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项目名称:
- 两年后汶川地震灾区初中生心理健康状态调研报告--以汶川第一中学为例
- 来源:
- 第十二届“挑战杯”省赛作品
- 小类:
- 社会
- 简介:
- 地震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是破坏性极大的地质灾害。2008年5月12日,随着大地的不断颤抖,汶川遭受了严重地震。地震给人们带来极大的心理创伤。时隔两年,灾区的基础建设基本完成,心理健康的关注去在减少。可是对于身心正处于发育的重要时期,初中生是个重要的群体。地震带给他们的心理创伤就更加明显、更加难以磨灭。若不及时加以引导,势必影响他们一生的发展。
- 详细介绍:
- 目 录 一、 引言 ……… ……… 1 二、 研究目的、对象和方法 ……… ……… 2 (一)、研究目的 ……… ……… 2 (二)、研究对象 ……… ……… 2 (三)、研究工具 ……… ……… 4 三、 结果分析 (一) 有心理问题的人数和百分比分析 ……… 4 (二) 关于scl-90调查表分析 ……… 5 (三) 心理状况的年级差别 ……… 7 (四) 学生中存在较严重心理问题的情况 …… 7 (五)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对比分析 …… 9 (六) 地震中直系亲友伤亡对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 状况的分析 ……… 12 四、 对灾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与思考 (一)灾区初中生心理健康需要关注 ……… 13 (二)对留守儿童的关注 ……… 14 (三)对地震中直系亲属死亡学生的关注 ……… 18 五、附件 附件一.汶川地震灾区初中生心理状况调查表 ……… 22 附件二.调研证明及真实调查问卷范例 ……… 23 附件三.调研照片 ……… 24 两年后汶川地震灾区初中生心理健康状态调研报告 ——以汶川第一中学为例 一、引言 地震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对社会破坏性极大的自然灾害。2008年5月12日,随着大地的不断颤抖,汶川这座朴素的城市顷刻间面目全非。专家表示地震震级为8.0级,最大烈度达11度,堪称中国地震之最。面对家园破坏、亲离子散给当地的群众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创伤。如今,两年的时间已过去,灾区基础设施、医疗卫生及民生保障等方面在党和人民的关怀下取得了极速地恢复和突破性的发展。虽然家园重建,完成了对汶川最好的祭奠,可是仍有些汶川同胞深处在地震阴霾中——严重的心理障碍。地震后,社会各界对地震灾区人们的灾后心理干预给予了高度重视,同时采取积极的心理干预措施。时隔两年,灾区人民的心理状态渐渐稳定,社会各界对其的关注也逐步减少。可是对于身心正处于发育的重要时期,性格塑造和品德培养也处于关键点的初中生这一不可忽视的重要群体,地震带给他们的心理创伤就更加明显、更加难以磨灭。若不及时加以引导,势必影响他们一生的发展。因此,地震灾区初中生的心理状况仍值得社会各界的重点、长期关注。 有鉴于此,我们研究小组于2010年9月踏上了奔赴汶川第一中学的路途。 二、 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意义和目的 通过本次对汶川地震灾区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我们旨在实现以下研究意义和目的: 1.旨在调查研究两年后汶川地震灾区初中生整体心理状况。 2.对不同类型的初中生(留守儿童、地震中有无直系亲属伤亡)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比较研究。 3.通过对两年后汶川地震灾区初中生心理健康整体状况的分析,以及对不同类型初中生灾后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获得一份准确、科学的心理调查数据和研究报告。从而对地震等灾害性事件地区的初中生的中后期心理指导,提供准确、有效的数据参考依据以及一份具有针对性的心理指导建议。 4.通过此次实地调研,引起灾区学校乃至全社会对地震灾区中后期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关注与重视。 5.通过分析此调研报告,提请当地政府和立法机关建立健全灾区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长效保障机制。 (二)、研究对象 此次调查从汶川第一中学初中部的初中一年级,初中二年级,初中三年级中,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分别从三个年级各抽出2个班,每个班均以全班学生作为此次调查的对象,以保证样本的代表性。共调查327人,获得有效问卷314份,有效应答率为96.0%。有效问卷中男生共计152人,女生共计162人,初中一年级学生114人,初中二年级学生100人,初中三年级100人。 (三)、研究工具 (1)、症状自评量表(scl-90) 该量表是目前应用心理学典型量表,包含有广泛的精神症状学内容,如思维、情感、行为、人际关系等。该量表被公认为容量大、反映症状丰富、具有较高信、效度等。该量表共包含有90个日常生活的相关问题。每一个问题采取1-5分的5级评分标准,从1分代表无症状到5分代表症状严重,依次递进。分别是无、轻度、中度、偏重、严重。该量表可以分解出10个因子,分别反映10个方面心理症状。