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山东济宁乡土文化的选择与重构调研报告
小类:
社会
简介:
通过研究总结济宁乡土文化的特征及演变规律,揭示乡土文化在选择重构过程中与村落的内在关联性。提出对乡土文化及村落的保护及改造建议。
详细介绍:
济宁位于山东省西南部,南邻江苏省徐州市,北接我省的泰安市,隔河与聊城相望;东西分别与临沂、枣庄、菏泽三市接壤。这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伏羲、虞舜的故乡,东夷文化的摇篮,儒家学说的发源地。因此,作为儒家思想创始人口子故乡的曲阜,受孔孟文化的影响,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民居形式——贵族府第。 乡土建筑的特质之一是当地文化的一种记录和自然反映,它传承和延续了几代人的技艺和建筑思想。对济宁民居的研究可以将这种技艺和思想展示出来。 内容:研究济宁民居及村落的历史演变,民居的建筑特征,包括民居的空间布局、建造技术、建筑材料以及建筑与环境的关系,民俗文化与民居的关系等。 价值与结果:通过研究总结济宁民居的特征,揭示民居特质与当地民俗风情的内在关联性。提出保护及开发的意义和建议。 国内外研究现状:1964年鲁道夫斯基出版了《没有建筑师的建筑》一书并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主持了“没有建筑师的建筑”的展览,在乡土建筑领域引起很大反响。 中国民居的研究始于上世纪40年代。到上世纪80、90年代达到了一个高峰。这期间,中国营造学社的同仁们在1940-1941年对我国西南部的云南、四川和西康县等地进行了大量的古建筑、古民居考察调查并撰写了《西南古建筑调查概况》学术论文,这是我国古建筑研究中首次把民居建筑作为一种类型提出来;1957年,刘敦桢教授写了《中国住宅概说》一书;上世纪60年代,民居研究之风遍及全国大部分地区,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编写了《浙江民居调查》;上个世纪80、90年代,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组织全国民居研究专家编写“全国民居丛书”:《浙江民居》(1984年)、《吉林民居》(1985午)《云南民居》(1986年)、《福建民居》(1987年)、《广东民居》(1990年)等,但是没有山东民居。 2004年由山东大学孙峰华教授和魏晓主编出版了《民居——齐鲁特色文化丛书》,书中较详细地介绍了山东各地的民居特色,但主要从文化和民俗角度分析,从建筑角度上分析缺少深度,更缺乏对村落的研究。 迄今为止,缺乏对济宁民居及村落进行较全面的研究。 已有基础:利用假期已对济宁民居及民俗做过几次调研,搜集整理了一些资料。

作品图片

  • 山东济宁乡土文化的选择与重构调研报告
  • 山东济宁乡土文化的选择与重构调研报告
  • 山东济宁乡土文化的选择与重构调研报告
  • 山东济宁乡土文化的选择与重构调研报告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目的:本着探究传统村落民俗风情及民居形式,创新改造以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的原则,研究山东济宁民居建筑,无疑具有重大的学术和实用价值。 基本思路:从地域环境入手,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分析济宁民居的特点:民居及村落的空间布局、建造技术、建筑材料、民居与环境的关系等。从对个体的表象分析,转向对聚落群体和建筑内涵的分析与借鉴。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科学性:1)确定研究目的及创新点 2)前期查找资料 3)实地调研,收集资料,对当地民居进行测绘,并对当地居民进行采访。 4)整理资料,撰写新闻稿、调研报告、活动总结。 5)绘制CAD图 先进性:利用中国传统建筑理论并结合现代建筑理论及人类文化学的有关理论,研究分析民居及村落的有关特征,将传统的单体建筑研究延伸到聚落中,使研究成果具有系统性。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1、通过研究总结济宁乡土文化的特征,揭示民居特质与当地民俗风情的内在关联性,提出乡土文化选择与重构的意义和建议。 2、以山东济宁民俗及民居建筑研究为切入点,研究乡土文化,具有一定的学术和实用价值。本着探究传统村落民俗风情,创新改造以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的原则,研究山东济宁民居建筑,是研究乡土文化的一个新的视角,对于运河文化和本地文化的传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作品摘要

“调研山东”是一个庞大的课题,在确定了“济宁乡土文化的选择与重构”这个课题之后,我们以“乡土文化”为载体和切入点,以山东的人文历史为大背景,走进济宁,通过田野调查、查阅资料等方法,调研了济宁的历史、资源、村落空间及民居、社会组织、饮食服饰、旅游开发等方面,重点以南阳镇为调研对象,分析乡土文化在历史长河中演变过程极其选择与重构的机理。以及在全球化背景下、在日益频繁的互动和文化交流冲击下,济宁乡土社会所做出的相应的回应、调适,以勾勒出在以上背景下文化的冲突、选择和重构的过程,和新的外来元素如何被有机地整合到济宁乡土社会之中,成为社会生活整体一部分,以及原有具有生命力的乡土元素在文化碰撞中为何消失的文化诠释,展示了济宁乡土生活与村落、民居空间的关联。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参加共青团山东省委、山东省学生联合会、大众日报社联合举办的第二届大学生“调研山东”社会调查活动,并获三等奖。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1、刘迎水.南阳——运河名镇[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 2、刘玉平、朱承山、高秀丽、孔勇.济宁名胜[M].北京: 中国文史出版社,2009 3、山东省济宁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济宁运河文化[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0 4、走进济宁大运河[M].北京:济宁市文物管理局,2009.4 5、刘玉平.济宁运河文化论纲[J]. 济宁师专学报第22卷第2期,2001年4月 6、白文荣.从文化的角度思考北运河水系综台治理[J].北京水务 ,2009,(1) 7、樊云松.济宁——非物质文化遗产撷趣[J].支部生活,2010.4 8、姜波.山东民居概述[J].华中建筑,1998

调查方式

1、走访 2、现场采访 3、个别交谈 4、亲临实践 5、图片、照片 6、书报刊 7、影视资料 8、集体组织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在新农村的建设中,很多地区没有注重地域特色,没有注意地方乡土文化继承和发扬,以至于出现千村一面的情况。这显然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不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要求。 民居是乡土文化的载体。济宁民居根据地理条件和自然环境大体分为传统的城市民居、中西部平原民居、东中部低山丘陵民居、南部的湖泊湿地民居几种类型。 济宁民居的院落形式主要以北方四合院为主,处处体现封建传统文化影响;建筑材料注重实用,具有淳朴自然的美感;营造手法上因材而施,创造亲切宜人的生活氛围。 济宁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伏羲、虞舜的故乡,东夷文化的摇篮,儒家文化的发祥地。世代的人们进行着自身居住条件的改善,济宁民居以其自身的特点发展着,传统的营造方式形成了形态不同的各地民居。 国内外研究现状:1964年鲁道夫斯基出版了《没有建筑师的建筑》一书并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主持了“没有建筑师的建筑”的展览,在乡土建筑领域引起很大反响。国内对乡土文化有许多的研究。但是,从民居建筑研究为切入点进行选择和重构的研究较为少见。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