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项目名称:
- 平凉市泾川县肉牛产业化生产配套技术推广应用调查报告
- 来源:
- 第十二届“挑战杯”省赛作品
- 小类:
- 社会
- 简介:
- 通过调查,就是为了尽快改变这种落后的生产现状,在黄牛改良及转化工作的基础上,选择适合泾川县生态条件的改良及杂种肉牛,通过秸秆加工调制、暖棚养畜、疾病防治等综合配套技术的输入,强化管理、科学饲养、缩短育肥周期、提高单产、增加总产、提高经济效益,充分利用饲草资源,缓解人畜争粮矛盾。该项目的实施,对保护生态平衡、发展和带动地方经济、实现整县脱贫奔小康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详细介绍:
- 平凉市泾川县肉牛产业化生产配套技术推广应用调查报告 肉牛业是泾川县的畜牧业优势产业。经过几十年的改良,形成了以汭丰乡、太平乡和荔堡镇为主要生产区域的肉牛繁育区,并在区内初步形成了以肉牛生产、屠宰加工、销售为产销链的肉牛产业化生产格局。目前,区域内肉牛存栏20多万头。肉牛产业化的发展,极大地促进当地农业产业化调整,也使以粮食生产为主农区农民有了较稳定的和收入水平较高的致富途径。 但是在这个调查过程中发现,由于技术、资金和人们传统意识等方面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这一地区的肉牛生产还没有形成完全产业优势,主要表现在先进技术的应用还不普及,多数肉牛是用一个单一的国外肉牛品种改良获得的,饲养管理比较粗放,牛肉品质改善缓慢,产品的档次低,市场竞争力不强,养牛户的绝对收入增长幅度不大,提升较慢。因此,必须加快先进生产技术应用的步伐,通过优良肉用品种的推广和配套技术的实施,促进优质肉牛的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通过种草饲养肉牛是生产无公害产品的保证,这项技术不仅能改良本地黄牛,提高养牛户的经济效益,而且能改善牛的品质。通过科学饲养,生产出优质肉牛,给社会提供大量的无公害优质、高挡牛肉产品,充分发挥出肉牛产业区域优势,建立现代农业结构,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近年来,肉牛改良及种草养牛技术在泾川县已经示范和实践,均取得了很好的效益。并且大面积示范推广,加快了泾川县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形成以养殖杂交肉牛为主的现代农业结构,让广大农户走上一条长久增收致富之路。 一、泾川县的自然环境 泾川县位于东经107015′~107045′,北纬35011′~35031′,黄土高原中部秦陇交界处。东西长57公里,南北宽36公里,总面积1409.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0.98万亩。泾川县有14个乡镇,215个村民委员会。乡镇总户数7.23万户,乡镇总人口31.29万人。地貌地形属典型的黄土丘陵沟壑区,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境内占总面积63.4%的丘陵沟壑区梁峁起伏,沟壑纵横,此外,破碎塬区和河谷川区分别占总面积的23.6%和9.4%。现有林地316平方公里,草地65.2平方公里,水域33.4平方公里,可耕地584平方公里。境内草场广,草质优、发展草食畜,特别是发展养牛业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气候大陆性显著,四季分明,冷暖起伏不大,降雨多集中于夏季。年平均气温10℃,无霜期174天。年平均降雨555毫米,日照2274小时,相对湿度69%,常年多东北风,年蒸发量1339.6毫米。自然灾害有干旱、洪涝、冰雹、风雷、病虫害等,其中以干旱为主。 二、泾川县发展肉牛产业化生产的基本概况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膳食结构的变化,对畜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牛产业的地位日益显得重要。陇东有丰富的黄牛资源,关山肉牛基地开发建设,使相关资源得到有效利用。泾川县草场广,草质优,发展养牛业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如何有效利用当地资源,促进产业发展,是我们多年以来一直努力解决的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泾川县肉牛产业化生产配套技术推广应用调查,是资源与技术结合,农业与市场衔接,科技示范促进整体推进的综合。该技术依托资源优势,通过系列化的技术推广及服务,促使牛产业的转化,为肉牛基地开发建设提供科学的依据和模式。 牛是具有多种经济价值的家畜。泾川县在牛产业的开发建设过程中,狠抓了基础建设,产业有了长足发展,养牛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日益明显。但是由于泾川县养牛业仍未摆脱传统生产方式的束缚,虽然牛的饲养量和出栏量有所提高,但出栏牛大多为未经规范育肥的老残牛,其单产、总产及肉质均不够理想。近年来,随着黄牛改良、暖棚养牛、饲草料加工等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泾川县涌现出了一批专业育肥场和养牛大户,但饲养规模较小、科技含量和商品化程度较低,不能适应牛产业化发展需要。通过调查,就是为了尽快改变这种落后的生产现状,在黄牛改良及转化工作的基础上,选择适合泾川县生态条件的改良及杂种肉牛。通过秸秆加工调制、暖棚养畜、疾病防治等综合配套技术的输入,强化管理、科学饲养、缩短育肥周期、提高单产、增加总产、提高经济效益,充分利用饲草资源,缓解人畜争粮矛盾。该项目的实施,对保护生态平衡、发展和带动地方经济、实现整县脱贫奔小康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泾川县围绕产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总体目标,立足市场调结构,因势利导建基地,以点带面推典型,强化科技增效益,狠抓项目强基础,加快畜禽养殖产业发展。不断深入实施“万千百十”规模养牛工程,建成万头养牛乡3个,千头养牛村6个,百头养牛舍172个,十头以上养牛大户2260户。大力推广畜牧业标准化生产,根据国家和农业部行业标准,制定了牛的标准化生产规程,从畜舍、品种、饲料、兽药投入、疫病防治到畜产品检疫检验及生产全过程实行全程监管,推行人畜分离,发展健康养殖,积极引导养殖户根据无公害畜禽养殖技术规程操作,建成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村(场)15个,认定无公害肉牛3万头。先后注册了“旭康”牌系列肉食畜产品商标,有力提升了泾川县畜产品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2008年泾川县肉牛饲养量达到17.62万头,其中出栏肉牛6.41万头。至目前,泾川县牛饲养量分别达到13.83万头,出栏量分别达到3.89万头。 改革开放以来,在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泾川县草畜产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历史性成就。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畜产品供给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平衡的历史性转变,畜牧业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努力实现牧业增效、农民增收。 泾川县草畜产业以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富民兴县为目标,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一体化经营的思路,积极实施科技兴牧、重点突破、产业开发、结构调整等战略措施,初步形成了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发展格局,畜牧业增长方式开始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发展目标开始由注重数量向数量质量并重转变,经济运行开始由自给型向商品型转变,发展重点开始由生产领域向加工增值、销售流通领域转变,工作方式开始由定计划、下指标、催种催养向典型引路、科技示范、服务配套、利益驱动方面转变,产业定位基本实现了由家庭副业到支柱产业的转变,草畜产业已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十五”期间,通过调查、走访,查阅文件总结出泾川县畜牧业发展突出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多业并举的商品生产基地初具规模。“十五”末,泾川县多年生牧草留床面积达到22万亩,比“九五”末增长4倍。各类畜禽饲养总量达到198.3万头(只),商品总量达到88.4万头(只),分别比“九五”末增长4%和12.4%,其中牛饲养量和商品量分别达到15.6万头和5.25万头,分别比“九五”末增长39.8%和19.8%;猪饲养量和商品量分别达到18万头和9.82万头,分别比“九五”末增长50.6%和44.5%。 ——畜产品供求形势发生了根本性改观。“十五”末,泾川县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1.42万吨、4072.1吨和455吨,畜牧业发展速度明显高于消费增长速度,城乡居民人均肉蛋奶占有量和消费量均有新的提高,大家畜产品供给形成了买方市场的格局。 ——科技进步在畜牧业生产中的作用更加突出。