分别是: 因子1—躯体化 指心理上的痛苦和紧张在身体上表现出来出现头痛、胃痛、恶心、身体各处肌肉酸痛等症状; 因子2—强迫 具有那些明知不合理,却无法摆脱的思想和行为,如反复的检查自己的作业和工作; 因子3—人际关系敏感 指在人际交往和别人比较的情况下,易出现紧张不安的情绪和自卑感,经常心神不宁,表情举止不自然,害羞等; 因子4—抑郁 指低落的情绪和苦闷的心态,对周围的事物失去兴趣; 因子5—焦虑 指过度的不必要的担忧,过度敏感,心神不宁; ,紧张等; 因子6—敌对 表现对周围世界充满敌意,不信任别人,经常与人争论,易激惹等; 因子7—恐怖 指对交通工具,空旷场所,人群及社交情境等产生恐惧感等; 因子8—偏执 表现出敏感多疑,心胸狭隘,嫉妒等; 因子9—精神病性 包括一些精神病症侯和分列式性格特征; 因子10—附加项 主要反映睡眠和饮食情况 (2)、采用心理学老师指导编制的人口学资料问卷。该问卷包含有:年级、性别、是否是独生子女、是否与父母共同生活、是否是留守儿童、家庭结构、家庭氛围、家庭养育方式、家庭经济状况、地震是否造成直系亲属伤亡、地震是否造成家庭财产损失、地震后是否得到心理辅导共十二项。该问卷主要是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比较分析,同时还可以分析地震后影响学生心理康复的因素,有助于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3)、开放性问题 该问题置于人口学问卷之后,通过该问卷有助于提取有效问卷及总体上把握被调查者的心态。 (4)、测试人员统一宣读指导语,学生独立完成两份问卷,并对学生提出的疑问进行解释,学生答完后,统一交卷。试卷回收率100%,试卷有效率为96%。 三、结果分析 使用spss17.0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主要包括有三个方面:一、是计算每个人在每个因子上的平均得分,该平均得分可以反映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从总体上把握该校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具体包括有平均因子<1,则无心理问题;1<=平均因子<2,表示有轻度心理问题;2<=平均因子<3,表示有中度心理问题;3<=平均因子<4,表示有偏重心理问题;4<=平均因子<=5表示有严重心理问题。二、是具体分析各个因子的人数和在样本容量中所占的比例。三、是用各个平均因子结合人口学问卷,具体分析两种典型(是否是留守儿童、直系亲友是否伤亡)的人群的心理状况,以便找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一)有心理问题的人数和百分比,其中,我们主要对因子1——因子9进行了分析。 我们统计出了有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人数和百分比,见表1。 任意因子分 因子<=2 2<=因子<3 3<=因子<4 4<=因子<=5 人数 106 159人 41人 8人 百分比 33.8% 50.6% 13.1% 2.5% 分析表明,随机抽取的314名学生中,有心理问题(任意分子>=2)的人数为208人,占所选出样本容量的66.2%,这是一个比例相当大数据。这说明汶川地震灾区初中生仍存在较大的心理问题,更应值得长期关注。 (二)scl-90各因子均分及各因子在心理问题上存在的比例问题 我们按各因子对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人数和比例进行了统计,结果见表2。 表2 各因子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人数和比例 因子一 因子二 因子三 因子四 因子五 因子六 因子七 因子八 因子九 因子范围 2<=因子<3 2<=因子<3 2<=因子<3 2<=因子<3 2<=因子<3 2<=因子<3 2<=因子<3 2<=因子<3 2<=因子<3 人数 41 78 63 44 49 49 49 44 40 百分比 13.1% 24.8% 20.1% 14.0% 15.6% 15.6% 15.6% 14.0% 12.7% 因子范围 因子>=3 因子>=3 因子>=3 因子>=3 因子>=3 因子>=3 因子>=3 因子>=3 因子>=3 人数 6 13 13 14 9 13 14 7 8 百分比 1.9% 4.1% 4.1% 4.5% 2.1% 4.1% 4.5% 2.2% 2.5% 上表2中主要反映了各个因子在心理问题上所占的比重,根据各个因子的人数和所占的百分比可以得出所调查者各个症状的严重程度依次是强迫—人际敏感—恐怖—敌意—抑郁—焦虑—偏执—精神病性—躯体化。从中可以得出地震灾区初中生在强迫和人际敏感两个心理问题上占有很大的比重。 (三)心理状况的年级差别 我们对心理状况的年级差异进行了统计,见表3。 表3 各年级初中生心理状况 年级 初中一年级 初中二年级 初中三年级 任意因子>=2的人数 60 71 77 百分比 19.1% 22.6% 24.5% 从上面的表中可以反映出在初一,初二,初三三个年级中,心理问题的比例递减依次是初三,初二,初一。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变的也越来越懂事,对地震所带来的伤害就更加的难以忘怀。此外,初三学生要面临升学,所以年级越高学习的压力也就越大,心理问题也就越突出。除了年龄和学习因素以外也还应该有其他的因素导致这种现象发生,值得我们去思考研究。 (四)学生中存在较严重心理问题的情况 任意因子分>=3,即是中等及中等以上心理学问题,需要重点关注,这一人数为49人,参见表(一)的统计结果。 