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基于旧工业建筑改造的创意产业园的调查研究——以成都为例
小类:
社会
简介: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包括成都在内的中国许多城市由于产业结构调整等原因,留下大量的旧工业建筑,现实中绝大多数被夷为平地,这样不仅带来了巨大的浪费,而且人为地割断了城市的历史文脉。另一方面,创意产业作为一种高附加值、低污染的产业形式正在迅速的发展。本文通过对成都及全国其他城市的相关案例进行实地调研,总结其基本规律,以期为基于旧工业建筑改造的创意产业园的实际操作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和设计策略。
详细介绍:
笔者所在的成都市和全国许多城市一样,面临着旧工业建筑被大规模拆除和创意产业高速发展两种状况。成都工业企业“东调”涉及的工业建筑总量大、种类繁多且其中相当一部分具有多种复合价值,但同时又处于陈旧、过时、与现代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状态,大部分往往被视为经济衰退的标志和丑陋的象征而被夷为平地,重新开发。这样不仅带来了巨大的浪费,而且人为地割断了城市的历史文脉。 另一方面,成都市的创意产业与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相比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其得天独厚的文化底蕴、以休闲为特征的城市文化特质、创意人才密集等优势使得成都创意产业在未来的发展中有着巨大的潜力。另外,《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2009-2012)》的颁布实施,明确了成都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的目标和重点扶持的产业,成都的创意产业将走向高速发展的轨道。创意产业具有规模小、主题明确、需要相互支撑等特点,决定了创意产业个体间需要在地理位置上的紧密联系,因此,创意产业园的单体空间和区域范围要有一定的规模,以利于创意产业的聚集。旧工业建筑无疑能够满足创意产业发展所需的基本建筑空间特征。基于上述旧工业建筑和创意产业园的背景分析,可以发现两者的发展趋势是一消一涨,因此,可以将两者结合起来考虑,将旧工业建筑改造成为创意产业园,既为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载体,同时又为保护旧工业建筑带来了契机,对所在地区的复兴、整体价值的提高、区域活力的增加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对成都具有代表性的旧工业建筑和已有的创意产业集聚区进行调研,从整体性、功能性和前瞻性的视角观察出发,分析成都在基于旧工业建筑改造的创意产业园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对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实践进行大量调研,深入剖析国内已有的多个成功案例,从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两个不同层面上挖掘改造过程中的设计手段和实践方法,探讨两者相结合的契合点和改造重点。在总结改造一般规律的同时,注重对成都的借鉴意义。故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对旧工业建筑改造这一领域的理论进行补充,并能为基于旧工业建筑改造的创意产业园的实际操作提供相应的设计策略和手法,以期为成都以及和成都相类似的城市的城市规划者和决策者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对实践的进行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本文将对成都具有代表性的旧工业建筑和已有的创意产业集聚区进行调研,从整体性、功能性和前瞻性的视角观察出发,分析成都在基于旧工业建筑改造的创意产业园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对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实践进行大量调研,深入剖析国内已有的多个成功案例,从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两个不同层面上挖掘改造过程中的设计手段和实践方法,探讨两者相结合的契合点和改造重点。在总结改造一般规律的同时,注重对成都的借鉴意义。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由于对工业建筑的价值缺乏认识,大量的旧工业建筑在城市更新中被拆除,工业文明在城市中的痕迹迅速消失,这对于城市的历史记忆和文明的传承是不利的。与此同时,创意产业作为一种新兴的知识密集型的产业正在迅速地发展,迫切需要大量富有特色的建筑空间为其提供办公场所。本文将两者结合起来考虑,既为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载体,同时又为保护旧工业建筑带来了契机。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目前从全国范围来看由旧工业建筑改造而来的创意产业建筑数量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本文试图从理论上分析旧工业建筑改造成创意产业园区的可能性及改造中涉及的相关问题,对旧工业建筑和创意产业园的结合这一领域进行研究和总结,对于创意产业园在今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为成都市的旧工业建筑保护和创意产业园的发展提供一条可行之路,并对和成都在发展中遇到相类似情况的城市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作品摘要