“十五”期间,泾川县推广了畜禽良种、配合饲料、青贮氨化、暖棚养畜、程序免疫等五大关键技术,引进推广了南德温肉牛、德国黄牛等优质畜种,建成黄牛冻配改良点26个,年冻配改良肉牛6000头以上,建成各类暖棚圈舍1.4万座,暖棚养畜36.2万头(只),建成青贮氨化池2006座,年青贮氨化饲草10万吨以上。五年来,泾川县畜禽饲养量由83.9万个羊单位增加到109万个羊单位,增长29.9%,畜产品总产量由1.13万吨增加到1.87万吨,增长65.5%,充分显示了科技进步的重大作用,科技的有力推动使泾川县畜牧业生产步入了质量效益型的发展轨道。 ——草食畜的快速发展促进了畜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十五”期间,牛羊等草食畜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速度,草食畜在畜牧业生产中的比重由“十五”末的72.1%上升到75.4%;草产业发展势头强劲,特种养殖悄然兴起,畜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一批重点项目的实施夯实了草畜产业发展后劲。“十五”期间,泾川县先后实施了秸秆养牛示范县、种草养畜扶贫开发、动物防疫冷链体系建设等基础性项目,累计完成投资800万元,建成人工草地6.8万亩,新修暖棚圈舍2200座,配套青贮氨化池814座,配备动物防疫基础设施139台(件),畜牧业生产条件得到显著改善,生产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 ——探索出了一些适合县情的发展模式。“十五”时期,泾川县各级按照草畜一体开发、同步发展的总体思路,全力在建基地、兴龙头、促流通、活机制等方面求突破,在行政推动、政策驱动、示范带动、项目拉动、服务牵动等措施的共同作用下,初步走出了以贩促养、草畜结合、整村突破、分户养殖和规模养殖结合、公司化经营、龙头带动和订单牵引等适合县情的发展路子,基本形成了政府协调、股份合作、公司加农户的模式;以草促畜、以畜带草、协会加农户的模式;能人牵头、以场带户、效益驱动的模式;项目拉动、科技示范、整村推进的模式。 三、泾川县在肉牛产业化生产配套技术推广过程中采取的方法 泾川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以建设绿色畜牧业基地为目标,以省级草食畜牧业发展项目为载体,以扩量提质增效为抓手,采取政府引导、业主参与、农户自筹、信贷支持相结合的方式,大力发展养殖大户,不断完善良繁体系,切实保护能繁母牛,积极推广秸秆利用技术,全力打造品牌,着力提升泾川县肉牛产业化发展水平,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一)在实施肉牛产业化生产过程中,主要依据原则 1.支持关键环节的原则。针对制约泾川县草食畜牧业发展的瓶颈,专项资金主要对关键环节实施重点支持,注重引导和示范带动作用。 2.集中资金投入的原则。统筹安排使用草食畜牧业发展专项资金,集中用于支持重点项目的建设和发展。 3.加强绩效考评的原则。及时对草食畜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及取得的效益进行科学评价,加强指导,规范运作。通过草食畜牧业发展资金的有效整合,切实提高泾川县肉牛业规模化生产经营水平、良种生产与供应能力、饲草料科学加工利用水平,促进泾川县农民收入持续增加。泾川县肉牛饲养量达到18.15万头,出栏量达到7.3万头;肉牛出栏率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当年平均水平;畜牧业增加值增幅高于全省平均增幅1个百分点;畜牧业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比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比上年增长25%以上。2010年,在相关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下,泾川县整合草食畜牧业发展资金476.04万元,主要用于泾川县玉米秸秆加工利用补助。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总体思路,集中向养殖重点户倾斜,重点支持“一户一棚一池”模式肉牛养殖专业户建设、养牛小区建设、能繁母牛补贴、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养牛增收项目建设、黄牛冻配改良体系建设、肉牛新类群培育、秸秆加工利用等环节。 (二)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快肉牛产业化生产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近年来,泾川县上下把肉牛养殖作为草食畜牧业发展的重点,坚持分户养殖与建办小区相结合的思路,不断优化布局结构,持续加快基地建设,肉牛产业发展初具规模。2009年,泾川县肉牛存栏达到5.13万头,建成暖棚牛舍40万平方米、养殖小区5个,2009年,泾川县农民人均养牛纯收入达到258.36元。但是,从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和甘肃省牛羊产业大县的建设要求来看,泾川县肉牛产业化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养殖总量不足,户均养牛仅0.7头;生产方式落后,主要以分散饲养为主,生产周期长,管理粗放,科技水平低,育肥成本较高;产业链条短,以出售活牛为主,屠宰加工严重滞后,效益不高;牛产业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仍较低,仅占10.3%。面对现状,泾川县各级必须充分认识加快肉牛产业化发展对增加农民收入、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全力推进肉牛产业快速发展。 1.加快肉牛产业化生产发展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基础。 泾川县气候温和,饲草和玉米秸秆资源丰富,发展肉牛养殖条件优越,潜力巨大。进一步调整优化畜牧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秸秆青贮,不断壮大肉牛产业,可以实现农作物秸秆资源转化增值,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快循环农业发展,对推动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加快肉牛产业化生产发展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肉牛养殖是传统农业生产,具有稳定性好、可控性强等特点,技术相对简单,产业链长,养殖风险小,经济效益高,市场前景广阔。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大力发展肉牛产业,可以有效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3.加快肉牛产业化生产发展是落实产业导向的重要举措。 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启动六大行动促进农民增收的实施意见,将发展草食畜牧业作为重要行动之一,对全省肉牛产业建设大县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泾川县只有紧紧抓住这一良好机遇,大力发展肉牛产业,才能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形成特色,在区域竞争中赢得主动。泾川县上下要准确把握肉牛产业发展的总体形势,深化认识,坚定信心,趁势而上,坚定不移地推动肉牛产业发展。 (三)突出重点,明确任务,全力推动肉牛产业化发展集中突破 当前和今后一时期,泾川县肉牛产业化发展的基本思路是:立足泾川县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绿色畜牧业基地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扩大养殖总量为重点,以提高产业综合效益为核心,以疫病防治为保障,抢抓全省肉牛产业大县发展项目的机遇,全力推进肉牛产业化发展集中突破。发展目标是:到2012年,泾川县肉牛饲养量达到18万头,出栏肉牛8万头(含异地育肥2万头),基础母牛达到5.7万头,牛产业增加值达到1.3亿元,农民人均养牛纯收入达到417元。到2015年,泾川县肉牛饲养量达到20万头,出栏肉牛10万头(含异地育肥4万头),基础母牛达到6.5万头,培育肉牛繁育大户6600户、肉牛育肥大户2750户,牛产业增加值达到1.8亿元,农民人均养牛纯收入达到578元。指导原则是:坚持市场运作、政府引导、各方联动的原则,充分调动全民参与肉牛发展的积极性;坚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分类指导的原则,突出产业区域重点;坚持养贸并重、数质并举、产销协同的原则,培育壮大产业集群;坚持安全规范、生态环保、优质高效的原则,促进产业健康发展。 1.扩大基地建设规模。坚持把扩大基地规模作为做大做强肉牛产业的基础性工作来抓,以培育专业大户、专业村社、重点乡(镇)为重点,大力实施“万千百十”规模养牛工程,到2015年,泾川县建成万头牛乡11个、千头牛村46个、百头牛社198个、十头以上养牛大户2750个。 1.1牛舍建造标准化 根据泾川县地理位置和自然气候条件.牛舍建筑要结构合理,经久耐用,坐北朝南,确保冬暖夏凉。目前建造的有半封闭式单列和双列式牛舍。建筑尺寸标准(以单列式为例)是牛舍走廊宽1.5米,顺走廊建置水泥砖食槽,槽内沿高0.6米,外沿高0.8米,槽内宽0.45米,每头牛的床宽1.3米,长3.1米,食槽上方有横杆(直径5厘米钢管),食槽内沿有栓牛环杆(直径3厘米钢管),距地面0.6米,供栓牛使用。