从统计数据的结果分析,进一步发现每个因子都有学生出现较严重的程度(因子>=3),具体数据是躯体化6人,强迫13人,人际敏感13人,抑郁14人,焦虑9人,敌意13人,恐怖14人,偏执7人,精神病性8人。这部分的同学虽然占的总体比例不大,但是这部分学生的心理问题已经达到干扰学习和生活的程度,因此必须特别加强关注和采取及时的心理干预,以免因心理问题引发更为严重的后果。 综上所述,只是单纯的对scl-90量表的分析。从分析的结果来看,抽出的样本容量中,有很大一部分(66.2%)同学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初中三学生占的比例(24.5%)最多,在各个因子中强迫(24.8%)和人际敏感(20.1%)所占的比重比其他因子所占的比重大。其中还有一小部分(15.6%)同学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问题,需要特别给予关心和加以疏导,促使这部分同学心理问题有所缓解。应该给予相应的心理辅导比如开展主题班会,心理辅导讲座,请专业的老师进行个别辅导,生活中多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等。 (五)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对比分析 此次的问卷中,人口学问卷共设有十二项。即是从十二个方面去分析特定群体中不同类型的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此处结合两个人口学资料进行数据分析。其中我们对地震灾区的留守儿童的心理状态进行重点分析。 调查数据统计显示,非地震灾区留守儿童普遍比同龄人的心理问题更突出。调查显示其主要表现为:很少与父母联系的23.9%;认为一个幸福的家庭应该和父母在一起的79.3%;非常想父母的65.0%;做错事被批评时当面顶撞的8.4%;拉帮结派、打架斗殴的12.3% ;在学校里基本上没有朋友的17.5% ;害怕陌生人的40.0%;遇到困难自己解决的45.5%;和(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的43.5%;觉得自己很一般的52.7%;学习上听老师的话,很刻苦的25.3%;觉得身边得人不太关心自己的49.1%;总是害怕被身边人欺负的34.7%;觉得社会不公平、看不到希望的11.9%; 从以上统计状况可以看出,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渴望父母的关爱,希望多与父母进行心灵交流。有的因父母不在家而感到遭受歧视、孤独无助、悲观寂寞。更有资料显出: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检出率高达57.14%,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已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上面这仅仅反映的是非地震灾区初中生留守儿童的调查数据,而汶川是一个很特殊的地方,经济方面在灾前就属于欠发达的西部山区,教育也比较落后,对于这样的环境,加之一场巨大的地震给留守儿童产生的影响也是很难量化的,各种因素导致留守儿童出现心理问题的几率也就相应更大,同时也就需要更多的关注。 (1)是否是留守儿童的不同心理状态 因子 因子一 (因 子>=2) 因子二 (因 子>=2) 因子三 (因子>=2) 因子四 (因子>=2) 因子五 (因子>=2) 类型 留守儿童 非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 非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 非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 非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 非留守儿童 人数 5 41 9 78 7 65 7 56 6 50 比例 16.7% 14.6% 30% 27.9% 23.3% 23.2% 23.3% 20% 20%% 17.9% 因子 因子六 (因子>=2) 因子七 (因子>=2) 因子八 (因子>=2) 因子九 (因子>=2) 类型 留守儿童 非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 非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 非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 非留守儿童 人数 8 59 9 46 7 43 4 46 比例 26.7% 21.1% 30% 16.4% 23.3% 15.3% 13.3% 16.4% 在抽样调查的6个班中,共有留守儿童30人,占总人数的9.6%,其中初一有14人,初二6人,初三10人。所以我们分析出这样的结论,地震后灾区的留守儿童相对来说还是较多。另外从上表中得出: 1.在留守儿童中心理问题占比例最大的因子是因子7—恐怖,其次是敌意,再次是强迫。而非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却集中在因子2—强迫和因子3—人际敏感中,与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因子数有根本性的不同。 2.在对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各个因子进行比较中发现。即使在同一因子的比较中,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中有心理问题的因子比例要大,且几乎每个因子都要高于非留守儿童。 