城市的经济结构调整使大量的工业企业退出市场,留下了大量的旧工业建筑。旧工业建筑具有使用、历史、艺术等价值,同时对节约能源和维护城市的多样性与城市活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旧工业建筑被日益拆除的今天,对其进行保护与再利用已经迫在眉睫。与此同时,创意产业作为一种无污染的、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对优化中国产业结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创意产业现处在快速发展的阶段,需要更多的创意产业基地,这一进一退、一张一弛恰好可以结合起来进行解决,即将旧工业建筑改造成为创意产业园,在保护了城市建筑多样性与活力、促进了旧厂区复兴的同时,为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力的支持,并可以带动相关上下游产业的一并发展,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 本文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选择成都这一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对其现有的旧工业厂区和创意产业园进行了调查研究,并指出其存在的现实意义和不足之处。并通过对国内外成功案例进行大量的实地调研,探讨了旧工业建筑改造后成为创意产业园的设计策略。在前文的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对成都地区旧工业建筑保护与再利用与创意产业园的发展的建议。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参考文献

[01][英]肯尼斯•鲍威尔. 旧建筑改建和重建. 于馨、杨智敏、司洋译.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1 [02]王建国. 后工业时代产业建筑遗产保护更新.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 [03]张松. 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文化遗产和历史环境保护的一种整体性方法.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 [04]周卫. 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新旧空间关联理论及模式研究.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 [05][美]刘易斯•芒福德著. 城市文化. 宋俊岭等译.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 [06]张京成主编.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09. 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9

调查方式

走访、问卷、现场采访、亲临实践、书报刊物、图片、照片等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创意产业园=创意产业+园区”,是中国独有的概念,国外只有创意产业和创意产业集聚区等概念。创意产业集聚区最早起源于LOFT,是由艺术家自发地聚集而成。而在中国,给这样的聚集限定了一个清晰的边界,由政府部门给予挂牌,并人为地进行规划,从而产生了创意产业园区这一概念。因此国外对基于旧工业建筑改造的创意产业园的设计的研究和国内也不尽相同,与此课题相关的是对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这一相对较大的领域的深入研究和城市街区的复兴与创意产业结合等的研究。20世纪90年代开始至今,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在西方国家发展迅速,在欧洲、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日本、韩国等国家创意产业聚集地都已发展的比较成熟。 相比而言,在旧工业建筑的保护再利用方面,国内的研究和实践就要逊色很多。目前,欧洲的世界遗产名录上不仅有教堂等古老建筑,而且包括了工业文明遗迹。由于在经济、技术和价值观念等方面与国外存在着差异,因此国外盛行的改造再利用模式在我国的城市更新中并没有被广泛接受,而大多采用“大拆大建、推倒重来”的更新模式。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在国内仅有少量的实例,但规模往往仅限于建筑单体本身,在理论上并未形成完整的体系。然而这个问题在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和艺术设计等专业人员和理论界人士中引起了一定的关注。韩妤齐,张松主编的《东方的塞纳左岸——苏州河沿岸的艺术仓库》较早地论述了旧工业建筑与创意产业园相结合的相关问题。一些改造项目的建筑师也撰文论述自己对待旧工业建筑改造为创意产业园的观点,如常青等发表了《探索LOFT模式的创意产业园发展之路——以上海8号桥创意产业园为例》、赵崇新发表了《1933老场坊改造》一文、王林著有《城市记忆与复兴——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的实践》等等。但从整体看,旧工业建筑的改造再利用的研究大多还包含在建筑遗产研究这一大的范围内,将之和创意产业园的结合研究和实践工作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尚无对改造中涉及的相关问题进行系统地研究,亟需深化和拓展。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