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项目名称:
- 对留守儿童“1+1+1”关爱模式的探讨--以重庆市涪陵区“彩虹之家”为例
- 来源:
- 第十二届“挑战杯”省赛作品
- 小类:
- 社会
- 简介:
- 关注和研究留守儿童的关爱模式是一个重要工作。重庆市涪陵区探索性地形成具有创新性、实践性的“1+1+1”(政府+学校+企业)的关爱模式,创造性地建立“彩虹之家”,在“彩虹之家”接受辅导的留守儿童在学习和行为等方面均有较大变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一模式启示我们,在关爱留守儿童过程中,我们要尤其注意社会力量的参与.多借鉴其他地区的成功模式,完善有关留守儿童的法律法规,加强家长与关爱机构的沟通。
- 详细介绍:
- 重庆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向城镇加速转移的同时,留守儿童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学习由于没有家长的关心和照顾,导致其出现了性格、行为以及道德规范上等一系列问题。所以,关注和研究留守儿童的关爱模式是一个重要的工作。涪陵区探索性地形成了具有创新性、实践性的“1+1+1”(政府+学校+企业)的关爱模式,创造性地建立了“彩虹之家”,在“彩虹之家”接受辅导的留守儿童在学习和行为等方面均有较大变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一模式也启示我们,在关爱留守儿童的过程中,我们要发挥多方力量,尤其是社会力量的参与,要多借鉴其他地区的成功模式,要完善有关留守儿童关爱的法律法规,同时,加强家长与关爱机构的沟通。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 目的:笔者作为重庆涪陵区留守儿童“彩虹之家”的主要负责人,发现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探索等方面,“1+1+1”关爱模式是十分有效的;笔者认为有必要对这一模式进行分析和推广,对其进行创新性、可行性论证,从而为完善和优化关爱留守儿童的模式提出一些可以借鉴的措施。思路:分析“彩虹之家”的基本特点和运行方式,收集大量第一手原始资料,分析这种模式的实际成效。并分析给予我们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一些启示。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 一、文中的新型“1+1+1”试验模式是将政府、学校和企业三者紧密联系起来,政府政策的倾斜、企业物资的投入和高等院校的教学指导,在实践中进行了论证,具有强力的操作性和可行性。 二、本文研究“1+1+1”关爱模式将留守儿童教育的主阵地由学校“小家庭”延伸到社会“大家庭”,教育内容从学习知识延伸到政治思想、心理情感、行为养成、人格品质等全方位培养,为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提供了独特的解决方式。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 笔者作为重庆涪陵区留守儿童“彩虹之家”的主要负责人,在此基础上对留守儿童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实施具有代表性意义的新型试验模式“1+1+1”,即“政府+学校+企业”,从体制创新到改革创新,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多方联动,对切实解决好农民外出务工带来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具有很好的实践价值。同时,这种模式也可被推广应用,对于重庆地区以及其他地方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模式的创新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作品摘要
- 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向城镇加速转移的同时,留守儿童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由于缺少父母的眷顾和指导,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人格发展、行为习惯以及道德规范等方面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所以,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是一项重要的社会工作。涪陵区建立了留守儿童的“彩虹之家”,探索性形成了“1+1+1”(政府+学校+企业)的关爱模式,具有创新性、可行性。留守儿童在“彩虹之家”中得到社会各界的关心和关注,特别是得到大学生的精心辅导,在学习和行为等方面均有较大变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笔者作为实践这一模式的负责人,通过广泛调研和深入思考,总结实践这一模式的成功经验和教训,希望“彩虹之家”能发扬光大,也希望更多的留守儿童能健康成长。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 1、2010年7月,重庆电视台首次对江东留守儿童辅导站进行报道; 2、2010年9月,重庆涪陵区江东留守儿童“彩虹之家”首次成立,“1+1+1”3、关爱模式正式启动,受到重庆电视台、人民网、华龙网、中青网、重庆日报、重庆晨报、涪陵电视台、巴渝都市报等近150家大型媒体报道,300余家网站进行转载,收到良好的社会宣传效益,引起社会关注; 3、2010年11月,本文作者作为“彩虹之家”主要负责人受邀到重庆电视台总台进行专访;至今,重庆电视台、重庆日报、涪陵电视台、巴渝都市报等大型媒体多次不定期的对此新型模式进行关注采访; 4、2011年1月,笔者在全国期刊《时代经贸》发表题为《重庆市涪陵区留守儿童关注模式发展探讨》论文; 5、2010年12月,《重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发展探讨》获校级“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三等奖”;2010年9月,《关于涪陵区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查分析报告》获得校级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一等奖”;
参考文献
- [1] 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5.29(1) [2] 范兴华,方晓义,刘勤学等.流动儿童、留守儿童与一般儿童社会适应比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利学版),2009( 5). [3] 刘红.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研究现状和展望[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2008(1). [4] 雷万鹏.《中国五省农村留守儿童调研报告》[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5] 黄汉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探析[E].企业科技与发展,2010年第22期. [6] 宿桂红,傅新红,杨锦秀.农民工对流出地留守儿童教育影响的实证分析[E].中国农学通报,2010,26(23). [7] 李斌强,赵鹏程.和谐社会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思考[M].西华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西华师范大学科研处,2006年1月. [8] 参考青神县政府[2006]7号《关于做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保护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 [9] 参考渝关工委[2011] 4号《重庆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文件》. [10] 参考 2011年涪陵区委办《关于进一步加强关心下一代工作队伍建设的意见》.
调查方式
- ■走访 ■问卷 ■现场采访 ■人员介绍 ■个别交谈 ■亲临实践 ■会议 ■图片、照片 ■书报刊物 ■统计报表 ■影视资料 ■文件■自发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 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地向城市转移。而他们的子女由于家庭、经济、教育等条件限制被留在农村上学,从而产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现象是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出现的一个特殊情况,引起全社会注意,许多相关研究也相继产生。但关于留守儿童“1+1+1”关爱模式在国内相对较少,这方面还没有相关的研究成果。 国内的专家学者在对留守儿童研究上主要是从政府责任、学校主渠道作用等方面来进行研究,黄汉艺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探析》中指出,教师在留守儿童关爱中的重要作用,指明要充分发挥老师引导作用,培养留守儿童的学习兴趣,树立他们的远大志向。宿桂红在《农民工对流出地留守儿童教育影响的实证分析》中,针对单亲外出家庭和双亲外出家庭留守儿童不同的心理特征,提出单亲外出是科学的选择,值得倡导。因此,关注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成长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是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朝着一个新的方向发展的重大举措。 李晶源以“实施乡村教育发展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为切入点,调研了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空间环境,发现学校教室、宿舍、食堂、厕所及“留儿童之家”室内空间环境对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极为不利,围绕留守儿童行为心理因素以及相应的空间需求,重点对室内空间环境存在的现状与环境行为的关系进行分析,提出留守儿童室内空间设计的发展建议与策略。 赵建绅认为留守儿童正处于受教育的关键期,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教育观念的滞后以及社区教育的空白,其安全、学习、心理和生活等方面都面临着严峻形势。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关系到一代或几代人的成长与发展,关系到外出务工农民的根本利益,影响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与和谐社会的构建。但是,从当前的现实情况来看,这一问题并未受到社会的实质性关注,许多问题急待解决。 综上所述,国内外专家学者对留守儿童心理教育的研究都很多,他们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了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一些具体问题。本文在借鉴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针对涪陵区留守儿童实际情况,提出了留守儿童“1+1+1”关爱模式,以求为关爱留守儿童提供一个值得推广和借鉴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