舍内混凝土地面,牛床后面设宽0.3米、深0.1米的倾斜排粪沟。牛舍开放处冬天覆盖塑料棚膜保温,确保舍内最低温度控制在5℃以上,舍内湿度和有害气体通过通风窗来调节,湿度不能超过80%,氨气等有害气体浓度不能超过200毫升每立方米。 在靠近牛舍的地方设置栓牛桩,桩距不少于1.5米,目的是让牛在舍外活动和采光,使生长发育更加良好。在牛舍外还要设置供水设施。距牛舍前墙1米处修建永久性青贮窖(长×宽×高为6米×2米×2米)一座,以便于青贮、氨化饲草料。 利用西门塔尔、夏洛来、德国黄牛等优良种公牛冷冻精液对当地土种牛进行人工授精,利用杂交一代和杂交二代的公犊牛进行育肥(母犊牛作后备牛用)。由于杂交肉牛杂种优势明显、生长快、耐粗饲、抗病力强、产肉性能高、饲料报酬理想,所以育肥效果良好。育肥牛一般选择健康无病、年龄4~22月龄的杂交肉牛。另外,亦可选择10岁左右健康淘汰役用牛进行短期强制育肥。 1.2疫病防治程序化 对新引进的牛进行全面检疫,严禁将传染病区的牛购入。用0.3%的过氧乙酸消毒液逐头进行1次喷体消毒,在3天内用O.25%的螨净乳化剂对牛体进行1次普擦拭或用2%的敌百虫溶液喷洒牛体,以防体表寄生虫病的发生。进栏1周内,按每千克体重lO毫克的丙硫咪唑一次口服或用每千克体重5~7毫克的抗蠕敏驱除体内寄生虫。若有体外寄生虫也要及时进行治疗。 在牛进舍之前,要定期地用生石灰水或来苏尔消毒液对牛舍进行消毒。同时,在门口设消毒池,以防病菌带入。 经常观察牛只体况变化,有异常及时对症处理。定期进行口蹄疫菌苗、布氏杆菌苗的免疫注射。 1.3饲料配制科学化 近几年泾川县对粗饲料的加工调制技术进行了科学的处理: 氨化饲料。将农作物秸秆铡成5~8 厘米长,以尿素为氨源,将秸秆重量5%的尿素溶于水中,制成100~150克每升的尿素溶液。每100千克秸秆喷洒30~40千克尿素溶液,使氨化秸秆含量达到50%,充分搅拌后于水泥池内装满压实,上盖塑料薄膜密封,四周用土压紧。夏季需15~20天,春季需30天,冬季需50~60天就可氨化好,氨化好的秸秆饲料使用前应放氨1天,然后饲用。氨化后的秸秆质地柔软,气味糊香,粗蛋白含量可提高1~2倍。因采食量和消化率的提高。故能量转化率可提高10%~15%。饲喂方法是:开始与其它秸秆饲草混合饲喂,待适应后,可全部用氨化秸秆饲喂。 微贮饲料。微贮饲料的饲草是粮食作物收割后的秸秆及青绿饲料。无论是干秸秆还是青秸秆都可以用秸秆发酵活干菌制成优质的微贮饲料。微贮的秸秆铡成5~8厘米长。制作前复活菌种,现应用的秸秆干菌每袋3克,可处理干秸秆1吨或青秸秆2吨。先把菌种倒入200毫升水中溶解,然后在常温下静置l~2小时,使菌种复活,复活的菌种应当天用完。将复活的菌种倒入1吨已充分溶解的8~l0克每升的食盐水中搅拌均匀,即可待做微贮饲料。将准备好的秸秆装入水泥池中,每装30厘米厚,均匀喷洒菌液,反复填装,直至高出池面40厘米,按秸秆表面积250克每平方米加入食盐,将食盐均匀撒在表面以防霉变。上盖无毒塑料棚膜,四周覆土密封。为确保水分,每100千克秸秆应加菌液100~110千克,其水分含量达到0.6~0.7千克。微贮饲料制作所需温度在5℃以上,一般微贮饲料20~30天后可饲喂。微贮饲料成熟后,开封饲喂,应从池口一角开始,从上到下取用,每次取出的饲料应当天喂完。取后立即封口,以免雨水、空气进入引起变质。良好的微贮饲料色泽呈橄榄绿,具醇香的果品味,质地柔软。开始饲喂应逐步增加用量,一周后达到全量。一般育肥牛每头每日可食10~15千克,个体小的5~8千克。 青贮饲料。根据泾川县实际,青贮原料以玉米秸秆为主。带穗青贮在果穗达到乳熟期收割:玉米秸秆青贮在玉米穗干熟而茎叶尚绿时收割。青贮时将青贮原料铡短至2~3厘米,先在青贮窖底部铺10~15厘米的麦草,然后分层装填青贮原料。每装15~30厘米厚必须压紧一次,特别要压紧边缘和四角。青贮饲料的湿度以65%~75%最佳,以用手捏紧切碎原料指缝有液体而不滴水为宜。装填到高出窖上沿30~40厘米后,在其上盖15~30厘米厚的麦草压紧,用塑料封严,然后在上面压一层湿土踏实。一周后如有下沉或有裂缝,应及时修填拍实,并在四周挖好排水沟。青贮饲料装填后40~60天即可开窖取用,取面要平整,取后用塑料膜及时盖好;防止料面暴露二次发酵。优质青贮料为青绿色或者黄绿色、酸香味,质地紧密。茎叶保持原状,品质低劣的多为褐色、墨绿色或黑色,质地松软,失去原来茎叶的结构,带粘性,有臭味,这种青贮料不能喂牛。用优质青贮料喂牛时,喂量要由少到多,与精料或其它习惯性饲料掺喂。喂量一般不超过日粮总量的二分之一。每头育肥牛日喂量8~12千克为宜,犊牛3~4千克。 精料配制以玉米、大麦、麸皮、草籽饼、蚕豆、食盐、骨粉为主。主要是根据饲料源状况进行配制,其标准是每千克混合精料含干物质880~890克,增重净能1.08千焦耳,粗蛋白100~130克,能量和蛋白质比例为80:20,钙11~12克,磷8~9克。 1.4饲养管理规范化 根据牛的采食量备料,每天每头按8~12千克准备粗料,按2.4千克准备精料。粗料每天备料3次,精料2次,每天早晨8时、中午12时、下午6时投喂粗料,早、晚两次喂精料,粗料和精料拌匀饲喂。先喂干料,再喂多汁饲料或青贮饲料。 早晚喂粗饲料1小时左右,把清洁水放入水槽,让其自由饮水,冬季防止饮用带冰水,要求不能低于4℃,尽量减少牛体御寒能量消耗。 定期将牛牵出舍外,固定位置栓好,由头到后躯自上而下用刷子将牛体刷拭一遍,一方面消除牛体杂物,另一方面促进其皮下血液循环。每天清扫牛床粪便,保持牛舍干净。 1.5肉牛育肥制度化 犊牛的育肥制度。犊牛一般断奶时间为3个月,断奶的小牛不宜快速育肥,而应加强适应性的饲养,放牧与补饲相结合,促进生长发育。此间的精料占30%左右,待12月龄后加强饲养,强度育肥100~120天,18月龄体重在350千克以上时出售或屠宰。 架子牛育肥制度。1.5岁左右的架子牛有利育肥,应快速育肥,育肥分前、中、后3个时期,前期为适应期,此间日粮要适口,易消化;中期为增重期,应增加精饲料;后期为提高期,精、粗饲料的质量比为3:7,整个育肥期日增重在1千克以上,在3~4个月内达400千克以上即可以出售或屠宰。 2.创新产业发展模式。在产业基础相对较好的村组,通过项目扶持,建办相对集中、规模适度的养牛小区(场),到2015年累计建成养牛小区(场)20个;按照“小群体、大规模”的发展模式,以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和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项目村为重点,充分利用闲置牛棚,选留与引进相结合,加快建设“一户一棚一池”肉牛繁育大户,增加自繁自育牛的饲养量。在果品大乡和川区乡镇,加快培育肉牛育肥大户,开展肉牛异地育肥,走果畜互促互支循环发展的路子。 3.加快肉牛品种改良。按照布局合理、便利快捷的原则,健全完善乡(镇)黄牛冻配改良点,规范操作规程,配套改良设施,配齐技术人员,组织引进优质肉牛冻精,大力推广人工授精技术,鉴定淘汰不符合标准的种公牛,扩大优质肉牛种群。积极鼓励引导农村能人、养殖大户、龙头企业技术人员开设肉牛改良点,扩大改良面,提高授配率,推动肉牛改良工作向社会化、市场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到2015年,泾川县肉牛冻配改良点达到44个,年改良肉牛3.1万头以上。 4.加强基础母牛保护。采取政策引导、财政补贴、项目扶持、养殖保险、金融贷款等多种形式,在基础建设、科技服务、疫病防治等项目安排上向基础母牛养殖场(户)倾斜,加大对发展基础能繁母牛及改良母犊的扶持保护。设立基础母牛保护补贴专项资金,对基础母牛实施财政补贴,并逐步提高补贴标准,力争2015年实现泾川县基础母牛补贴全覆盖。采取以奖代补等办法,对基础母牛规模养殖进行奖励,鼓励引导群众发展基础母牛。不断完善相关制度,积极开展能繁母牛保险试点,有效防止基础母牛和改良母犊被宰杀或廉价外流,夯实肉牛产业发展基础。 5.加快建设饲草基地。加快现有草地改良步伐,鼓励农户在滩涂地、非耕地、田间地埂种植优质牧草,增加饲草总量,力争泾川县紫花苜蓿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以上。依托养牛大县项目资金扶持,在养牛小区、规模养牛场、养牛大户配套建设适宜规格的青贮窖,开展玉米秸秆青贮,支持和鼓励肉牛散养户大力开展坑地青贮和露地青贮,提高产业综合效益,到2015年,泾川县规模养牛小区(场)和散养户青贮窖(池)覆盖率达到100%。利用农机具补贴项目资金,购置饲料加工机械,组建秸秆青贮服务队,巡回养牛小区(场、户)开展秸秆加工青贮,积极扶持建办青贮饲料加工企业,进行专业化饲草生产,为肉牛产业不断壮大提供饲草保障,到2015年,泾川县玉米秸秆加工总量保持在16.5万吨以上,利用率保持在83%以上。 6.加强动物疫病防控。加大畜牧实用技术人才培训,强化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建设,落实村级动物防疫员工作补助,健全泾川县乡村三级服务体系,加强疫情监测预警,全面落实强制免疫和应急防控措施,确保肉牛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加大粪污处理及循环利用力度,采取沼气发酵、沼渣沼液还田、晒制干粪、生产有机肥等方式,有效处理和利用养牛粪污,加快循环农业发展。 7.不断延伸产业链条。采取改制改造、招商引资、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加快培育龙头企业,积极开展精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带动泾川县肉牛产业快速发展。大力扶持建办肉牛产业合作经济组织,连接农户,对接市场,互惠共赢,到2015年,泾川县肉牛产业龙头企业达到3个以上。 (四)加强领导,强化措施,形成肉牛产业化发展的合力 1.加强领导,强化责任。为进一步加快肉牛产业发展,泾川县县委、县政府决定成立肉牛产业化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副组长,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负责指导、协调泾川县肉牛产业化生产发展。