由此可见,地震灾区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有别于地震灾区的其他初中生,应该得到有针对性的心理指导,也值得社会的广泛关注。 (六)地震中直系亲友伤亡对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简单分析 这个问题是灾区学生最敏感的话题,在设计问题时,我们注意不让同学们回忆起以前可怕而伤心的时刻。这个人口学问题能够更加直观的反映,灾区有亲友伤亡与没有亲人伤亡的学生在心理上的差异。 无伤亡 伤亡较小 伤亡较大 伤亡严重 任意因子>=2 23 87 71 27 该项的总人数 36 132 100 46 百分比 63.9% 66.0% 71.0% 58.7% 通过上表可以分析出无论地震对被调查者是否造成亲友伤亡或造成伤亡多么严重的伤害都有过半数的同学有心理问题,应该引起社会关注。又特别是亲友伤亡较大和伤亡严重的学生,他们多数都有严重的心理问题,如不进行良好的心理疏导,将会影响其一生。 四、对灾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与思考 (一)灾区初中生心理健康需要关注 据学术论文网上的数据显示初中生因子标准≥2(即心理健康有问题)的人数占总人数的25%,有严重心理问题的比例为4.48%,可是通过我们的调查数据(表一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人数百分比)显示因子标准≥2的学生比例高达50.6%,而心理健康存在问题的学生比例占13.1%。这是一个多么严峻的数字,灾区初中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比例整整是非灾区学生的两倍,而更加值得关注的是,心理健康问题较严重的学生比例差不多是非灾区学生的三倍。非灾区初中生在躯体化、抑郁因子及强迫症上显著,而灾区学生在强迫和人际关系敏感上显著。 注:梁魏等《中学生心理健康调查》,《中国心理卫生》1992年第7期。王雁等《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家庭教育的思考》,《家庭教育文集》,第242—252页。 根据与我们调查的地震灾区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数据的比较,可以得出以下比较数据图: 调研对象 有心理问题的人数比例 有严重心理问题人数比例 普通初中生 25% 4.48% 地震灾区初中生 50.6% 13.1% 综上可以看出,灾区初中生与非灾区初中生心理人数比例存在重大差异,灾区初中生面临了家园摧毁、亲人离去的伤痛,在过去的两年时间里,学校老师和专业的心理教育团队都对其进行了周密的辅导。然而,时隔两年,灾区初中生的心理现状明确地告诉我们,灾区初中生的心理仍然是一个严峻的问题,值得社会各界持续关注。 (二)留守儿童的关注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者是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的一人,或与上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从2000年五普资料公布开始,社会各界逐步对留守儿童的生活进行关注,同时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也开始被心理学专家研究,研究表明,留守儿童由亲情缺失,心理方面存在阴影,很大一部分表现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为孤僻、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还有的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常常将小事升级为打架斗殴。而灾区留守儿童又是特殊中的特殊,他们面对了地震的残酷,而父母因为或曾因为经济条件而被迫外出打工,那他们的心理存在哪些问题呢?通过对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图表的分析及我们和学生的访谈,发现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主要在于两个大的方面: (1)留守儿童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 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地的留守儿童中大部分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与认识,同时也面临许多方面的问题和烦恼,需要有渠道倾诉,有亲人安慰。但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长年在外务工,有的半年、一年、甚至几年都难以给孩子打一个电话、写一封信、见一次面,以此维系亲情很难勾通思想,倾听烦恼,给孩子予以足够的关怀。有的父母多年不与孩子见面,至使孩子遗忘了父母的相貌,更谈不上有何亲情。 (2)心理封闭和情感世界问题 留守儿童监护人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感变化,这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加之,由于远离了父母的监督和管理,在缺乏约束的条件下,由于年龄段的特殊性,会出现一系列问题如:盲目反抗和逆反心理,产生怨恨父母的心理等等。