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新昌调腔”的生存与发展调查
小类:
社会
简介:
这份调研报告由课题组通过查阅有关调腔的文献资料,走访一些专家,并利用假期进行实地调查,对新昌当地文化研究者、专业演员、戏曲爱好者、居民采取专访、问卷调查、座谈会的方式进行调查,收集相关数据和材料,发现资金、技艺传承、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主要问题,撰写而成,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对策与建议,希望能以引起有关部门关注,为调腔的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
详细介绍:
调研报告由五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引言对课题进行了一个整体的阐述;第二部分具体介绍了新昌调腔的发展史略及现状,是一个相对真实客观的表述;第三部分详细记叙了新昌调腔的实地调查情况,并对获得的数据进行了整合分析,从表面窥视深层次的问题;第四部分写了新昌调腔发展存在的问题、保护与传承方面应对策略及建议,这是根据政府官方的资料进行的一个分析;最后第五部分是我们课题组提出的一些对策与建议,参考了其他地区保护非遗的方式方法,同时也融入了一些自己的想法,希望能为保护非遗尽自己的力量。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课题组就新昌调腔的生存现状、发展和保护问题及可持续发展进行实地研究,通过查阅有关调腔的文献资料,走访一些专家,并利用假期进行实地调查,对新昌当地文化研究者、专业演员、戏曲爱好者、居民采取专访、问卷调查、座谈会的方式进行调查,收集相关数据和材料,发现资金、技艺传承、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主要问题,提出自己的对策与建议。将调查所得结论撰写成文以引起有关部门关注,希望能为调腔的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这份调研报告是我们课题调查组经过为期八个月的实地调研与考察,通过走访新昌调腔剧团,在当地做调查问卷,邀请调腔研究者、著名作曲家、演员举行专题座谈会,发现了资金、技艺传承、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主要问题,再结合自己的理解撰写的,其中参考了部分老艺人的手稿,是珍贵的数据。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国内外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我国在2006年列出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此,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高度的重视。如今,五年过去了,那些被列入名录的民间艺术虽然生存在国家级非遗的光环下,但它们究竟受到了怎样的重视和保护,人们知道的似乎不多。因此,希望借此次对新昌调腔的调查来了解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发展情况及继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政府的非遗保护工作指明方向。

作品摘要

浙东古城——新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远,这一方沃土孕育了珍贵的民间艺术。2005年5月,新昌县的地方传统戏剧——新昌调腔被批准列入第一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6年5月它又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五年过去了,新昌调腔的发展和保护程度,剧团运作及人才培养情况已鲜少进入人们的视野。为此,我们课题组进行了为期八个月的实地调研与考察,了解调腔的发展和保护问题及可持续发展进行实证研究,并提出对策建议。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该作品获得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五届“远志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

参考文献

[1]石永彬.新昌调腔[M].浙江:浙江摄影出版社,2008:15-31,164-166 [2]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国发(2006)18号 [3]王新亮.淮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7):128-130 [4]田阡.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对策[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177-182 [5]尹晓华.论“民间艺人”的保护与传承——也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J].东南文化,2006,(3):91-93 [6]金哲.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J].今日浙江,2005,(13):17

调查方式

走访、问卷、人员介绍、会议、集体组织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我们民族发展的遗迹,其生存发展现状、保护与传承情况近年来受到各界广泛关注。但其真实的发展水平外界看到的相对较少,研究该课题的著作大都以阐述其历史为主,没有对其现状进行深层次的分析。我们本次调查研究的对象——新昌调腔所受到的保护与关注度就不是很高,虽然浙江省对此也相当重视,还为此特别成立了编委会,编写了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其中一本就是由石永彬老先生主编的《新昌调腔》。这本书为人们认识调腔提供了依托,它详细的介绍了调腔的发展史略,阐述了调腔的艺术特色,还列出了调腔的剧目,并且提到了它的文化意蕴,但最后仅以很少的篇幅介绍了调腔的抢救与保护,对于调腔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只是很有限地提到。由此可见,调腔发展问题的研究是比较新颖的课题。 另外,现下已有的一些文章更注重阐述它的渊源或现状,没有对它的保护提出可行的建议。文章的撰写者也没有深入民间进行深度的调查,更多的是参考官方的资料。《调腔艺术档案文献从濒危中走出来》、《新昌调腔 迷人的中国戏曲活化石》等文章更多的是在介绍调腔,让人们对其有更深的认识,真正分析、研究调腔的文章目前还为数不多。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得到了人们较多的关注,王新亮的《淮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田阡的《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对策》就分别对淮南、重庆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问题及保护对策做了一定的研究。 国外的研究者对中国的文化一直都有着十分浓厚的兴趣,Helaine Silverman和D.Fairchild Ruggles主编的书籍《Intangible Heritage Embodied》中提到了世界各地不同的文化遗产,其中就提到了中国的昆曲。但更大的篇幅是用于介绍这个剧种,对它发展问题的阐述还是不够深刻的。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