各乡(镇)也要成立相应工作机构和技术服务小组,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靠实工作责任,加大工作落实力度,推动肉牛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2.整体联动,形成合力。各相关单位要充分履行职能,大力支持肉牛产业发展。畜牧部门负责牵头抓总,做好产业规划、项目争取、技术指导等工作;发改、财政等部门负责做好资金争取和配套项目安排工作,落实养殖扶持资金;金融部门要扩大信贷规模,为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对养殖小区和专业养牛场建设用地,国土部门要按农业用地管理,办理相关手续;电力部门要落实优惠政策,对养牛小区和专业养牛场用电按农业生产用电标准收费;保险部门要积极探索开展养殖保险;商务、扶贫等部门要出台政策,整合资金,加大扶持力度。 3.强化服务,保障发展。进一步健全产业化服务体系,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强化服务功能,建立健全信息传播网络,完善畜产品生产、销售和消费信息的收集发布制度,为农户、龙头企业提供准确、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不断提升服务水平。进一步培育和发展多元化、多成分、多形式的流通主体,拓宽流通渠道,落实“绿色通道”政策,保证鲜活畜产品的运销畅通。认真落实动物疫病防控措施,加强畜产品质量监管,确保肉牛产业安全健康发展。 4.加大扶持,增加投入。加大财政投入扶持力度,泾川县财政局设立肉牛产业发展专项基金100万元,以后每年递增10%,重点用于基础母牛保护、品种改良、秸秆饲料开发、疫病防制、基地认定、品牌建设等。整合发改、财政、农牧、扶贫、农业综合开发、科技、商务等部门的项目资金,按照渠道不变、用途不变的原则,统筹使用,增加牛产业投入总量。采取政府以奖代补、项目直接投资、财政贴息等方式,大力扶持积极性高、有一定资金实力、规模大、效益好的牛产业企业和养牛大户,不断扩大产业规模。严格落实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对县内外所有从事肉牛产业开发的投资者,在占地、用电、用水、行政性事业性收费等方面给予优惠,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5.加强督查,严格考核。进一步健全督查考核机制,加大督查考核力度,将肉牛产业发展情况纳入乡(镇)年度工作实绩考核,把规模养殖、品种改良、秸秆利用、小区建设、龙头企业培育、农民增收等作为考核的重点,逐乡(镇)签订年度目标责任书,严格奖罚。对工作成绩突出的乡村,在项目和资金安排上给予重点扶持;对工作不力、影响肉牛产业发展的,严肃追究相关单位和人员责任。 四、肉牛产业化生产配套技术建设任务及补助资金安排 (一)“一户一棚一池”模式肉牛养殖示范户建设 1.在汭丰乡东王村培育“一户一棚一池”模式肉牛养殖示范户40户。户均新建暖棚牛舍1栋33平方米,青贮池1座30立方米以上,配套铡草机械,养牛5头(其中能繁母牛3头)。户均安排扶持资金0.95万元,其中:直接补贴0.8万元(青贮池0.15万元,铡草机0.15万元,暖棚0.5万元。);贷款贴息0.15万元(能繁母牛引进贷款贴息)。共计安排扶持资金38万元,其中:直接补贴32万元,贷款贴息6万元。 2.在荔堡镇南李村培育“一户一棚一池”模式肉牛养殖示范户50户。户均新建暖棚牛舍1栋33平方米,青贮池1座30立方米以上,配套铡草机械,养牛5头(其中能繁母牛3头)。户均安排扶持资金0.95万元,其中:直接补贴0.8万元(青贮池0.15万元,铡草机0.15万元,暖棚0.5万元。),贷款贴息0.15万元(能繁母牛引进贷款贴息)。共计安排扶持资金47.5万元,其中:直接补贴40万元,贷款贴息7.5万元。 3.在太平乡何家村培育“一户一棚一池”模式肉牛养殖示范户33户。户均新建暖棚牛舍1栋41.6平方米,青贮池1座30立方米以上,配套铡草机械,养牛5头(其中能繁母牛3头)。户均安排扶持资金0.82万元,其中:暖棚建设0.52万元,青贮池建设0.15万元,铡草机0.15万元。共计安排扶持资金27.04万元。 (二)肉牛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新建肉牛冻配改良点2个,配套仪器设备2套,推广常规肉牛冻精4万只,购置液氮0.6万立方升,培育肉牛新类群300头。该繁育体系主要的内容:①黄牛冻配改良站点基础设施建设:在党原乡丁寨村、泾明乡庄头村各新建1个黄牛冻配改良点,每点直接补助扶持资金2万元,共4万元。②黄牛冻配改良站点仪器设备配套:每个黄牛冻配改良点配套黄改设备1套,共2万元。③黄牛冻配改良常规冻精推广:泾川县推广常规肉牛冻精4万支,共8万元。④黄牛冻配改良液氮购置:泾川县购置液氮0.6万立方升,共6万元。⑤肉牛新类群培育:泾川县培育肉牛新类群300头,安排财政资金45万元。由泾川县畜牧技术服务中心负责实施,泾川县农牧局监管。 五、肉牛产业化生产配套技术运行机制 (一)组织领导 成立泾川县草食畜牧业发展行动项目协调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农牧局,负责办理具体业务。建立泾川县草食畜牧业发展行动建设项目实施工作联席会议制度 ,组织安排草食畜牧业发展各项目标任务和措施的落实,促进部门和乡镇协作配合,研究解决项目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加强沟通,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各项工作的落实。 (二)肉牛产业化生产配套技术管理 1.肉牛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由泾川县农牧局具体实施。“一户一棚一池”模式肉牛养殖示范户、养牛小区建设由泾川县农牧局和所在乡镇联合抓建;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养牛增收项目由泾川县扶贫办、农牧局和所在乡(镇)联合抓建。 2.项目筛选、立项等重大事项提交领导小组会议确定。项目实施单位要按照领导小组确定的建设内容抓好项目实施。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切实加强督促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确保各项建设任务顺利完成。 3.泾川县农牧局要于6月底和11月底前向省、市农牧部门汇总报送项目整体执行情况,领导小组其他成员单位分别向省市有关资金管理和任务下达部门报送具体项目执行情况。 (三)资金发放 1.项目资金发放采取先建后补的方式进行,对已确定的建设项目,由项目实施乡镇确定项目户,工程开工前协调落实贴息贷款,6月底前完成全部基础设施建设,经验收合格后,发放直接补助资金的40%,11月底前完成养牛和秸秆青贮,经再次验收合格后,发放直接补助资金的50%,预留直接补助资金的10%作为能繁母牛流失保证金,翌年3月底根据能繁母牛存栏情况发放。 2.有独立账号的养殖场和养殖合作社直接拨付项目实施单位,没有独立账号的拨付到所在乡(镇)政府,由所在乡(镇)政府兑付到项目实施单位或个人。 六、肉牛产业化生产配套技术可行性分析 1.基础牛群具有一定规模。泾川县现存栏牛5.4437万头,其中基础母牛2.854万头,基础母牛占52.4%。出栏牛1.8498万头,牛的品种以秦川牛、西门塔尔和利木辛等高产优质品种与当地牛的杂交改良品种为主,泾川县目前牛的杂交改良面达70%以上。 2.肉牛生产初具规模。至目前,建成万头养牛乡3个,千头养牛村6个,百头养牛社172个,十头以上养牛大户2260户。 3.饲草料资源丰富,可持续发展潜力大。泾川县属阴失山区,有天然草场38万亩,牧草以禾本科和豆科为主,区内有人工草场6.5万亩,加之西部大开发,退耕还林还草项目的实施,人工种植牧草面积还将继续增加,同时泾川县每年可产作物玉米秸秆9万吨,泾川县有擦草机48台,粉碎机850台,已建起氨化池3462池,年可加工青贮氨化饲料2万吨以上。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加大人工牧草种植和粗饲料的加工调制力度,泾川县发展养牛业的饲料基础将更加坚强。 4.具有一定的加工基础,产品市场前景广阔。泾川县居住一定少数名族,他们素有从事饲养、屠宰、贩运、加工业的优势,目前泾川县有肉牛屠宰加工点1个,肉牛交易市场8个,肉牛贩运户184个。 5.科技服务网络日趋完善,服务功能逐渐增强。泾川县有乡级畜牧技术推广点18个,有黄牛冻配点12个,年冻配改良牛3000余头,饲料加工调制、肉牛育肥场各一个,现办肉牛繁殖场一个,百头肉牛育肥场两个,泾川县有五头以上养牛大户1837户,有十头以上养牛大户84户。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已经形成,县乡两级有畜牧兽医技术人员65人,肉牛育肥、圈棚建设、饲养管理和疾病防治等技术推广中已有成熟的技术规范和推广经验,再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可提供全套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 七、肉牛产业化生产配套技术的主要路线和内容 在实施过程中,依托泾川县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通过“五良”技术(良种,良料,良法,良舍,良医)的推广,改良牛品种,改善饲养条件,改变饲养条件,改变传统育肥方式,提高出栏率,提高牛肉品质,提高经济效益,使泾川县养牛达到品质良种化,饲养规范化,圈舍标准化,产品优质化。 1.积极开展肉牛二元、三元杂交,利用杂种优势进行肉牛肥育生产。参照牛产业发达地区以杂种优势生产肉牛的成功繁育模式和泾川县近几年来经试验研究的理想杂交组合,拟采用秦川、西门塔尔等优良牛品种,与当地黄牛和杂种一代牛进行二元和三元杂交,加快本地黄牛向肉用方向转化的速度,拟在泾川县开展的杂交组合为秦川牛+陇东黄牛,西门塔尔+陇东黄牛等。 