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南山集》案与清代前期桐城文学研究
小类:
社会
简介:
所谓文字狱,就是因文字的缘故所构成的罪案,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专制统治的一大特征。在清代,文字狱空前盛行,远迈前代。戴名世《南山集》案是清康熙五十年发生的一件震惊朝野又牵连甚众的文字狱大案,导致了江南桐城方、戴两大文化世家衰落。本作品以《南山集》案为中心,主要从涉案文人心态、文字狱前后文学创作的变化以及文字狱打击下桐城方、戴两大文化世家的衰落等三个方面具体探讨文字狱与清代前期桐城文学之间的关系。
详细介绍:
所谓文字狱,就是因文字的缘故所构成的罪案,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专制统治的一大特征。清代文字狱以世家大族(文化世家)为主要打击对象,也偶涉朋党,在地域上以江南为主,以反清言论、满汉关系等为诱因。戴名世《南山集》案是清康熙五十年发生的一件震惊朝野又牵连甚众的文字狱大案,尤对江南桐城方、戴两大文化世家影响甚大,构成了桐城文学生态链条上极不和谐的一环。案后桐城文学生态发生了丕变,桐城文人的创作灵性开始泯灭,文学活动的多样性特征逐渐丧失,文学活动的自由空间不断缩小,文学批评的理念严重失落,也在一定程度上割断了文学的传播和接受。本作品以《南山集》案为中心,从涉案文人心态、文字狱前后文学创作的变化以及文字狱打击下文化世家的衰落等三个方面探讨文字狱对清代前期桐城文学生态的影响。具体表现为:第一,《南山集》严重戕害了桐城文人的心灵,改变了他们的命运,使其心态发生了变化;第二,《南山集》案影响了桐城文学创作内容、题材,使其诗歌艺术风格发生了变化,并泯灭了创作灵性;第三,《南山集》案中断或限制了桐城方、戴两大文学、文化家族的正常发展轨道,促成了他们的衰落。本作品通过《南山集》案与桐城文学之间关系的研究,力求从历史和文化层面上更加细致深入客观地了解清代前期桐城文学的发展历程。

作品图片

  • 《南山集》案与清代前期桐城文学研究
  • 《南山集》案与清代前期桐城文学研究
  • 《南山集》案与清代前期桐城文学研究
  • 《南山集》案与清代前期桐城文学研究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撰写目的:通过对《南山集》案和桐城文学关系的探究,力求从历史和文化层面更加细致深入地了解清代前期桐城文学的发展历程。 基本思路:以《南山集》案为中心,从文人心态、文学创作、文化世家等三个方面探讨文字狱与清代前期桐城文学之间的关系。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在以前的研究中,文字狱属于历史学研究的范围,对某个具体文字狱案真相探讨较多,而对作为文字狱主体的文人本身和受文字狱影响的文学生态关注不够。本作品将关注的目光投注于受《南山集》文字狱案打击的桐城文人和遭文字狱破坏和调整的文学生态,从历史文化学角度和文艺生态学角度切入研究桐城文学及其相关问题,力求从历史和文化层面上更加细致深入地了解清初桐城文学的发展历程。这既是一种方法上的革新,也是本作品的独特之处。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原有的清代文学,包括桐城文学研究,对于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赖以产生的历史文化氛围、作家人格与创作心态的成因、文学传播与接受的途径与效果等均缺乏深入的揭示。而历史文化学和文艺生态学批评方法的引入,则使这些复杂的文学现象的学术解释获得新的深度。其次,本作品的完成可为本就薄弱的清代文学史研究奠定基础。再次,这一研究还可拓宽古代文学的研究领域,丰富古代文学研究方法,对古代文学学科建设起到推动作用。

