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隐性的权力,现实的回归: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动机、特征与对策
小类:
社会
简介:
网络开放性、匿名性、平等性、信息传播的高速性极大地激发了公众利用网络表达意见和进行监督的主动性,由特定的具有共同社会挫折感的网民激起情绪共鸣,形成网络群体性事件,其效应回归现实社会经大众传媒放大,形成了基于社会舆论的对政治体系的压力。现代网络政治参与已经成为与现实市民社会紧密联系的一种隐性的权力。积极探索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规律和特征,促使政府形成科学态度和应对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详细介绍:
网络政治参与是我国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的一种非制度化政治参与形式,网络开放性、匿名性、平等性以及信息传播的高速性极大地激发了公众利用网络表达意见和监督政府的主动性,并由特定的具有共同遭遇和感受的网民的讨论扩散,激起广泛的情绪共鸣,形成网络群体性事件,以近年来以网络群体性事件为代表发生的“南京天价烟房产局长事件”、“云南躲猫猫事件”、“浙江钱云会案”等都深刻反映出,由现实事件所引发的网络群体性事件,其效应回归现实社会后经大众传媒的放大,形成了基于社会舆论的对政治系统的压力,促使其接受网络舆论并作出反应。现代网络政治参与已经成为与现实市民社会紧密联系的一种隐性的权力。积极探索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规律和特征,促使政府构建科学的态度和应对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作品试图以系统论为主要方法,试图揭示出网络群体性事件从现实发生、网络反应到现实回归投射的过程路径,从而更为系统和清晰地明确网络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动机,并在以网络为代表的现代大众传媒特性的催化条件下所具有的相对于传统现实环境下群体性政治行为的区别特征。通过对网络群体性事件动机和特征的研究,从而为社会及政治体系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从我国政治社会的长期发展来看,网络群体性事件必然是社会和科技发展到一定阶段,并在一定程度上结合起来的特定表现,并将在一定时期内影响到我国社会的良性发展、社会善治和各类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从哲学理论来说,网络群体性事件是对政治哲学上一个具有终极意义的民主考问:即民主理性与精英理性的二维价值。从更深层次来说,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克服政治腐化、提高制度绩效的政治现代化过程的客观挑战,我国正处于政治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如何理性认识和应对网络群体性事件是这一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既要认识到网络群体性事件对民主法治的积极性,也要注意克服群体的非理性,而这其中的辨别与把握对我国党和政府的能力无疑是一项考验,是一项值得长期研究和探索实践的工作,本作品提出了一定的意见与建议。 本作品主要从政治学的理论和方法展开研究分析:首先,以政治参与的相关理论,根据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表征将其纳入非制度化政治参与的范畴,并在同制度化政治参与的对比中提炼分析了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基本特征;借鉴系统论理论方法,通过建立相关模型的方法更加直观地发现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网络载体的特殊性,以及作为非制度化政治参与的表现形态和政治效应;其次,从网络回归现实,探究了网络群体性事件发生的社会环境条件和物质技术条件的根源动力;最后,根据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特征与动力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特别强调建立科学的网络领域-政治体系的协商机制,引入第三方组织参与考察和评价,既有效化解网络群体性事件对社会团结和社会舆论的破坏性,又坚决发现查处惩治政治体系内部的腐化行为。从而推进社会善治和政治现代化进程。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一、以政治参与的相关理论,根据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表征将其纳入非制度化政治参与的范畴,提炼分析了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基本特征;二、借鉴系统论理论方法,通过建立模型的方法更直观地发现网络群体性事件特殊性,以及作为非制度化政治参与的表现形态和政治效应;三、从网络回归现实,探究了网络群体性事件发生的社会环境条件和物质技术条件的根源动力;四、根据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特征与动力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一、依据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影响对传统政治学的政治参与概念进行重新思考:改变传统合法或非法的简单界定,立足现实,从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特征和积极消极意义出发,构建了制度化-非制度化、群体-个体的比较分析框架。二、利用模型方法将网络群体性事件同制度化的政治参与行为作出区分,本作品以“隐性的权力,现实的回归”作为引导,表明了网络群体性事件作为一种虚拟领域的政治行为本身同现实的政治系统和社会是有机联系的。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网络群体性事件不简单地被定性为非法的政治行为,而理性地认识到网络群体性事件对政治体系所具备的积极作用。二、引导政府部门积极构建网络群体性事件应对预案机制,将利益相关公众、政府部门和第三方组织共同纳入事件调查体系,建立协商机制,将协商程序、内容向社会公开。三、积极构建电子政务和商业化参与形态下的网络舆情协商平台和机制,通过各类政策优惠引导各大门户网站参与到网络舆情协商机制的构建中。