2.着力推广饲草料加工技术。开辟饲料资源,提高饲料利用率。要大力推广粗饲料的粉碎,青贮,氨化,微贮及青草的晾晒和贮存等加工调制技术,提高粗饲料的营养价值和利用率。抓住西部大开发退耕还草项目实施的良好机遇,通过退耕还草,草田轮作,间种,套种,复种及田地埂种草,扩大以紫花苜蓿、红豆草、箭舌豌豆等一年生和多年生优质人工牧草的种植面积,积极推广应用配(混)合饲料技术、依照泾川县资源优势,筛选出不同生长阶段和不同育肥方式中饲料配方,满足育肥肉牛营养需要,提高育肥经济效益。 3.推广肉牛规范化育肥技术。根据泾川县实际,拟采用两种育肥方式:一种是舍饲育肥,主要宜于规模化肉牛肥育场,用配(混)合精料与青干草和经调制加工的粗饲料合理搭配进行分段育肥方式和强度育肥。另一种是放牧加补饲的育肥方式,这种育肥方式适宜于农户育肥。在目前条件下是重要的育肥方式,是在放牧之后,根据育肥牛采食情况,适当补以配(混)合精料和加工调制后的粗饲料。 4.加大圈舍改扩建立度,大力推广暖棚养牛技术。在圈棚建设中,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以投资少,效果好为原则,在设计修建牛舍时实现育肥牛冬有暖舍、夏有凉棚、贮草有库、补饲有槽,保证肉牛有一个舒适的育肥环境,降低育肥成本,提高育肥效益。 5.新技术应用示范与开发。除组装配套、推广常规技术外,积极引进添加剂、同期发情等技术,通过新老技术结合,进一步提高项目实施的质量和档次,提高肉牛产业中畜牧业科技含量和经济效益。 6.积极推广肉牛疫病和保健技术。重要做好春秋两季的免疫注射 和驱虫工作,加强市场和育肥场(户)检疫,对普通常见病进行及时治疗,保证肉牛产业健康发展。 八、泾川县黄牛改良基本情况 (一)基本情况 泾川县黄牛冻配改良工作起始于1979年,经过了三个发展阶段。 一是试点和起步阶段。受省、市、县政府的大力支持,配备冻配设备和运输工具,从免费并支付一定的牵牛费到群众逐渐认识,使冻配改良的影响面逐渐扩大。 二是大面积推广阶段。从1984年以后,黄牛冻配改良工作在泾川县大面积推广,年冻配数量从1979年的12头增加到2008年的2.1万头,泾川县共建成冻配改良站(点)40个,覆盖泾川县178村,占泾川县215个行政村的82.8%,县域参与冻配改良的技术人员达到57人,冻配改良收入现已成为大部分改良站(点)的主要收入来源。 三是进入市场,依法管理阶段。从1997年省上取消冻配改良补助经费以后,为了确保这项新技术推广工作的连续性,泾川县业务部门在泾川县政府及各级领导的配合支持下,采取行政手段从种畜管理入手,加大了劣质种牛的淘汰,并动员扶持有技术、有能力的专业技术人员建立新的冻配点或对现有冻配点实行承包经营,对种公畜通过择优去劣、一畜一证、划定范围、定期督查等行之有效的措施,进一步拓宽了冻配改良技术的推广空间。养牛业作为泾川县传统优势产业,近年来得到了长足发展,无论从存栏、出栏、还是良种化程度,均较“十五”末有大的提升。 (二)主要做法 1.加强组织管理,突出规模经营 黄牛改良的成果和典型,在牛产业化开发进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促动作用,既赢得了群众的认可,又引起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视和支持。泾川县县委、县政府把黄牛改良工作作为牛产业化开发的主要内容,把牛产业化开发作为富民富县,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来抓,层层分解下达任务,实行年度目标考核,奖罚兑现,形成政府宏观推动的新机制。同时,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区域开发、突出规模”的总体思路,在养牛重点区域选择一批基础好,认识高,技术、措施到位的村户,率先建办示范园区,走规模养殖,规模育肥,示范推广,典型引导的路子,县、乡两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全力在圈舍改造、饲料配制、科学饲管上进行综合指导。截止2008年底泾川县牛存栏、出栏分别达到11.21万头和6.41万头;已建成万头养牛乡10个,千头养牛村39个,百头养牛社175个,10头以上的养牛大户发展到2265户,建成标准化暖棚牛舍13107座,暖棚养牛6.58万头;黄牛冻配改良突破2.1万头,位居平凉市前列。 2.推广肉牛新品种、拓宽和巩固市场 以改良技术提高产业质量,以产业质量拓展并巩固市场,泾川县农牧局重点进行了三个阶段的研究探索。80年代初,根据群众喜好,引进秦川牛冻精为主要改良品种,当时取得明显效益,随着杂种优势的退化和市场需求变化,泾川县农牧局及时调整了杂交模式,适时引进利木赞、西门塔尔、丹麦红等肉牛品种,确定了适宜的杂交模式,通过几年的试验示范和研究对比,探索出了适宜的高档优质肉牛生产模式。1998年,为了引导肉牛生产向高标准、高起点、高效益方向发展,在省地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泾川县农牧局开始了省列《肉牛三元杂交集约化配套生产技术应用研究项目》,引进终端父本加系利木赞、西德黄牛、皮埃蒙特、夏洛来等国外优良肉牛冻精,示范研究利秦黄、德秦黄、德利黄等三元杂交效果,通过试验研究,三元杂交牛普遍生长发育良好,其性能明显优于二元杂交牛,深受群众欢迎和市场青睐。三元杂交项目的实施,促使了高科技在黄改工作中的普遍运用,三元杂交肉牛市场销售普遍看好,促进了牛产业产品质量的迅速提高和区域内牛群杂种优势的迅速提升。 3.注重服务体系建设,实现机制创新 在服务体系建设上注重实际,因地制宜,合理设置冻配点,按照便于推广,利于服务的原则,在巩固完善原有老点的基础上,根据群众申请,泾川县农牧局审查,在荔堡大寨、红河东庄等16个村增设了个体冻配改良点,打破了黄牛改良工作由畜牧站专营的格局,从机制上给黄改工作注入了新鲜血液。通过近年来的运作,黄改覆盖面不断扩大,改良效果明显提升。实践证明在确定区域的前提下,增设个体冻配点既能方便群众,又能延伸和扩大黄改覆盖面。 4.深化依法治牧,增强发展后劲 为了有效巩固并发展30年来的冻配改良效果,防止劣质公牛本交乱配和品种杂乱现象,县畜牧局逐年加大了依法治牧力度,在大力宣传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种畜禽管理条例》的基础上,对泾川县的种公牛进行了全面清理,对查出的劣质种用公牛强行淘汰,保证了冻配改良的高标准、高质量。 (三)取得的成绩 1.品种齐全,杂交优势明显。先后引进了秦川、西门塔尔、利木赞、西德黄牛、夏洛来、兰州黑白花及南德温等三大类七个品种,在改良过程中筛选出了适合本地的两种优势杂交模式,即利×西×秦杂和南德温×秦杂。 2.授配数量大,受胎率高。经过30年的努力,止2008年底,泾川县已累计完成黄牛冻配改良17.5万头,受胎率高达95%。 3.覆盖面广,良种普及率大幅提高。除部分边远山区因交通所限外,冻配改良已基本覆盖了县域的各个村社、并向周边县、乡有所延伸。 4.新的改良理念已初步形成。改良方向因饲养观念的转变而发生了质的飞跃,随着牛产业的开发,以肉用为主的改良新思路已经形成。 九、肉牛产业化生产配套技术完成情况和取得的主要成果 (一)增产配套技术应用成效显著。几年来,通过增产配套技术的推广应用,牛产业技术含量有了明显提高。 一是改良面扩大了,改良成效显著了。泾川县在原有12个改良点基础上,又新开两个改良点,在原来以西门塔尔为主的冻精品种上,新引利木辛、夏洛克、德国黄牛等品种,进行杂交改良。两年共完成冻配71500头,其中2008年冻配31700头,2009年冻配39800头,两年累积完成三元授配母牛8300头,已产三元犊牛3400头。 二是饲草料加工利用技术推广效果明显。截止目前泾川县共建成青贮氨化池4000个,加工各类秸秆2.5吨,人工种植优质牧6.5亩。推广牛预混料10吨,初步改变了过去饲料单一,饲料品质粗劣的局面。 三是大力推广了圈舍 改造技术。止目前,泾川县共改扩建各类牛舍2.12万户,计3.3万间,48万平方米,其中暖棚2.4万平方米,使养牛基础设施条件有了进一步的改善。 四是进行肉牛育肥示范。采用18—20月龄三元杂交牛进行育肥示范,通过饲草料合理调配,半牧半舍改为全舍饲等技术示范的推广应用,22—24月龄出栏飞鱼牛活体重达到460千克,屠宰胴体重246千克,屠宰率达到53.5,个体平均产肉193千克,净肉率达到42 %以上。最高的活体可达510千克,屠宰率和净肉率表现更高。 五是认真开展了防疫保健技术推广工作。为了保证牛产业化健康发展,泾川县农牧局主要抓了春秋两次防疫、市场及产地检疫。近两年来,累计防疫注射牛18万头次,市场及产地检疫牛5万头次,定期及临床取之牛体内外寄生虫23万头次。特别是通过牛皮蝇的驱治试验,使牛皮蝇发病率由过去的75.6%,下降到8.0%,使牛的肥育效果及畜产品都有了较大的提高。 (二)“牛高效缓释剂应用研究”证明,微量元素有促进生长发育和提高生产能力的作用,缺乏时会引起消瘦、贫血,生长迟缓、代谢紊乱,生产性能低下等多种病症。泾川县由于地理环境影响,多种微量元素缺乏,特别是硒、锌、铜、锰等元素含量不能满足畜体生长需要。经投放牛高效缓释剂后,血液元素含量明显增加,特别是硒,投放前血样分析,34头中23头含量为零,其余11头含量远低于正常需要,投药后2月进行血样分析,含量均有较大提高,并接近正常水平。牛的毛色及其它外观特征发生了明显变化。我们认为牛高效缓释剂是防止微量元素缺乏病的简便、可行的实用技术。 (三)“三元杂交犊牛生长发育观测试验”。有计划的进行三元杂交改良生产肉牛技术,是泾川县近年来在本项目推广工作中开展的一项新技术。经对初生、三月龄、六月龄犊牛的生长发育有关指标测定,三元杂交犊牛克服了本地牛体格不大和后躯发育不良的缺点,体质结构明显转化,具有良好的肉用性能。 (四)提高了养牛户的科技意识,饲养方法发生了明显变化。通过配套增产技术的推广应用,使广大养牛户认识到科学技术在产业化生产中的重要性,应用新技术成了他们的自觉行动,圈舍改造2.12万户占养牛总户数2.98万户的71.1%,应用配(混)合饲料进行育肥的养牛户达到60%以上,防疫驱虫率达到90%以上,牛改2001年较1999年提高了25%。配套技术入户率达到了65%。 (五)提高了牛产业化生产水平,加快了畜牧业商品经济发展速度。 一是肉牛出栏结构发生变化。项目前,出栏肉牛基本是4岁以上淘汰牛,现在18--24月出栏肉牛占到了40%以上,肉牛出栏年龄提前,大多没有经过使役。肉牛质量明显提高。 二是养牛示范户的发展,增加了牛产业发展的活力。止目前,养牛大户已发展到1350户,较项目前的780户增长了73%。 三是推动了肉牛商品生产的发展。由于泾川县肉牛业在项目带动下品质得到了提高,以高平集市为主的肉牛市场已在泾川县形成,改良牛占出栏牛的70%以上,改良培育的一岁犊牛售价较采用传统方法养育的牛价平均每头高出280元或更高,使养牛户得到了实惠,更进一步地促进了新技术的应用推广。 十、通过泾川县肉牛产业化生产配套技术推广应用调查,我认为泾川县肉牛发展应结合国家和甘肃省肉牛产业大县给予政策和资金,完成配套技术推广应用以下的重要措施 (一)建立机构,加强组织管理。积极接受上级主管部门的监督领导,在实施过程中实行行政技术双轨制,确保技术的顺利实施。在实施前,成立泾川县实施小组,负责建设过程中资料收集整理,各示范乡,示范村,示范户的建档立卡、配套技术的示范与指导、宣传培训及项目年度总结。资金专款专用,使用接受项目主持单位的监督。技术组要和实施点组成员签定合同,做到负责到人,同时,还要做好“四定”(即定任务、定指标、定实施地点、定技术要求)。还要按合同书的要求,定期检查和自查工作进展,做到奖罚分明。项目验收前,应组织验收现场、提供组织资料、撰写工作总结、实验研究总结报告、经济效益分析报告和育肥测产(200头牛)报告及有关原始记录。 (二)做好项目宣传培训工作,狠抓科技培训。为了使项目内容得到推广应用,要充分利用电视录象、广播、讲座、黑板报、科技下乡等多种手段、大力宣传典型经验及肉牛育肥常识,力求科学育肥肉技术家喻户晓。畜牧中心要通过邀请有关专家、提供录像机,编写提供教材等方法以及乡站技术人员,专业户、示范户、规模养牛户为对象,举办2—3期先进实用技术培训班,发放各类宣传资料,培养基层技术骨干,提高农民养牛的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狠抓科技培训,是配套增产技术推广应用家喻户晓。 (三)注重示范点建设,加大辐射带动力度。泾川县应始终把建设肉牛育肥示范点作为建设的突破口。近两年来,泾川县狠抓了3个示范乡,12个示范村的开展建设工作。泾川县养牛大户已发展到1350户。通过对示范点配套技术的大力应用,生产水平明显提高,起到了良好的典型示范作用,有力地吸引和辐射带动了越来越多的农户自觉投入到肉牛育肥生产这一新兴产业上来,为肉牛产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对今后该项目的技术推广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提供可靠信息、强化产后服务。通过泾川县肉牛产业化生产配套技术推广应用的实施,力争在肉牛的生产储运、加工等方面有所突破,积极参与流通。 十一、讨论和小结 该技术的实施,对肉牛产业化生产带来的效益是明显的。面向千家万户,以推广区带动生产,示范与实验推广相结合,进行组装配套技术服务,促进了技术成果的转化,也促进了技术人员与广大群众的结合。肉牛配套增产技术通过应用实践,其内容更加丰富,效果更加明显,群众更容易掌握,为进一步实现肉牛产业技术规范化、设施标准化、管理科学化、措施系列化和服务社会化做出了新的尝试,收到了好的效果,为泾川县肉牛生产向更高层次迈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同时,泾川县县委、县政府也要看到泾川县现在对肉牛配套增产技术推广应用,还是处在一个较低水平。由于受当地牛产业基础设施、推广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广大群众的接受程度等因素的影响,所以要真正发挥技术作用,必须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必须是对技术人员的培训,更重要的是要把对群众的以宣传工作当做关键措施来抓。通过现场指导、示范带动、典型引路,不断加强推广牛产业工作力度,使肉牛产业化生产向更高的水平不断发展。 (一)泾川县畜牧业发展面临四大因素的制约 一是经受着资源与市场的双重约束。泾川县人口多,人均资源少,又面临畜产品需求量的逐渐增长,畜牧资源特别是饲料资源将成为畜牧业发展的长期制约因素,解决饲料的根本出路在于实现粮饲分离,发展饲料生产。尽管在今后一个时期里,畜产品国内消费量、对外出口量都将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但市场对畜牧业的约束将会伴随今后的发展。 二是面临着降低成本和提高质量的双重压力。成本、质量、品牌是市场竞争力的主要决定因素。从全省看,有45个县畜牧业产值超过农业产值的30%,其中13个县在40%以上,而泾川县仅为25.6%。从平凉市全市看,泾川县肉牛业不如崆峒、灵台。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但生产成本的上升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 三是承担着自然灾害和贸易风险的双重威胁。进入新阶段,随着国家对重大动物疫病的公开化和农产品贸易竞争的加剧,畜牧业的自然和贸易风险不断加大,且多种风险交织在一起,相伴而生。近年来,非典型性肺炎和高致病性禽流感,都是因重大疫病的发生,引起畜禽及产品国内流通受阻、消费需求下降、出口遭遇封关,导致产品价格下跌、库存积压、生产效益下滑,畜牧业无法往复循环,生产力遭受极大冲击。 四是蕴含着转变生产组织方式与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双重挤兑。从千家万户分散饲养逐步转变为规模养殖,进而走上产业化经营、工业化发展的道路,是畜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在这一过程中,由于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先进设施设备的采用,将不可避免的降低对劳动力的需求量。而另一方面,畜牧业是投资较少、农民最易进入的一个行业,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第一步往往是从种植业转向养殖业,泾川县农村劳动力不断增加和需要转移的现实,决定了畜禽分散饲养和规模养殖将长期并存。 (二)黄牛改良存在问题 泾川县黄牛改良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现在处在一个新的发展机遇期,正确分析牛改形势,找准问题,因地制宜是关键。经过本人实地调查,泾川县黄牛改良工作还存在许多突出问题,亟待解决。 1.部分乡镇冻配数量较少,区域发展不平衡 2008年,泾川县牛冻配数量为2.15万头,约占适龄母牛的33.6%,泾川县还有4.25万头应配母牛未参与冻配改良,体现出“基础母牛群大,改良覆盖面小”的特点。北原以西门塔尔为主导品种进行的杂交改良,多年来已被广大农户所接受,并且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群众积极性高,改良覆盖面大,管理和技术服务完善,走在泾川县前列,其它乡(镇)仍在起步和正在启动阶段,就整体而言,差距较大,由于受自然条件和地域限制,黄改区域性表现突出。 2.缺乏统一的牛改规划,品种使用混乱 黄牛改良初期,按照全省制定的“以西门塔尔牛为主改良全省黄牛”的计划,但是随着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各级政府各自为政,盲目引种、求新求变;就泾川县而言,南原和川区乡镇的部分群众嗜好红毛色,对西门塔尔牛白斑不适应,泾川县出现了4个以上品种肉牛冻精,随意使用,不受限制。 3.宣传工作不到位 部分养殖户思想观念落后,接受新生事物的积极性不高。 4.资金投入匮乏 泾川县黄牛改良工作目前基本上仍使用的是原来的老设备和器械,除新开点外,其余各冻配点设备大多是80年代初配备,多数已到报废期,目前仍在超期服役,液氮保存效果低下,消耗大。各地液氮供应不正常,价格上涨,冻配成本加大,这些都需要财力扶持和投入。液氮、器械、培训、运输费等无法支付,给工作的深入开展带来不便。 5.冻配改良队伍不稳定,技术有待提高 黄牛冻配是一项操作性强的技术工作,集理论性和操作机能为一体。牛改初期培训了大批技术骨干,如今这批人已陆续离开工作岗位,由于岗位艰苦,工作环境差,再加上收入低,新的技术人员得不到及时补充。2005年、2007年泾川县农牧局在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挤出了一点钱举办了2期黄改培训班,充实基层工作,但是,任然满足不了黄牛冻配改良工作的需要。正在启动黄牛冻配改良乡镇的技术人员和新补充的技术人员基础知识不足,经验欠缺,技术障碍影响冻配受胎率和覆盖率,进一步影响了群众的积极性。 6.管理方式和工作机制不活,龙头企业拉动力弱 黄牛冻配改良工作是一项公益性事业,受益于养殖户,畜牧技术部门工作机制和管理办法对黄牛冻配改良工作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部分乡镇管理方式落后或工作机制不健全,任其自由发展,等待自然增加;个别乡镇半管半不管,责任不明确,缺乏龙头企业带动,牛产业链条不完善,这些都严重影响黄牛冻配改良工作的进程。 (三)泾川县近期和远期发展的目标 在调查过程中,相关部门也谈了泾川县近期和远期发展的目标,利用五年打基础,十年见成效,到2015年,基本实现草业大县、牧业强县的建设目标。 1.近期目标:2006—2010年。新增种草8万亩,其中耕地种草3.5万亩,林草间作4.5万亩,建成30万亩优质牧草生产基地;种植粮饲兼用玉米15万亩,复种禾草10万亩,改良天然草场15万亩,提高饲草单产,增加饲草总量。新增肉牛饲养量9.4万头,建成25万头肉牛生产基地。