亲情关系对孩子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有直接而重要的影响。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和关怀,往往感到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长期与父母分离,他们的性格往往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调查显示: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由于与监护人有心理上的距离,留守儿童遇到问题时情绪往往无法及时得到排解,常常导致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等畸形心理。由于这这一系列社会,家庭因素导致留守儿童成为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的一个群体,他们需要更多的关注和更好的心理引导,因为这不仅对于他们现在,还是将来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特别是灾区的孩子,他们经历过地震这样更大的自然灾害,对于他们的心理会产生更大的影响,所以如何让本来就是特殊的一个群体得到更好的引导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研究问题。 为了更好地引导灾区留守儿童,需要对留守儿童开展“三位一体”的教育,这里我们提出一些建议和意见: (1)家庭方面: ①父母大多是来自农村,文化程度不高,他们常常误以为,读书只是学校老师的事,自己只要当好“后勤部长”就行了。所以针对这一情况,家长必须转变观念,树立“子不教,父之故”的教育责任观,明确自己对子女那份应尽之责。 ② 加强沟通。首先,应通过多种方式加强与子女之间的联系,了解他们的生活学习状况,及时了解他们的心理变化,同时也让孩子明白家庭现状,知道父母对他们的关爱和期望,合理运用皮格马利翁效应,从而增强学习的原动力。其次,应加强父母实际监护人的沟通,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业品行及身体健康状况,并嘱咐其对孩子严格要求。最后要加强父母与学校的联系,与子女任课老师进行沟通,向老师说明自己的情况,了解子女的发展变化,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与学校形成合力,防止出现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方面的盲区。 ③ 营造和谐的家庭气氛,父母要充分理解尊重信任子女,同时以身作则,在与子女相处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孩子的心理。 ④ 家长要尽可能多地了解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及有关心理疾病的知识,在灾后要对孩子进行长期的关注并进行积极的干预。 (2)学校方面(学校还应该开展多种心理健康工作) ①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及时向监护人和外出务工家长通报其成长情况,形成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教师应承担起家长或监护人的部分责任,多与留守儿童交流谈心,提高亲密信赖程度,给予更多关爱和正面引导。 ②为与留守儿童沟通提供方便,可开通亲情热线电话,为外出务工家长与子女沟通提供方便,权衡利弊,最好能建立起封闭式教育。 ③学校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列为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师资力量,加强队伍建设,逐步形成全体教师共同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机制。 ④创建专用的心理健康咨询站,创造良好的室内氛围,添置轻松的报刊杂志,为学生心理辅导提供条件和场所。建立个年级学生的心理档案,对心理状况不佳的学生进行持续关注,提高心理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⑤学校还应该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活动,通过班集体建设、班级文化建设等活动进一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并在各学科教学和其它各项教育活动中全面渗透,使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落实得到了保证。 (3)社会方面 净化社会环境,加强对学校周边环境的监督管理力度,尤其是网吧、游戏厅、录像厅等,这些不良社会环境对自制力比较差的儿童存在着很大的吸引力,容易误入歧途。 总之,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综合性问题,既牵涉到教育方面,也关乎心理、社会、法律、经济等方面。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影响的不仅仅是孩子的成长,同时也影响到他们的父母能否在外安心的工作,更远的会影响到社会的安全和稳定。