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对校园“冷暴力”的热思考
小类:
法律
简介:
目前校园冷暴力引发了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所造成的社会危害已不容忽视。但迄今为止校园冷暴力还未得到家庭、学校乃至全社会的足够重视。我国法律在规制冷暴力行为上还是显得十分苍白和无力。笔者通过对校园冷暴力现状的调查,在剖析其原因和危害的基础上,找到解决“校园冷暴力”的法律对策,个人、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多管齐下,从根本上杜绝校园冷暴力的发生。
详细介绍:
校园冷暴力是校园暴力的一种形式,人们往往对“硬暴力”即校园中发生的恶性的肢体冲突给予充分的关注,而对暴力行为隐蔽化的“冷暴力”却缺乏最基本的认识。然而,校园冷暴力给学生造成的伤害却是不可估量的,此种不利影响对被施暴者来说很可能终其一生。 冷暴力不同于侵犯他人人身、财产等权利的肢体强暴行为, 当前我国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约束这种行为。当受到冷暴力侵害的时候,取证难,界定难,定性更难,...(查看更多)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近年来校园冷暴力事件愈演愈烈,严重危害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给社会稳定带来不利影响。因此校园冷暴力的防治工作迫在眉睫、势在必行。作品旨在唤起全社会对于校园安全和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增强青少年维护自我权益的意识,促使社会、政府、学校、家庭和个人担负起防治校园冷暴力的责任。通过对校园冷暴力立法现状的研究,借鉴国外法律在防治校园冷暴力方面的有益之处,探究解决校园冷暴力的有效途径,提出立法完善建议。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1.摒弃传统上对校园冷暴力狭义的理解,将冷暴力主体扩展到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及学生与家长之间,从广义角度进行界定。 2.研究我国法律在规制校园冷暴力方面的漏洞及不足。借鉴国外相关法律的有益之处,综合各方因素对我国法律提出完善和改进的建议。 3.针对校园冷暴力施暴主体呈现低龄化的趋势,对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进行研究,对我国刑事责任年龄的界限进行新的研究与划分。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作品基于调查结果及结论,从多角度、多方位对校园冷暴力发生的原因及危害作了深刻剖析,从而探究防治校园冷暴力的有效措施。 笔者指出现行的《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的漏洞与不足,主张制定出一系列校园冷暴力防治的专项法律法规,如《校园安全法》《校园暴力防范与处理条例》等,并希望通过此作品促使我国现行的《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教师法》等法律的完善,依法治理校园冷暴力。

作品摘要

目前校园冷暴力引发了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所造成的社会危害已不容忽视。但迄今为止校园冷暴力还未得到家庭、学校乃至全社会的足够重视,我国在此方面也存在着立法上的缺陷和空白。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座谈、采访等方式对小学生、中学生以及大学生校园“冷暴力”现状进行了调查,在剖析其原因和危害的基础上,通过对校园冷暴力立法现状的研究,借鉴国外法律在防治校园冷暴力方面的有益之处,探究解决校园...(查看更多)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参考文献

[1]高铭暄,马克昌.刑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高教出版社. [2]姚建龙.校园暴力:一个概念的界定.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 [3]钱永祥,荣德昱,常银芳.我国未成年人法律保护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构想.青少年研究,2006.[4]张建飞.对构建我国未成年人刑事司法保护体制的几点思考.公安学刊(浙江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 [5]梅志罡,汤志超.中学校园暴力:社会...(查看更多)

调查方式

走访、问卷、现场采访、个别交谈、亲临实践、书报刊物、统计报表。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从研究领域来说,校园冷暴力已经成为国内外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领域的研究热点。目前, 国内外学者对校园“冷暴力”的现状与类型、诱发校园冷暴力的原因以及学校教育管理的对策等方面的研究较多, 而从法学角度对校园冷暴力进行分析探讨则明显不足。 从研究范围来说,当前国内对于校园冷暴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通过嘲讽、漠视等非体罚的方式惩罚学生,伤害学生心灵的行...(查看更多)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