泾川县畜禽养殖、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及各种形式的畜牧产业化组织达到20家,直接带动农户4万户,规模养殖户达到1.5万户,直接或间接从事畜牧产业的人员达到2万人以上,畜产品精深加工量达到总量的15%以上,规模生产的草畜产品占泾川县总量的50%以上。畜牧业总产值达到4.2亿元,畜牧业总收入达到3.8亿元,农民人均牧业纯收入达到600元。 2.远期目标:2011—2020年。草畜总量保持稳定,主要任务是提高畜禽质量和个体生产能力;以自产畜禽为主,吸引周边地区资源,扩大加工规模,延长产业链条,按照质量标准化、产品终端化和效益最大化的目标,进行深度精度系列加工,实现多层次增值;提高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份额,积极开辟出口渠道,增加产品出口量;建立高效运行的种、养、加、贸一体化产业链。牛饲养量分别达到30万头,出栏量分别达到12万头,畜牧业总产值达到7亿元,畜牧业总收入达到6.75亿元,农民人均畜牧业纯收入达到950元。 (四)发展肉牛产业化生产配套技术的保障措施 1.全面落实各项扶持政策,确保草畜产业开发顺利进行。 1.1认真落实退耕还草政策。当年耕地种草总面积的65%,列入当年退耕还林兑现政策,并逐年核列,在种苗款中,由泾川县退耕办向乡(镇)每亩拨付15元,作为草籽购置补助费用。 1.2实行财政扶持政策。泾川县财政局每年拿出科技三项费用的20%作为畜牧养殖基金,扶持产业发展,在确保正常疫病防治经费的同时,重点对品种改良、基础设施和养殖小区建设、产销大户和饲养大户给予扶持奖励。每建一处饲养量1000头以上的标准化养殖小区,经验收合格的奖励3000—5000元。 1.3全面落实乡站“三定”政策。改善乡站基础设施条件,落实人员工资待遇,吸引大中专毕业生到乡站工作。 1.4制定税收减免退还政策。对建设的产加销一体化龙头企业在国家税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简化税种、先征后返或适当减免,以扶持其发展。 1.5实施土地优惠政策。在坚持土地承包经营的前提下,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积极推行土地有偿流转机制,使土地有序向企业、公司、协会、大户适度集中,建办工厂化企业型养殖小区。鼓励支持农户以土地资本入股,整合资源,创办公司,研究探索畜牧业生产组织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创建一批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典型,辐射带动生猪产业开发水平的提高。 1.6落实科技人员激励政策。鼓励科技人员下乡创办畜牧业示范园或开展技术服务。 1.7建立绿色通道。对泾川县县内畜禽及其产品运往外县的,工商管理、交通运输、动物检疫等部门,要限时办理有关通行证、检疫证,并积极向省、市有关部门争取并通过省市向毗邻地区协商,免交或减交路桥费。 1.8加强对草畜产业化经营的宣传报道,正确引导干部群众加快发展。在泾川县电视台、广播电台发布草畜产品销售广告,免收广告费。 2.采取国家、集体、个人一齐上,广筹发展资金,建立多渠道、多元化、多形式产业投入机制。 2.1加强项目建设,积极争取国家、省、市投资。充分利用国家提倡发展畜牧业的产业政策导向,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历史机遇,把向上争取作为筹资的重要渠道,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投资。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生态建设、财政专项等项目要统筹安排,向草畜产业倾斜,集中力量办大事。 2.2加大协调力度,争取信贷扩大投资。农村信用合作社和农业银行要增加小额贷款规模,支持专业大户和有经营实力的养殖户发展。各龙头企业应努力改善自身的经营形象,提高信用等级,争取银行大力支持。 2.3改善投资环境,扩大招商引资。招商部门要积极论证筛选出可行的招商项目,通过媒体扩大宣传。加工龙头企业应树立开放意识和现代意识,创造条件积极寻求招商渠道,吸收和接纳外来投资,进行控股或参股经营。积极参加国内外兴办的各种洽谈会、招商会、展销会,广结外商,掌握信息,寻求合作机会。 3.大力推广普及新技术、新品种,提高科技贡献率,建成科技对产业的支撑框架。 3.1规范种畜管理,加速良种推广。积极推广应用黄牛冻配改良技术,引进南德温等优质肉牛品种,进行二元杂交或三元杂交,加速良种肉牛繁育步伐。鉴定淘汰不合格种畜,加强种畜、母畜档案管理,一畜一卡,坚决禁止宰杀母畜,杜绝可繁母畜流入外地。 3.2立足资源,突出秸秆养牛。大力实施秸秆过腹还田,推广青贮、秸秆氨化技术,年青贮氨化秸秆10万吨以上,保证枯草期的饲草来源。 3.3强化技术推广。以泾川县畜牧中心为依托,挂靠西北农大、甘农大、甘肃省畜牧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对养殖专业 户、重点户开展畜牧实用技术培训,年培训农民4000人以上。大力推广饲草加工调制、暖棚圈舍改造、配合饲料、经济杂交科学育肥技术、卫生保健等配套技术,提高生产性能。同时,加强疫病防治,要把动物防疫和畜产品安全工作列入县乡行政部门的议事日程,同农村经济工作同安排、同部署,纳入乡(镇)年度考核目标管理,实施责任追究,确保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免疫注射率、耳标标识率均达到100%。充分发挥县乡两级检疫站的功能,完善疫情检测和检疫制度,加强产地检疫、市场检疫、屠宰检疫和运输检疫、产品检疫,确保畜牧产业健康发展。 3.4实行标准化生产管理。严格执行《泾川县肉牛产业化生产技术规范》地方标准,以饲料、兽药、饲料添加剂等产前投入品为重点,以暖棚建设、品种改良、程序化免疫为基础,大力推广无污染饲养管理技术和无公害兽医卫生技术,建立无公害畜产品生产示范村、示范点,以典型示范带动全面发展,创建无公害产品品牌,建成无公害示范基地。 3.5加强环境评估与保护体系建设。把加快畜牧业发展与保护环境紧密结合。集约化养殖场和规模化养殖村要全面推行“人畜分离”,建立粪便处理设施、生产有机专用肥料,各加工企业都要建立“三废”处理设施,做到不达标不排放;新建项目都要经过环境评估和监控。 3.6建立产业化经营机制,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建立公司加农户的经营机制。各龙头企业要树立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以带动农户共同发展、带动农民增收为宗旨,积极扶持养殖大户,与养殖大户建立紧密型的联结关系。通过企业把农户组织起来。按照甘肃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的标准,每个龙头企业至少要直接带动800个以上的农户。在信贷、投资、税收、出口经营权、技术改造设备的进口关税、上市发行股票等方面给予优先扶持。大力发展中介组织。在村一级积极发展养殖协会等中介组织,由养殖大户自愿参加,协会对会员提供信息、技术、销售等服务。随着村级协会的发展壮大,不断促进村级协会联合起来,逐渐形成大的行业协会组织,与相关龙头企业实行联合,组建由企业牵头的产业协会,由产业协会把产、加、销统一组织起来,大范围地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发展合作经济组织。鼓励和引导农村能人投资,兴办各类养畜合作社,吸收养殖大户为成员,由合作社对每个成员实行产前、产中、产后的系列化服务,以解除养殖户的后顾之忧。 4.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督促落实机制。 4.1靠实工作责任,建立目标责任制。畜牧饲草产业开发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必须依托各方力量,紧密配合,齐抓共管,形成活力。县农村工作领导小组是泾川县畜牧饲草产业开发的领导机构,各乡镇(区)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实行党政一把手负责制,结合本乡实际,确立发展重点,细化任务目标,出台优惠扶持政策,制定奖罚措施,加强督查考核。 4.2形成工作合力,落实工作责任制。水利、电力等部门要千方百计协调解决规模养殖村的用电、用水问题;畜牧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和技术优势,搞好技术指导和协调服务;工商、税务部门要对畜牧龙头企业优先审批发证,减少中间环节,搞好协调服务;农办、农业综合开发办要将扶贫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向草畜产业倾斜;农行、信用社等部门要充分发挥信贷资金的扶持导向作用,加大扶持力度,加快畜牧产业开发步伐。 (五)对策及建议 黄牛冻配改良是提高养牛生产水平最成熟、最有效、最经济的技术措施之一,对增加农民收入、提升牛产业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是一项长期持久的系统工程。甘肃省提出“把草食畜作为战略性主导产业”发展,其中黄牛改良工作是关键,只要定位准确、措施得力,一定能够实现黄牛改良事业的新突破。 1.修定编制泾川县黄牛冻配改良规划,明确发展目标。 根据泾川县的经济发展状况、地理地貌、土种牛类群特点和黄牛改良现状,北原以西门塔尔牛、德国黄牛、夏洛来、南德温为主要品种,充分利用和发挥西杂牛、德国黄牛、夏洛来、南德温等肉牛特点,开展经济杂交改良;其它品种改良应严格控制区域,限定数量和范围。南原和川区则以利木辛、南德温为主要品种,以安格斯、秦川为辅,分小区域制定杂交改良计划,突出区域改良特色,对比不同品种改良效果。根据黄牛冻配改良工作进程和市场变化,每 3 — 5 年修订一次黄牛冻配改良工作规划。 2.规范遗传材料使用 , 加大推广执法力度。 