作品摘要

网络政治参与是我国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的一种非制度化政治参与形式,网络开放性、匿名性、平等性以及信息传播的高速性极大地激发了公众利用网络表达意见和监督政府的主动性,并由特定的具有共同遭遇和感受的网民的讨论扩散,激起广泛的情绪共鸣,形成网络群体性事件,其效应回归现实社会后经大众传媒的放大,形成了基于社会舆论的对政治系统的压力,促使其接受网络舆论并作出反应。现代网络政治参与已经成为与现实市民社会紧密联系的一种隐性的权力。积极探索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规律和特征,促使政府构建科学的态度和应对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1、《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特征与对策》,《宁夏党校学报》,2010年第5期; 2、《隐性的权力,现实的回归——从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视角论我国网络政治参与的发展》,《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参考文献

1、王浦劬.政治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2、邓正来.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 3、张明军.孙力.政治科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俞可平.增量民主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6、胡伟.政府过程[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7、托克维尔.董果良译.论美国的民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8、迈克尔•罗斯金等.政治科学(第6版)[M].华夏出版社.2001 9、亨廷顿.变动社会的政治秩序[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 10、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7 11、彭勃.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规律分析和防范策略研究[E].上海交通大学.2008 12、杨光斌.公民参与和当下中国治道的变革[J].社会科学研究.2009年第1期 13、汪建昌.网络群体性事件:舆论生成与政府决策[J].中州学刊.2009年第6期 14、王扩建.网络群体性事件:一种新型危机形态的考量[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15、景跃进.当代中国利益传输机制的转换——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逻辑之思考[J].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报告.2007 16、贾宝林.网络与群体性事件研究述评[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调查方式

主要以书报刊物为主要资料调查方式,同时根据实际在各主要网络社区、论坛等考察了近年来主要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相关舆论。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目前国内外关于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研究总体上是从事件本身的基本概念界定、学科范畴界定、价值意义研究等角度展开,具体来说: 一、关于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基本概念界定 目前学界对网络群体性事件还没有一个较为统一的概念界定,如有的界定为一种网络集群行为,表现为对政治体系的压力;某些群体为了实现某一目的,利用网络大规模发布、传播某一方面信息,以发泄不满、制造舆论; 网络群体性事件是一种特殊形态的群体性事件;网络群体性事件是一种围绕特定议题的群体利益表达行为等;这些界定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展开了对网络群体性行为的界定。对这些界定进行分析可见,网络群体性的概念界定可以基本分为学理界定和实务界定两种,学理界定注重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综观特征,突出网络等大众传媒的特殊性及网络群体性事件的价值意义;实务界定注重对网络群体性事件对政府公共政策的影响以及特定利益相关群体的利益表达诉求。 二、关于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学科范畴界定 网络群体性事件主要的研究学科集中在社会学、政治学和行政学等范畴,以安东尼•奥罗姆等为代表的关于相关政治参与的理论主要界定于政治社会学范畴,具体来说,网络群体性事件本身是一个政治系统同市民社会之间有机联系的关系,正如戴维•伊斯顿的政治系统论研究中指出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之间的输入输出和交换关系,因而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研究是一个交叉学科的研究概念。 三、关于网络群体性事件的价值意义研究 网络群体性事件本身在现实意义上是一个具有价值冲突的概念,这与当前网络群体性事件发生的现实效应有关,当前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的定性本身还存在一定争议,即网络群体性事件表现出一种极强的民主价值,但是政治哲学长期争议的民主价值与精英价值之间的博弈在这个问题上得到了很鲜明的表现,因而在这对价值的分析之下也就产生了关于网络群体性事件合法与非法的界定。因而,以中立的学术价值来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价值重新进行规范的界定——科学评判和认识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积极性和消极性。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