因此,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及成长的根本出路就在于全社会能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和重要性,从而使大家自发自觉的来关爱、帮助、支持留守儿童,提高农村教育水平,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让祖国的花朵饱含着生机,期待着怒放的那一天。让他们本来受伤的心灵得到抚慰的同时,可以得到更多的关注与引导。 (三)对地震中直系亲属死亡学生的关注 直系亲属即相互之间有一脉相承的血缘关系的上下各代亲属,是伴随着他们走过了十几年生命历程的重要亲人,在地震中有的亲人虽然庆幸地保住了生命,但却要永远面对残肢断臂的不完整,而更有那么一些亲人,将在他们的世界里溘然长逝,有的甚至死无全尸。面对这些残忍的画面,他们怎能不痛心疾首。因此,我们应该积极调整灾区初中生的心理状态,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1)、个别心理辅导 心理辅导老师进行个别辅导,每个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每个学生的环境和条件也在很大的差别,因此,对于特殊学生就应辅之以个别辅导。辅导老师在辅导过程中要全面了解学生心理矛盾和问题,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内因和外因,要采取民主、和谐、亲切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帮助学生正确对待和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个别辅导可以让学生顾虑较少,毫无保留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倾吐心中的秘密,也有利于辅导老师对之耐心、细致、深入地进行帮助。 (2)、团体心理辅导 人是高度社会性的动物,个体总是依存于某个社会群体,并在这个群体里工作、学习、交往、娱乐与休闲。离开了群体,个体就难以生存。群体不仅是个体赖以生存的绿洲,而且还能促进个体的社会化,改善个体的行为方式。群体具有改变个体态度与行为的凝聚、规范的功能。在这基础上,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勒温构建了团体动力学理论,此理论构成了团体心理辅导的重要理论基石。团体心理辅导由此也成为学校心理辅导中最有效的辅导形式之一 (3)、学校团体辅导的主要形式 ①开设心理辅导课,以正规的形式规定和设置课程内容 学校开设心理辅导课,可以通过系统的、有针对性的教材,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标准、心理保健知识、心理异常的原因、学习自我调节的方法,从而帮助学生正确地面对自己,自觉地解决在学习、生活中产生的各种心理矛盾和问题。避免产生“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情况。因此,心理辅导课是学校心理辅导的重要途径之一。 ②组织各项心理辅导活动 辅导活动是以班为单位,以全体学生为对象,以学生情况和需要为前提,以学生为中心,以讨论调查、访问、表演为形式,采用了解自我、了解环境,取得自我与环境之间的适应为目标的活动方式。这种活动方式克服了课程的呆板,让学生能在活动中得到教育,并能在活动中锻炼自己的能力,效果往往较好。但辅导活动不能代替课程,因为辅导活动的设计、开展,对师生的要求相当高,又受校内条件的制约,不易开展,在知识传授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方面也有其不足。所以,作为途径之一的辅导活动应立足于对课程补充的地位,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③将心理辅导渗透到学校各门课程及各项活动中 学校仅依靠心理辅导课是远远不够的,只有与学科教学相互渗透,需要全体师生共同参与,紧密配合,才能更为顺利开展,取得理想效果。教师可根据不同的课程和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辅导。例如,语文课可侧重对学生情感方面的辅导,体育课可侧重对学生进行意志品质方面的辅导等。 ④班主任工作中的心理辅导。 在形成班级集体良好的班风,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方面,班主任可从以下方面入手,配合学校心理辅导教师,根据本班学生的情况和需要,选择适当的心理辅导活动;对班级同学摸底排队,重视个别心理和行为异常的学生,特别地关心、爱护和帮助他们;另外,班主任要做好学生家长的联系工作及有针对性地向家长宣传心理健康知识,争取家长的支持和配合。 初中生是一个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度期,是一个朝气蓬勃,充满活力的时期,是一个开始由家庭走向社会的时期,是一个心智不成熟,心态不稳定的时期,同时也是一个变化巨大,面临多种危机的时期。更为特别的是,在遭遇残酷的自然灾害及亲人的痛楚下,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各界的注意力和社会关注度也逐步下降,但是孩子们身心的阴影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有效的减轻和驱除,我们初步调研的数据证明初中生的心理干预和调整并非短期能够得到明显的改善。基于此次的调查初衷,我们进行了深入的对比分析,通过人口学量表,有针对性地着重从两个方面即留守儿童和直系亲属伤亡的两个角度,做了详细的数据说明和调研思考,从而做出科学性的结论和建议性的干预措施。