为了提高牛改效果,最大限度发挥杂种优势 ,杂交改良使用的冻精必须是优秀种公畜的冷冻精液 , 且冻精质量符合国家标准;一是对泾川县冻精市场进行规范整顿,建议统一由省家畜繁育中心统一供应冻精 , 严把品种质量关,省级畜牧行政和技术部门对种畜种质水平进行监督和鉴定,有关部门制定统一价格,送货上门,方便基层;二是严禁各乡镇的改良点在多处乱进冻精,影响黄牛冻配改良工作区划和冻配效果;三是严格执法,依据《畜牧法》、《种畜禽管理条例》和《动物防疫法》,对辖区内土种公牛和杂种公牛参与本交配种的坚决予以淘汰,及时补充冻配点,因自然条件暂时未能设立冻配点的区域,必须使用经鉴定符合种用标准的种公牛。对各冻配点依法开展检查,取缔无证经营、以次充好等扰乱黄牛冻配改良市场行为,规范种畜和冻精的使用。 3.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迅速提高冻配数量。 泾川县应配母牛改良头数仅占适龄母牛的 33.6%,还有60%多约4万多头未参与冻配,这说明冻配改良的潜力仍然很大,建议政府和畜牧部门应采取一系列配套措施:一是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广大群众的思想认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作为平台宣传引导;树立典型村、乡(镇),起示范带动作用;泾川县将结合科技三下乡活动,采取现场宣讲、播放录像、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向广大群众宣传良种肉的优点,发放良种肉牛宣传资料,扩大宣传的覆盖面。二是采取行政干预。将黄牛的评改良工作列为乡镇工作考核范畴,技术服务水平作为畜牧技术部门考核重要指标,采取目标责任管理办法,奖优罚劣。三是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冻配所用冻精液氮半价或全价给予补贴;对所需器械和车辆给予专项扶持,统一招标采购,定期补充;冻配人员工资按冻配头数补贴或奖励。四是下达冻配增长计划,逐级落实黄牛冻配改良任务。 4.强化冻配技术培训,提高理论水平和操作技能。 根据黄牛冻配改良工作的发展,现有冻配点和冻配技术人员不足,原有的冻配人员技术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为此,分层次对冻配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十分必要。对已熟练掌握冻配技术的进行较深层次理论培训,以生殖生理、发情鉴定、产科疾病等相关知识强化综合技术,新的冻配人员以熟练掌握细管冻精输精和发情鉴定为主,分批次分阶段轮训,也可采用新老技术人员调整搭配的办法带动新人。推行持证上岗制度,岗前技术培训,实习操作技能,考核合格后方能上岗。鼓励大中专院校畜牧兽医专业学生加盟黄牛冻配事业,培养尖端技术人才,为各冻配点免费发放冻配教材,通过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冻配受胎率。 5.加强黄牛冻配改良体系建设,增强发展后劲。 以甘肃省家畜繁育中心为改良龙头单位,平凉市畜牧中心为区域组织机构,泾川县畜牧中心为黄牛冻配改良执行单位,扩大现有冻配网络,合理布局,增设新的冻配点,扩大冻配覆盖范围。鼓励和扶持个体、企业参与黄牛改良工作。加强龙头单位建设,定期从国内外引进优秀种畜更新补充群体,增强发展后劲。 6.开展科学技术研究,提高黄牛冻配改良科技含量。 要实现黄牛改良工作持续健康发展,必须不断探讨杂交模式与组合,开展好选种选配工作。一是对二元杂交开展不同组合的对比试验,评定不同组合产生的杂种优势和经济利用价值;二是开展三元杂交模式探讨,确定最佳杂交组合;三是开展杂种优势的研究利用,做好技术转化工作;四是开展饲草科、育肥技术等应用技术的推广和研究,增强科技转化能力和创新水平;五是开展联合育种,组织大中专院校、科研、推广机构扩大巩固牛改成果,制定“平凉红牛”的育种方案。 7.创新黄牛冻配改良管理机制,增强龙头带动能力。 黄牛改良工作的成果及规模与管理机制有直接关系,有效地管理是黄牛冻配改良工作的助推器,以县为单位实行统一管理,即统一供应冻精液氮、统一规划合理布点、统一配种收费标准、统一对冻配人员实行“两证”管理、统一执法管理。由泾川县畜牧中心派专人专车为各冻配点服务,这种模式在泾川县已经取得了明显的管理实效。在现有肉牛养殖、加工企业基础上,进一步招商引资,鼓励企业以订单形式和优质价原则收购改良杂种牛,通过市场带动、利益驱动,调动养殖户开展牛改的积极性。 8.规范提高现有的改良点。 对荔堡等18个常年运行的冻配站(点)进一步查缺补漏,完善各项管理措施,使其工作实现标准化,操作室卫生整洁化,技术操作熟练化,服务群众一体化;对今年重新启动开展工作的泾明等22个冻配站(点),从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适当扶持,使他们尽快开展工作。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 泾川县养牛业仍未摆脱传统生产方式的束缚,牛的饲养量和出栏量有所提高,但出栏牛大多为未经规范育肥的老残牛,随着黄牛改良等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泾川县涌现出了一批专业育肥场和养牛大户,但饲养规模较小、科技含量和商品化程度较低,不能适应牛产业发展需要。为尽快改变这种落后的现状,在黄牛改良及转化工作的基础上,通过科学饲养管理,充分利用饲草资源,缓解人畜争粮矛盾,对保护生态平衡、发展和带动地方经济。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 通过对一年多的社会调查,并通过相关部门的联系和交流,根据泾川县肉牛业的发展现状、对策和未来的规划,谈了自己的看法,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并就泾川县肉牛产业化生产配套技术的推广应用做了进一步的统计分析。总结出了肉牛产业化生产配套技术推广应用的优点,并在调查中,结合自己所学的知识发现了一定的问题,通过分析和总结,在一定程度上为推动泾川县肉牛产业的发展,谈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 通过在泾川县肉牛产业化生产配套技术的调查中,泾川县在建立良种肉牛杂交生产体系的基础上,采用了综合配套的技术措施,促进科研成果与生产的紧密结合,改进了养殖方式、设施设备,提高了肉牛养殖水平、个体产肉量、商品率及肉品品质。 使泾川县牛产业由传统粗放型经营逐步向现代集约型经营转变,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产业增效,农民增收。带动肉牛生产整体技术水平的提高。
作品摘要
- 《平凉市泾川县肉牛产业化生产配套技术推广应用调查报告》,主要通过在泾川县社会调查及走访农户,结合当前大力发展牛羊草食畜动物的政策,如何就泾川县畜牧业的发展,从传统粗放型经营逐步向现代集约型经营转变,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产业增效,农民增收,暖棚养畜、秸秆青贮氨化、鲜精授配等配套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当前制约当地畜牧业的因素,特别是牛产业的发展等方面,作了详细的阐述。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 无
参考文献
- [1]泾川县2009年肉牛产业发展行动实施方案. [2]泾川县2010年牛产业大县项目计划方案. [3]泾川县2009年农牧局及各站所职能实施方案. [4] 王存国,张承圆,雷井贵等.提升位置抓住关键力促肉牛业高效持续发展—关于我省肉牛产业发展的调查报告[J].黑龙江畜牧兽医,2003,(1):13—15. [5]李洪昭等主编.肉牛产业化生产配套技术.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6]韩登武,甘肃省牛品种改良现状问题及对策[J].中国牛业科学,2006,(1):59—60.
调查方式
- 走访、问卷、现场采访、人员介绍、个别交谈、亲临实践、文件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 近五年来,我国牛肉产量以平均每年2.8%左右的速度递增,肉牛产业在许多地方已成为新兴的支柱产业。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肉牛产业事实上仍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尤其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出口量不足国际牛肉贸易量的1%。而且支撑我国肉牛业生产的主导品种仍然是肉用性能欠佳的地方黄牛品种,改良肉牛的覆盖率仅18%。分户饲养、集中育肥仍然是当前我国肉牛生产的主要方式,传统的饲养方式还十分普遍。 现阶段,我国肉牛产业化生产配套技术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通过调查和综合对比分析,目前,制约我国肉牛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表现在以下几点:(1)肉牛选育改良缺乏科学规划和统一部署,肉牛良种覆盖率低,个体贡献率不高;(2)基础母牛群缺乏保护措施,“杀青弑母”现象较为严重;(3)产业化组织体系不健全,肉牛生产的整体水平和效益偏低;(4)城乡居民的饮食结构和消费水平有待提高,加上牛肉品质、分级标准、追溯体系等方面存在不足,优质优价的市场基础尚未形成;(5)牛肉供应总量不足,人均占有量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且中低档牛肉产品居多,高档牛肉所占比重不足5%,仍然需要从国外大量进口;(6)肉牛企业普遍起点不高,产业与金融资本缺乏结合点,市场拉动作用还没有上升为产业发展的主导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