作品摘要

戴名世《南山集》案是清康熙五十年发生的一件震惊朝野又牵连甚众的文字狱大案,尤对江南桐城方、戴两大文化世家影响甚大,构成了桐城文学生态链条上极不和谐的一环。案后桐城文学生态发生了丕变,桐城文人的创作灵性开始泯灭,文学活动的多样性特征逐渐丧失,文学活动的自由空间不断缩小,文学批评的理念严重失落,也在一定程度上割断了文学的传播和接受。本作品以《南山集》案为中心,从文人心态、文学创作、文化世家等三个方面探讨文字狱对清代前期桐城文学生态的影响。具体表现为:第一,《南山集》严重戕害了桐城文人的心灵,改变了他们的命运,使其心态发生了变化;第二,《南山集》案影响了桐城文学创作内容、题材,使其诗歌艺术风格发生了新变,并泯灭了创作灵性;第三,《南山集》案中断或限制了桐城方、戴两大文学、文化家族的正常发展轨道,促成了他们的衰落。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发表论文: 1.《〈南山集〉案与桐城戴氏家族的衰落》,《文史哲》(B类),2009年第3期。 2.《〈南山集〉案与桐城方氏文化世族的衰落》,《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B类),2009年第4期。 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9年第10期复印 3.《清代文字狱研究述评》,《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B类),2010年第3期。 《新华文摘》2010年第14期全文转载,人大复印资料《明清史研究》2010年第9期复印 4.《清朝前期案狱与桐城方氏四代流人的心态与创作》,《甘肃社会科学》(B类),2010第3期。 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0年第9期复印 5.《〈南山集〉案与方苞人生及心态的变化》,《齐鲁学刊》(B类),2010年第6期。 (与导师合撰) 获奖: 2010年9月获西北师范大学第八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

参考文献

主要参考文献: 1.上海书店编:《清代文字狱档》,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年。 2.郭成康、林铁均:《清朝文字狱》,北京:群众出版社,1990年。 3.戴名世:《戴名世集》,王树民校点,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4.方苞:《方苞集》(全二册),刘季高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5.方登峄、方式济、方观承:《述本堂诗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补编》第30册,济南:齐鲁书社出版社,2001年。

调查方式

1.走访:向知名专家或资深教授询问与本作品相关的问题,并请他们提出一些意见或建议。 2.查询:到各图书馆查询与本作品的研究有密切关系的书籍,包括史料以及受文字狱打击的文人别集。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所谓文字狱,就是因文字缘故所构成的罪案,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专制统治的一大特征。文字狱作为中国历代封建王朝专制统治政策的一部分,延续了数千年。宋代的“乌台诗案”虽是一个典型,但文字狱的鼎盛时期则为明清两代,尤其是清代,文字狱案此起彼伏、绵延不绝,几与爱新觉罗氏王朝的历史相始终。案狱数量之多、规模之大、牵连之广、杀戮之血腥,均称空前。清代文字狱的盛行,确令无数文人惊恐万状、不寒而栗。它不仅使文化典籍遭到极为严重的破坏,箝制和禁锢了思想文化的发展,而且影响了文学生态。文字狱所导致的清代文学生态的丕变,既使文人产生仗马寒蝉式的心态,泯灭了创作灵性,又使文学的批判理念严重失落,阻隔了文学的传播和接受。 历史文化学和文艺生态学的批评观点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进入中国学者的学术视野,其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领域的普遍运用则在90年代后期。当然,不可否认的是,一些优秀的古代文学研究专家实际上早就在不自觉地运用这一方法从事古代文学研究,并且取得了可喜的成就。而历史文化学和文艺生态学的批评方法正式引入后,又出现了一批自觉而成熟的研究成果,唐宋文学研究领域涌现大量的党争与文学、科举与文学、幕府与文学等一系列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现象与文学关系的研究论著与作品本研究在方法上有相似性,可提供启示和借鉴。 目前,关于戴名世《南山集》案史料的发掘和整理已基本完备,相关研究成果也较为丰富,但人们多侧重于对戴名世本人、《南山集》案本身的研究和探讨。但从历史文化学和文艺生态学角度切入,探究《南山集》案与清代前期桐城文学关系的研究尚付阙。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