当然,我们的思考分析存在着相对的局限性,虽然我们所调查的汶川第一中学,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是学校和社会在对灾区的青少年提供一些硬件设施的同时,也应做好精神家园和成长环境的建设。 附件: 附件二:汶川第一中学为我们出具的调研证明。 真实调查问卷范例: 附件三:实地调研照片 2009年9月中旬,我们调查小组按计划到达都江堰,正准备在都江堰汽车站转乘汽车奔赴目的地——汶川。 小组成员正在认真的给同学们讲解填表指导语 初二.(一)班同学们正在认真填写心理状况调查问卷 在完成对初三.(一)班同学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后,我们一起来到汶川中学新建的足球场合影留念。 小组成员在顺利完成此次调查后,一起合影留念 这是我们对所调查的问卷的部分展示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 作品撰写目的:1.对灾区初中生心理健康总体研究和比较研究2.通过上述分析,获得一份准确、科学的数据和研究报告。为灾区的初中生的后期心理指导,提供准确、有效的参考依据。3.将此调研报告,提请当地政府和立法机关建立健全灾区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长效保障机制。 基本工作思路:1.指导老师引导2.自我团队提升3.制作调查问卷4.实地调查5.总结分析,取得成果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 一. 特色:1、关键词“两年后”。两年前的心理关注是不是持续到两年后2关键词“初中生。初中生是社会的未来必须长期关注 二.创新: 1.在心理症状自评量表中加入人口学资料的调查,比较分析不同类型的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2、两年后地震灾区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处于空白阶段,此次调研处于该领域的前沿。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 1.该调研报告所研究的样本反映了灾区初中生普遍的心理健康状况。2.通过分析报告,为灾区初中生心理辅导提供数据和依据3通过对不同群体比较研究可以指导地震灾区中学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4.在得出数据和调研报告后,我们将所得出的数据和报告提交当地人大和政府,为他们建立健全当地青少年的心理政策提供相关的依据。
作品摘要
- 两年后汶川地震灾区初中生心理健康状态调研报告 关键词:两年后 汶川 初中生 心理健康状况 一、 引言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为保证样本容量具有代表性,我们从汶川第一中学的初中一年级、初中二年级、初中三年级中随机抽取比例均衡的班级和人数作为此次调研的对象(详细请见调研报告) 三、研究工具 (一)、症状自评量表(SCL-90) 该量表从十个方面反映心理症状,采用无到严重五个评分标准。 (二)、人口学量表 (三)、开放性问题 (四)、数据处理 (一)、从所得到的数据中,总体上分析有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人数和百分比。(二)、通过scl-90得出各因子均分及各因子在心理问题上存在的比例问题。(三)、从不同的年级分析心理状况的差异,并对造成该现象的原因进行具体分析。 (四)、对所统计的因子数中,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人数和比例进行分析,提出相关的建议和解决措施。 (五)、结合人口学问卷,对灾区中两个社会关注的焦点人群——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等比较研究。 五、总结报告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 在成都大学第六届“科创杯”竞赛中获得三等奖
参考文献
- 王征宇 症状自评量表(SCL 90)[J] 上海精神医学, 1984(2):68-70 凌莉,韩璐 Meta分析方法的正确应用[J] 循证医学,2002,(2):102-104 金华, 吴文源, 张明园 中国正常人SCL 90评定结果的初步分析[J]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86,12(5):260-263 单茂洪 正确使用SCL 90、16PF量表测查心理健康水平[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12(2):81-82 高旭,毛志雄, 周忠革 临床症状自评量表在心理健康评定中的误区[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6,20(10):684-686
调查方式
- 走访 问卷 现场采访 亲临实践 图片、照片 文件 集体组织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 通过收集一系列的资料,我们得出,尽管现在的世界和国内的社会各界都在对灾区的心理健康进行关注,但是,这种关注也仅仅只停留在灾害发生后的一段时间里,并没有对灾区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长期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