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落霞”与“孤鹜”齐飞
小类:
社会
简介:
简介: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为传世绝句,句中孤弱的老鹜与壮阔的落霞齐飞在长江之上,遨游于天际之中,给我们呈现了一幅完美的暮江秋色图。行文中“落霞”或比城区之建设,“孤鹜”或比“城中村”之发展,“齐飞”即是“城乡一体化”。借此绝句,展现城区与“城中村”协调发展,城乡一体化的美好愿景。
详细介绍: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中村问题日益加剧,严重制约着城市的发展。虽然目前对城中村问题的研究日趋成熟,但多是立足于社会学和经济学等学科,鲜有从城乡规划方向的探讨。 本作品结合实地调研得到的一手资料,运用PEST分析法,从城乡规划的角度,以宜昌市三个典型城中村为研究对象,探析城乡规划与城中村改造相关问题之间各因素的相互制约与协调作用,将城中村建设管理体制与城市建设相结合,进而提出了解决宜昌市城中村改造问题的可行性方案。 作品运用了先进的研究方法,发展了新的研究方向,取得了具有创新性的成果。内容包括宜昌市城中村问题调查报告、学术论文、调查问卷、访谈问卷以及相应的规划改造设计方案,成果由地域性到普遍性明显,可运用性强,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品图片

  • “落霞”与“孤鹜”齐飞
  • “落霞”与“孤鹜”齐飞
  • “落霞”与“孤鹜”齐飞
  • “落霞”与“孤鹜”齐飞
  • “落霞”与“孤鹜”齐飞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撰写目的:深入剖析宜昌市“城中村”改造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行性的建议方案,为宜昌市“城中村”改造提出参考意见。 基本思路:本调查报告以宜昌市三个典型的城中村为例,采用调研、访谈、走访、问卷、文献等方法找出宜昌市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并试图从城乡规划的角度,分析这些问题形成的机理,从而提出合理的改进意见,以此促进宜昌市城乡一体化,创建和谐美好的宜昌城市家园。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科学性: 1 研读论文70余篇,充实理论基础; 2 实地调研,了解实际情况; 3 科学分析,探究核心问题 对得到的数据进行了科学的处理与分析,并对宜昌市“城中村”问题进行PEST分析。 先进性: 1 采用两步调研法进行实地调研; 2 针对典型的城中村设计了具有专业特色的规划方案。 独特之处: 从城乡规划角度进行剖析城中村问题,从这个角度分析城中村问题全国鲜有。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作品以城乡规划为切入点,以宜昌市三个典型城中村为研究对象,探讨城中村改造的可行性模式。在相关理论和政策分析的基础上,探析城乡规划与城中村改造相关问题之间各因素的相互制约与协调作用,并通过对我国成功改造的城中村的相关案例与宜昌市城中村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适宜城市空间协调与发展的规划改造意见,从而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构建和谐社会。

作品摘要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的土地利用日益紧张。而作为正在快速发展的山地城市——宜昌市,合理地规划改造城中村既是“十二五”规划精神的体现,更是宜昌市自身健康持续发展的必需。本调查报告以城乡规划为切入点,以宜昌市三个典型城中村为研究对象,在相关调研和全面剖析的基础上,探析城乡规划与城中村改造相关问题之间各因素的相互制约与协调作用, 将城中村建设管理体制与城市建设相结合,进而提出解决宜昌市城中村改造问题的可行性方案,以此促进宜昌市城乡一体化,创造和谐美好的宜昌城市家园。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发表论文情况: 2010年11月10日在国资委主管国家级期刊《城市建设》上发表论文两篇:《宜昌市城中村问题浅析》《浅谈新农村建设中规划的协调策略》。 获奖情况: 2010年10月28日在团省委举办的湖北省大中专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获得“2010年湖北省大中专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和“2010年湖北省大中专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个人”。 2010年10月28日作品《“落霞”与“孤鹜”齐飞》被评为第二届湖北高校“新农村 新希望”主题实践征文活动调查报告类一等奖; 论文《浅析新农村规划的制约因素》被评为第二届湖北高校“新农村 新希望”主题实践征文活动论文类三等奖。

参考文献

[1] 李和平、李浩.《城市规划社会调查方法》[J].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 [2] 孟陶然.论城市化进程中的科学发展观[J].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2006,(11). [3] 朱金坤. 以城中村改造为突破口 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J]. 杭州通讯, 2006,(05). [4] 吴建中. 浅议城中村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造措施[J]. 山西建筑, 2007,(15). [5] 莫艳清. 城市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综述[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3). [6] 《东山村2009年度工作总结》[J].

调查方式

■走访 ■问卷 ■现场采访 ■人员介绍 ■个别交谈 ■亲临实践 ■会议 ■图片、照片 ■书报刊物 ■统计报表 ■影视资料 ■文件 ■集体组织 □自发□其它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1)城市边缘地带 德国地理学家舒伯特•路易斯在1936年最早提出“城乡结合部”这一概念。由于城市与周边乡村在地域上相毗邻,因此,城市中生产要素的向外扩散,就是向广大农村地区的扩散,于是,产生了一种新的地域单元——城乡结合部,又称为“城乡边缘地带”。 2)城市更新理论 城市更新是一种将城市中已经不适应现代化城市社会生活的地区作必要的、有计划的改建活动。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美各国开始的对不良住宅区地改造,随后扩展至对城市其他功能地区地改造,并将其重点落在城市中土地使用功能需要转换的地区。 3)城市蔓延 城市蔓延产生于20世纪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自18世纪末到20世纪初,美国经历了三次工业革命。面对城市蔓延问题,美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主要在传统的分区土地利用制度框架之外,派生出州之间,州及州以下次区域成长管理及地方土地利用规划等制度安排来解决城市蔓延问题。 4)都市村庄 都市村庄的概念于80年代末期在英国正式被都市村庄小组(UVG)创立。它提到的都市形式为:中等密度发展;混杂的用途分区制度;便利的公共交通。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严格的来说,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城中村改造是从改革开放后才开始的,按照王永华在《我国大中城市城中村改造研究》一文中的分法,将我国对城中村问题研究现状分为三个阶段: 1)改革开放至20世纪90年代前期——初步涉及阶段 这一时期城中村现象刚刚萌芽,问题不是特别突出,但少数学者还是注意到了这一现象,发现在农村城市化过程中出现一群特殊的群体——亦工亦农群体,并总结出这类群体的工农身份双重性,劳动性质季节性和生活地点流动性等特点。 2)20世纪90年代中前期——初步认知阶段 这一时期伴随我国土地制度改革,城市土地实行有偿使用制度使得我国城市土地市场逐步形成,城市通过征地快速向外围扩张,使得越来越多的农村被包围在城市之中,引起了一些学者关注。 3)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百花争鸣阶段 这一时期,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更加快速,城中村现象更加明显,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投身到城中村和城中村问题的研究中来。各种各样的学术理论被提了出来,真可谓是百花争鸣。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