从而增强了市民对所在城市的认同感和责任感,增加了市民的幸福指数。 五、复合治理对于城市治理的实践价值 一方面,社会联动机制的构建为城市治理创造了结构性与功能性相统一的硬条件。首先,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主体不仅包括国家机构、城市政府,还包括私营部门和市民社会;其次,治理形式合作化。多元主体间应相互协助、彼此合作,而不是各主体的彼此割裂与相互排斥;第三,治理过程协商化。治理过程是多元主体间相互商讨、彼此沟通与持续互动的过程。 另一方面,政府信任机制的重塑为城市治理营造了权威性与基础性相融合的软环境。第一,政府信任制度化。在杭州复合治理的实践中,政府通过构建相应的政策制度体系,增强了公众与政府交往的信心,扩展了政府信任的半径。第二,政府信任过程化。杭州复合治理以开放融合的组织架构吸纳社会各界参与,提供了一个各主体之间沟通交流的平台,增进了互相理解与认同,最终形成了政府信任的过程化机制。 六、面临的三大主要问题 第一,政府启动与长效机制问题 社会复合主体创生于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自上而下的强势推动,长效机制尚未建立。 第二,政府主导与平等参与问题 体制框架决定社会复合主体某种程度上仍然是政府主导的治理模式,从而影响了其它社会主体参与的积极性。 第三,组织认同与组织合法性问题 成员利益的多重性决定了社会复合主体组织认同的艰难性,社会管理体系的不完善导致其法律归属的困境。 七、可采取的四大完善对策 第一,实现从政策创新到制度创新的提升 硬制度方面,需加强产权制度、人事制度、监督制度等方面的调整;软制度方面,需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融为一体,使之成为日常生活的“惯例” 第二,建立政府介入复合主体的合理机制 需要处理好“介入”与“分离”的艺术;介入的程度与形式应当规范化;明确介入的内容、形式与权限。 第三,增进社会复合主体的“复合性硬度” 需考虑增强结构的“复合性硬度”;加强功能的“复合性硬度”;提升机制的“复合性硬度” 第四,加快完善我国现行的社会管理体系 需要界定此类社会组织的主体地位;明确此类社会组织的组织性质;厘清此类社会组织的社会责任。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从实践层面看,城市治道变革已经不再局限于学术讨论,许多城市正进行的治道变革的实践探索。总结和提炼这些治理实践对于中国目前的治道变革将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基于此,本研究将立足于杭州“社会复合主体”治理的具体实践,讨论在社会结构转型和发展观转变背景下中国城市治道变革的可能方向——复合治理,挖掘其对城市治道变革的实践价值,并分析实践过程中可能面临的现实困境与限度。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第一,国内学术界对城市治理转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引介西方城市治理的理论和经验方面,有关当前中国城市治理中的政府自身改革、民间组织及企业与政府良性互动的参与治理实践,国内学术界尚缺乏深入系统的综合研究。 第二,研究方法上,通过追踪研究的方式全面分析杭州社会复合主体的治理机制,追踪研究具有明显的解释现象变化过程的特点。无疑具有先进性。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选取杭州市社会复合治理的4个典型案例为研究对象,从复合治理的角度,全面考察杭州“民主促民生”战略下城市治理转型实践的具体机制,探讨复合城市治理的组织结构、运作过程、实际效度以及面临困境,从中抽象出杭州复合治理的具体机制和经验,最后在理论层面对其进行反思和评价。最终目的是希望能对中国的地方政府改革、政治发展和城市治道变革提供借鉴。

作品摘要

文章通过对杭州市“社会复合主体”治理实践的考察,讨论社会结构转型和发展观转变背景下中国城市的治理转型议题。研究发现:传统的政府单极治理模式难以破解经济单赢的城市发展困局,传统产业复兴、社会项目建设、文化社会事业发展、市民生活品质提升等复合性城市议题期待多元社会主体的“复合治理”。复合治理模式构筑了社会联动机制和政府信任机制,其实践价值在于:社会联动机制的构建为城市治理创造了结构性与功能性相统一的硬条件,而政府信任机制的重塑则为城市治理营造了权威性与基础性相融合的软环境。不可否认的是,复合治理在政府启动与长效机制、政府主导与平等参与、组织认同与组织合法性等方面尚面临诸多困境。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参考文献

[1]陈振明.中国地方政府改革与治理的研究纲要[j].厦门大学学报,2007,(11). [2]陈剩勇.政府创新、治理转型与浙江模式[J].浙江社会科学2009,(4) . [3]风笑天.追踪研究:方法论意义及其实施[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6,(6). [4]何增科.公民社会与民主治理[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5]胡荣,胡康,温莹莹.社会资本、政府绩效与城市居民对政府的信任[J].社会学研究,2011,(1). [6]贺雪峰.乡村治理的社会基础[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7]杭州市丝绸与女装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2006—2010)。 [8]毛寿龙.现代治道与治道变革[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3,(6). [9]孙荣,徐红,邹珊珊.城市治理:中国的理解与实践[M].北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10]魏皓奔.西泠印社[M].杭州:杭州出版社,2005.

调查方式

采用个别深入访谈、座谈会、实地走访等多种方式进行,分别对西泠印社、西溪湿地等社会复合主体的典型案例作了深入的实地调研。在随后的两年中,通过实地体验、网络媒体等多种途径进行了追踪调查。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20世纪70年代开始,西方发达国家兴起了寻求新的政府治理模式的政府改革运动。对于这场人类治理方式的变革,学者们没有缺席,研究成果也颇为丰富。 国外学术界对治理转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发达国家自身的政府改革和治理模式转型研究。这方面研究主要从治理范式转换的角度寻求新的治理模式。代表作有:盖伊•彼得斯的《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2001);戴维•奥斯本的《摒弃官僚制:政府再造的五项战略》(2002)等。 二、针对发展中国家的政府改革和治理模式转型的研究。以“全球治理委员会”为代表的国际组织将“治理”理念引介到发展中国家。主要成果有:全球治理委员会的《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1995),世界银行的《变革世界中的政府》(1997)等。 国内学术界对治理转型的研究至少可分为四类: 第一类是讨论治理理论在我国的适用性问题。这些学者将治理理论引介到中国,同时探索其在中国基层民主、地方治理、政府创新、公民社会等方面扩展的可能性。 第二类是关于国家治理转型的研究。学者们主要从制度变迁和制度建设的角度讨论中国的政治发展和国家治理转型问题。 第三类是从基层民主的角度探讨乡村治理和城市社区治理的转型问题。学者们认为,乡村与城市社区的民主实践,会带来自下而上的治理转型。 第四类是从地方政府创新的角度探讨地方政府改革与治理转型问题。他们认为地方政府的制度创新推动着地方治理的最终实现,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 总体上,国内以往关于治理转型的研究是不同层面和多种学科的。既有对治理理论发展脉络的梳理,也注重其在中国体制框架下的适用性讨论;既有国家治理层面的宏观探讨,地方治理层次的中观研究,也有乡村治理、社区治理层面的微观分析;既有理论层面的抽象思维,也有经验层面的总结提炼;既有政治学、公共行政学维度的分析,也有社会学角度的阐述。 作为治理转型研究的重要领域,城市治理一直是西方治理理论讨论的核心议题。国内学术界对城市治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引介西方城市治理的理论和经验方面,有关当前中国城市治理中的政府自身改革、民间组织及企业与政府良性互动的治理实践,国内学术界尚缺乏深入系统的综合研究。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