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锡林郭勒草原生态环境调查以及草原生态与草原文化关系探究
小类:
社会
简介:
本文调查了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生态环境,并参考了大量数据,得出了急需保护草原生态的结论;同时将草原生态与草原文化联系在一起,通过对草原文化的研究,作者认为十分有必要弘扬草原文化中对保护草原生态环境非常有效的习俗以及禁忌。从而真正达到保护草原生态环境的目的。
详细介绍:
论文首先列举了对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生态环境调查的结果,用生动的图片和详细的数据说明了保护草原环境的迫切性。接着又将草原文化中涉及到保护生态的一些风俗和禁忌详细地一一列举出来,从中找出草原生态与草原文化的紧密关系,进而向社会大众弘扬草原文化,共同学习这些风俗禁忌,用实际行动保护草原生态。

作品图片

  • 锡林郭勒草原生态环境调查以及草原生态与草原文化关系探究
  • 锡林郭勒草原生态环境调查以及草原生态与草原文化关系探究
  • 锡林郭勒草原生态环境调查以及草原生态与草原文化关系探究
  • 锡林郭勒草原生态环境调查以及草原生态与草原文化关系探究
  • 锡林郭勒草原生态环境调查以及草原生态与草原文化关系探究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目的:内蒙古的经济发展应以科学发展策略做指导,重视草原生态保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使草原文化、经济都能做到可持续发展。思路:本文从锡林郭勒草原自然概况、蒙古民族文化中的生态意识和文化、文化与现实——草原生态的破环与草原文化逐渐凋亡之间关系的探索三个方面着手,展开对其生态的严重破环与草原文化逐渐凋亡之间关系的探索,从而提出了解决游牧生活现代化的问题,唯有如此,草原文化和生活才能得以发扬。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本文参阅了大量锡林郭勒草原文献,并引用图片、数据,以事实为基础进行调查和研究,保证了论文的科学性;而通过对其生态的分析将草原生态与草原文化相结合,将可持续发展理论应用到草原文化和草原经济是本文的先进之处。国内外在草原研究方面对其农牧业、旅游业与农业经济等研究较多,而将草原生态与易被忽视的草原文化结合,集对草原生态的分析、多年的草原文化、群众的观点、自己的总结于一身,这是本文独特之处。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作品对锡林郭勒草原生态环境进行了深入的调查与研究,从被破坏的草原环境引出对其保护的迫切性;而将草原上保护草原的文化与风俗禁忌逐一列举出来,能够促进人们观念的提升,让大家意识到草原生态与草原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而且能够引导人们在发展草原生态的基础之上,不要忽略对草原风俗习惯的遵守,保护草原文化,从而促进草原文化的提升与发展。当然,在保护草原以外的环境时,也可以借鉴这些宝贵经验。

作品摘要

1.继承和弘扬这些习俗和禁忌中的积极因素,对保护草地生态环境会起到积极作用.2.蒙古高原的自然地理环境适合于畜牧,尤为适合游牧,而并不适合于农业,尤其不适合滥垦无度的小农生产方式。3.因为过度放牧导致草原生态遭到严重破坏,锡林郭勒成为中国主要的风沙源头之一。4.如今的草原文化更多是留在人们的诗歌、舞蹈等表现艺术中, 实际的草原生活已经或正在离我们而去。5.研究开发游牧经济实用科技,制造适合于游牧生产的生活工具,以解决游牧生活的现代化问题,唯有如此,游牧经济才可以成为草原地区人们的最佳生计,草原文化和草原生活才能得以 继承发扬。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在2008年参加第二十三届内蒙古自治区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得内蒙古自治区一等奖

参考文献

1包玉山.内蒙古草原畜牧业的历史与未来[M].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3. 2内蒙古草地资源编委会.内蒙古草地资源[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0.464. 3杨青山等.蒙古国地理[M].上海: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61. 4陶克涛.毡乡春秋:匈奴篇[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225-232.

调查方式

通过走访,人员介绍,个别交谈,亲临实践,会议,自发的方式对内蒙古 省(市) 乌珠穆沁旗 县(区) 道特淖尔苏木 乡(镇) 巴音乌拉嘎查 村(街)的牧民进行了调查。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对于锡林郭勒草原生态环境调查以及草原生态与草原文化关系探究,从国内来讲,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 对内蒙古草原畜牧业的历史与未来的研究,通过对草原畜牧业地位和作用的研究,指出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可持续性和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的可持续性,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应该成为历史进步和发展的经济伦理标准的观点。对内蒙古草原退化、沙化的诸多原因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析。在此基础上,研究了草业、乳肉业、绒业等的产业化和市场化发展的前景和具体途径,提出了一些值得重视的学术观点。 第二 通过对内蒙古草地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存在问题、发展潜力与对策的研究,认为内蒙古草地资源开发,认真贯彻了草原畜牧业的有关法规、政策,调动了牧民建设草原的积极性。 第三 对蒙古族古代游牧业与农业的研究,提出了只有适合于其自然地理环境的生产生活方式才是最优越、最文明的。 第四 通过对草原生态环境、草原文化和经济发展之间有密切的关系研究,提出草原生态环境是草原文化的载体,草原文化是草原生态环境得以保护的重要武器。草原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要素,它具有外部性特征和生物经济意义。草原文化是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所在,具有注意力经济功能和产业本身的经济价值。合理的经济发展为保护草原生态环境和草原文化奠定物质基础。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牧区经济发展,保护草原生态环境和草原文化。 第五 从人类学、社会学的视角,利用田野调查和有关的文献资料,在对生态与文化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提出草原生态与草原文化的互动关系。 第六 致力于发掘草原文明中的生态文明思想,结合现有诸多生态文明的既有经验,以促进草原生态文明建设,加快草原生态恢复和改善步伐,使草原踏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