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城市公共卫生组织的变迁及其新单位制特征——以S市Y医院为例
小类:
社会
简介: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公共卫生事业单位的改革处于尴尬的境地。首先,它不是企业,虽然部分事业单位具有企业特征,经营模式也充斥企业气息,但是它并不以盈利为直接目的,而是为国家管理和服务。其次,事业单位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组织体系,因此介于它的特殊性,在当前市场经济背景下的中国,它的制度和结构的变迁具有了独特的研究意义。
详细介绍:
改革开放以后,根据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阶段性特点,与公共卫生事业单位直接相关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也随之进行了阶段性调整。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政策从最初的政策性放宽到市场化运行再到现在的国家回归掌控历经了二十多年的时间。中共十七大报告首次完整提出中国特色卫生医疗体制的制度框架包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四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在新时期对卫生医疗体系构成的全面概括。在之前的改革过程中,改革经历了单一市场化的过程,“建设靠国家,吃饭靠自己”的政策和精神刺激了医院的创收,弥补了医院效益的不足。虽然公共卫生事业单位的效益增加了,但是这种过分追求收入也从负面影响了其公共性的保持,患者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突显出来,医患关系的紧张也触及到了社会正义最敏感的领域。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在实质上背离了以人为本的宗旨。 卫生医疗体制改革在经历了单一市场化的曲折道路之后,其公共事业性质的基本要求与市场化路线之间的矛盾怎样调节?当前的改革进程路在何方?这将是本文的研究内容和讨论的重点。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本文旨在从新单位制的视角出发,探讨公共卫生事业单位的变迁,通过公共卫生事业单位的公共性特征和市场性特征两个角度展开分析和讨论,从公共卫生事业单位外部市场化变迁特征和医院内部结构的变迁两个角度分析医疗体制改革的症结所在。公共卫生事业单位的变迁实质是体制变迁和结构变迁共同作用下的结果。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公共卫生事业单位的改革已有二十多年了,卫生医疗体制改革在经历了单一市场化的曲折道路之后,其公共事业性质的基本要求与市场化路线之间的矛盾怎样调节?当前的改革进程路在何方?本文通过城市公共卫生医疗单位组织改革变迁的研究,侧重探讨变迁过程中组织内部与组织外部市场环境之间关系的变化,及其公共卫生事业组织的新单位制特征,为医疗体制和事业单位改革提供基础性的实证研究依据。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此项研究的意义,关系到城市公共卫生事业组织的改革方向,将为公共卫生事业管理的公共性原则和市场化机制的结合提供有价值的参照。在公共性的原则上将关系到医疗资源配置的合理性问题,在市场化机制的运用中,将关系到组织内部的分配机制、资源获得等方面的问题,同时也将涉及医院、患者和药厂等基本方面关系研究的意义。

作品摘要

本文从新单位制的视角出发,以S市Y医院为例,分析了城市公共卫生事业单位的体制变迁和结构变迁,指出了公共卫生事业单位这个社会共同体在医疗体制改革和事业单位改革中呈现出来的新特点,并且与限制介入性大型国有企业做以比较分析,扩充了新单位制理论的研究范围,同时也为医疗体制改革和公共卫生事业单位改革提供了理论参考。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参考文献

1、变动的单位制与体制内的分化——以限制介入性大型国有企业为例》,刘平 王汉生 张笑会,《社会学研究》,2008年3期; 2、《共产党社会的新传统主义》,华尔德 著,龚小夏 译,牛津大学出版社,1996年《 3、《市场转型与“单位”变迁 再论“单位”研究》,李路路 苗大雷 王晓修,《社会》,2009年4期; 4、《变迁中的中国单位制度回顾中的思考》,李汉林,《社会》2008年3期; 5、、《资源与交换——中国单位组织中的依赖性结构》,李汉林 李路路,《社会学研究》,1999年4期; 6、《单位成员的满意度和相对剥夺感——单位组织中依赖性结构的主观层面》,李汉林 李路路,《社会学研究》,2000年2期; 7、《“单位现象”有哪些变化》,李路路 《扬州日报》,2006年4月23日第A03版; 8、《论“单位”研究》,李路路,《社会学研究》,2002年5期; 9、《从转型期单位制的变化看我国社会组织结构的变迁》,吴俊明 高迪,《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5期 10、《单位: 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形式》,路风,《中国社会科学》, 1989 年1期 11、《中国单位体制的起源和形成》,路风,《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 , 1993年5期 12、“新传统主义”及其后——“单位制”的视角与分析》,《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年1期

调查方式

文献法。主要包括改革开放前后国家对公共卫生事业单位的规定和相关政策等。 观察法和访谈法。本研究对关于医院改革、医疗体制改革等内容进行访谈和参与观察。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单位制度是新中国建立以后改革开放以前的传统城市社会的基本组织形式和制度安排。早期关于单位制的研究是从魏昂德关于中国单位组织的研究开始的。他认为中国单位组织的特征主要包括组织成员对单位的依附性,后期他又提出了有原则的特殊主义,即组织成员中既有对组织的政治忠诚又存在宗派体系的建构,进一步完善和修正了他的理论结构框架。国内的学者也在其后开展了对单位制的研究。在验证和反思魏昂德的单位制理论过程中,学者们发现,魏昂德的理论是存在着缺陷的。它将单位组织本身作为一个既成的静态的理想型来处理,没有把单位组织置入到当代中国宏观的社会转型背景中来进行“长期的动态学”研究(李猛、周飞舟、李康,1996)。关于中国单位制的本土化研究可以从三个角度来探讨。首先,以路风为代表,从政治统治和社会控制的视角下对单位组织整体进行把握和分析。对单位体制的起源和形成进行研究。路风认为,传统体制下单位组织的基本特点包括功能合一性、生产要素主体之间的非契约性、资源的不可流动性和对国家的依赖性,即父爱主义等,并对单位体制起源的成因做了分析。其次,从市场化变迁和单位解体的角度出发,边燕杰等人对市场转型论做出了适当的调整和补充,讨论政治权力在再分配和市场两种体制中的作用,也就是我们熟悉的权力维续论等理论。他认为改革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之中考察单位组织的社会化程度,组织成员资源获取方式如何,通过一系列的指标定向进行衡量,结论由单位组织推及到区域社会乃至整个社会的市场化影响。最后,从单位组织变迁的路径依赖为出发点,对组织成员进行依附性研究,主要包括李路路和李汉林对组织资源获取和行动方式方面的探讨。在组织成员的满意度和相对剥夺感方面的研究中,李路路和李汉林认为,中国的单位组织仍然强烈地保存着国家统治工具的特征。单位组织中的资源分配和单位成员的主观感受在很大程度上与国家的统治结构保持一致性,因而仍然是国家统治的基础机构组织内的组织成员研究。 新单位制的产生是外部环境和内部结构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一方面表现为体制内的分化,一方面表现为体制外的分化。这两种分化也加剧了社会分化,传统的单位制在这里开始起作用,即人们对单位的依附性继续存在,并且有增无减。新单位制的两个特征相互作用相互联系,构成了新单位制理论的逻辑特征。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