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偏好研究
小类:
社会
简介:
本文在对“消费者行为”与“旅游消费者行为” 和“旅游消费”与“旅游者消费”的概念辨析概念辨析的基础上,从内外两个层面重新界定旅游消费行为。并在此基础上,以调查问卷和深入访谈的形式对大学生人群进行了抽样调查。从时间的选择、旅游动机、旅游目的地的偏好、信息获取渠道及出游方式等对其旅游消费行为特点进行探讨研究。以求发现旅游行业中一些潜在的问题和大学生对待旅游的态度、看法和需求。
详细介绍:
随着经济的发展,闲暇时间的增多,我国国内旅游发展的空间不断扩大,以大学生为代表的大学生人群开始逐渐壮大。与此同时,人们的旅游兴趣也出现了差异化,由常规的包括踏青、远足、风光游览等大众化旅游,演变为个性化旅游,对旅游的内容不但向新、奇、特、险、独、幽等方向发展,而且还要求能亲身体验以及增长见识。所以,旅游的内容开始由原始的景色游,逐渐演变为文化游、工艺游、产品游、成果游等。由于游客旅游品味的提升和旅游嗜好的差异化,因此,旅游目标市场的划分,提供适合大学生消费者旅游产品和服务,乃是游产业发展的前提条件。 旅游消费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其中教育背景对旅游需求和旅游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但国内目前对于大学生消费人群这一特殊的有着巨大消费潜力的消费群体还没有足够的重视,采取的相应措施也较少。利润少、风险大、责任重、难管理等原因,使得大学生旅游市场因旅游企业不愿涉足而遭到忽视。旅游行业和旅游市场在这一领域还存在着一些潜在的不足。针对于以下问题积极采取有效对策对制定旅游战略规划,旅游经营商改进营销策略,促进旅游业的持续快速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主要以鞍山地区为例,其技术路线运用“理论借鉴—实证调查分析—问题及相应对策—总结”的辨证思维,从行为学、心理学、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理论出发,采用分析与综合,分类与比较的综合方法,寻求对国内大学生旅游者消费行为的普遍认识,对我国现有的旅游消费行为理论认知和研究成果进行有益的补充。具体结构如下: 第一部分:理论借鉴。通过借鉴旅游消费行为及其相关理论,加深概念理解。 第二部分:实证调查分析。以鞍山地区为例,针对大学生人群制作调查问卷,并对调查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了解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的特点和偏好。 第三部分:问题及相应对策。根据其特点和偏好程度,罗列当今国内旅游企业、政府及高校存在的不足和缺陷,针对这些问题,采取相关的有效措施。 第四部分:总结。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目的:国内目前对于大学生消费人群还没有足够的重视。利润少、风险大、难管理等原因,使得大学生旅游市场因旅游企业不愿涉足而遭到忽视。针对此类问题积极采取有效对策对制定旅游战略规划,促进旅游业的持续快速发展;思路:技术路线运用“理论借鉴—实证调查分析—问题及相应对策—总结”的辨证思维,从行为学、心理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理论出发,采用分析与综合,分类与比较的综合方法,寻求对大学生旅游者消费行为的普遍认识。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国内学术界偏重于对客体资源的研究,而对主体的市场研究偏少,特别对旅游者行为规律研究尚处于泛论阶段,理论和方法较少。本作品通过对旅游消费行为的研究,有助于把握旅游客源市场的运动特征,创造出针对于大学生这一巨大潜力消费人群的旅游市场营销与旅游开发规划的和谐统一。从而使旅游消费行为更具有市场意义。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通过调查问卷形式对这一人群进行调查分析出国内大学生人群的旅游消费行为特点及偏好。当前我国大学生人群国内旅游消费行为规律和国内旅游消费水平都有待改善和提高,管理者、经营者及相关部门应对国内旅游市场的发展提出具体对策并落实到实际,应针对大学生这一领域开展更为深入精辟的研究。总之,虽然当前中国旅游消费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但其不断兴旺发达的总趋势不会改变,未来的旅游消费市场的竞争也定会更加激烈。

作品摘要

本作品主要以鞍山地区为例,运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目前大学生的特征及其消费情况进行数据的收集,最后运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以寻求对国内大学生旅游者消费行为的普遍认识,对我国现有的旅游消费行为理论认知和研究成果进行有益的补充。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2011年2月 08北大核心期刊 《江苏商论》,《高学历人群旅游消费偏好研究——以鞍山地区为例》 2008年12月 《四川林勘设计》,《大学生旅游客源市场特征研究》 2006年12月《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北京市休闲果业客源市场特征研究》

参考文献

限制大学生出游关键因素是金钱(占82%),是阻碍大学生出游的主要因素。其次是时间(占12%)。大学生更多人选择寒暑假旅游,占了总人数的69%。选择国庆黄金周以及平常节假日出游的大学生分别占总人数的20%和11%。检索目录:[1] 谢彦君.基础旅游学[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99,3-5.[2] 张凌云.旅游者消费行为和旅游消费地区差异的经济分析[J].旅游学刊1999(4):65-69.

调查方式

本作品主要是以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获取所需信息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从构成旅游大系统的客体系统、主体系统和媒体系统来分析,国内学术界偏重于对客体资源的研究,而对主体的市场研究偏少,特别对旅游者行为规律研究尚处于泛论阶段,理论和方法较少。通常对旅游消费行为的研究只强调一种外在表现,仅指旅游者对旅游产品的实际消费,并没有过多深入研究旅游消费行为的规律等方面。尤其是对大学生的旅游消费行为的特点和规律的研究还没有形成具体而全面的理论体系。 国外对于旅游者行为研究较多,如:尼塞福罗(1923)发表的《外国人在意大利的移动》,首先从游客人数、逗留时间和消费能力等方面的情况,认知旅游现象的经济涵义;奥格利夫(1933)研究了旅游客流问题;50年代以后,西方学者开始运用行为科学的方法,探求个体消费者的动机、态度、购买习惯等微观导向。马斯洛(1954)提出需求层次理论;佛克斯(1977)分析了旅游者行为改变的机理与形态;许多学者从社会学角度研究旅游者行为,史密斯(1977)提出了“旅游人类学”,讨论了不同文化背景接待地的旅游者行为案例;明斯克和麦克休(1993)研究了美国黄石公园旅游者旅行空间结构模式、决策行为及其对旅游产品的消费引起的空间流动行为,并抽象出消费结构,探讨当前城市居民国内旅游消费行为规律和国内旅游消费水平,并分别从管理者、经营者、旅游者的角度对国内旅游发展提出对策。但国外学者对于大学生这一具体人群的研究资料还很有限,至今还没有更为深度的探索和发掘。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