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关于大学生农民工社会新群体的调查研究
小类:
社会
简介:
随着大学扩招,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有那么一部分来自农村的大学毕业生逐渐走向普通劳动者的岗位,其生活条件、收入水平、社会保障和新生代农民工趋同。这个新的群体“论知识是大学生,讲身份是农民工”多了起来。为了深入了解这个新的群体,今年2月至3月,我们山东师范大学“大学生农民工”问题课题组赴潍坊、聊城、莱芜等地进行深入调研,通过问卷调查、走访、实地考察等方式,并在广泛收集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形成此研究报告。
详细介绍:
关于大学生农民工社会新群体调查研究 山师大“大学生农民工”问题课题组 随着大学扩招,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有那么一部分来自农村的大学毕业生逐渐走向普通劳动者的岗位,其生活条件、收入水平、社会保障和新生代农民工趋同。这个新的群体“论知识是大学生,讲身份是农民工”变得越来越庞大起来。这个新的群体近期被《半月谈》杂志称之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农民工”。 为了深入了解这个新的群体,今年2月至3月,我们山东师范大学“大学生农民工”问题课题组赴潍坊、聊城、莱芜等地进行深入调研,通过问卷调查、走访、实地考察等方式,并在广泛收集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形成此研究报告。 一、大学生农民工现状概况与基本特征 (一)大学生农民工问题是社会新的问题 大学生农民工问题是社会因素、高等教育结构、毕业生自身以及用人单位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产物,是一个背负着时代变迁、身份转换重负的这样一个人数越来越庞大的新群体。他们的就业和生活环境和传统的农民工有很大的相似。他们的生存状况、心理状态,以及他们的发自内心的呐喊与诉求,都是我们这个社会不该漠视,而必须认真倾听、严肃对待的。这不仅关乎社会的公平,更关乎国家的未来。总之,这个群体的出现是社会的新问题、新挑战,对我们社会提出了与时俱进的要求。 (二)大学生农民工的概况 1、大学生农民工正在悄然兴起的庞大的社会新群体 曾经的“天之骄子”,曾经的跳龙门的“金鲤”,如今的农民工样的打工者,城市中生存艰难的“漂”一族。大学生农民工这个新群体人数究竟有多少,至今尚没有来自劳动、农业、教育等部门的统计。但根据我们选取村庄、企业、大学班级三个与农村大学毕业生关系密切的点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农民工是随着大学扩招、就业难加剧后,正在迅速长大的新社会群体。据我们调查结果统计,在农民工中,这个群体大约占20%...... ——村庄。在寒假中,我们组调查了聊城市阳谷县寿张镇北台村、西纸坊村、莱芜市钢城区前朱山村、郑王庄等四村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近四年,这四地大约有20人大学毕业,目前有11人的生活状态使其可以被视为典型的农民工大学生。 ——企业。在寒假中,我组分别对山东省鲁西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莱芜信发钢铁等企业进行调查。经过调查结果分析和相关资料借鉴,他们的招工趋于高学历化,大学生有成为普通劳动者的趋势。正像重庆新龙湖物业服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杰说,以前都是在云、贵、川农村有初、高中学历的农民工中招收保安和绿化工人,去年开始尝试从大学生中招收保安和绿化工人,没想到应聘者很多!为体现对知识的尊重,公司将有大学学历的绿化工人称为绿化员,有大学学历的保安称为客户服务专员。现在这家公司中有农民工1047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的有117人。 ——大学班级。2011年寒假中,通过已在山东英才技术学院毕业的同学孟颖了解到,他的大学同班大约有22名男生来自农村,除了2人考上研究生和6个人在企业上班外。其他 14名男生都在济南、青岛等大城市“漂着”。他说,“他毕业不到半年,换了两次工作,难以找到自己适合的工作。为了生计,目前在青岛市的一个工厂打工,收入和新生代农民工差别不大,并且有类似经历的大学同学相当多。” 2、两栖的生存方式:“岗位在城市,保障在农村” 我们组在潍坊、聊城、莱芜等地调查采访的大学生农民工,80%是农民工的后代。他们的父兄多为建筑工、粉刷工、木工,母亲多为家政、餐饮服务人员。他们年少时是留守儿童,长大后怀揣“跳出农门”的梦想走进大学。可走出大学时,却发现梦梦想不过是泡沫——自己的收入与新生代农民工相差无几,甚至还比不上农民工。 大学生农民工群体过着“岗在城市,保障在农村”“平时在城市,过年回农村”的生活,游荡在城乡之间的生存状态,与普通的农民工呈现出趋同性。他们对未来充满迷茫。 3、现实虽残酷,未来却美好 在城市市民、农民工。企业家等人群眼中,他们有着不同的侧面。但有一点,人们的认识是共同的——他们有着美好的未来,也面对着残酷的现实。 大学生农民工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浙江省农业厅经济管理处处长童日晖说,大学扩招后,大学生从“天之骄子”和“社会精英”变为普通劳动者,社会称他们为“收费精英化,就业普通化”。在这一个过程中,更让社会困惑、让大学生农民工感到不公的是,现在除名校研究生和博士生外,大学生就业存在着身份决定命运的现象,农村身份决定了这些年轻人在城市的农民工身份。 尽管就业遭遇不公,尽管目前处境艰难,大部分大学生农民工依然觉得未来值得期待。实际上,社会公众中的大部分人也持相同的观点。大学生农民工越来越多的出现在生产一线,让企业管理者看到了“中国制造的希望”。我们相信只要这些年轻人与企业一起同心同力地进步、他们的未来肯定是美好的! (三)大学生农民工的基本特征 1、文化程度较高,学习接受能力强,拥有大专以上教育程度,专科本均有分布,年龄20到25岁。易于接受新事物、新观点等。 2.薪酬较低,一般低于农民工工薪奔波城乡之间,大多没有固定工作,收入水平普遍不高。房租、饮食支出占个人支出比重很大。城市住房远无着落,饮食水平一般,类似于农民工的“漂移”生存状态。 3、有着厚实的梦想,在残酷的现实中不气馁。虽然目前处境艰难,依然觉得未来值得期待。他们有着高素质和具有创新潜力,即使走到生产一线,也将大大提升中国产业工人的整体素质,提升“中国制造”的水平。 4.心理特点倾向于能展示知识价值的,或体力劳动量小的行业。受挫折,较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及时发现,也易于解决。对未来趋向乐观。 5、社会经验缺乏刚从学校毕业,或初步步入社会,对社会现实缺乏应有的认识。现实与理想差距往往较大,办事待人均需磨练。需注意各种设计“嫩鸟”的“馅饼”现象。 6、未来生存压力大收入水平低,社会保险等难以覆盖。无或少存款,难以应对突发情况。在未来除面临就业压力外,还需分担家庭责任。因近几年人口比列失调,婚姻问题,特别是男性,婚姻形式日趋严重。 他们“苟活着、失落着、坠落着,期求着、企求着、祈求着,自信着、自强着、自怜着.......” 二、大学生农民工的呼声 来自农村,学习能力相对强,念普通专科甚至本科,找工作时没有人能帮上忙......身贴这些标签的大学生农民工,一个拥有着双重身份,现实中处境“尴尬”的新群体,他们有怎么样的诉求,怎样的呼声呢? 1、十年寒窗到底有何收获? 随着大学招生的普通话和普遍化,大学教育变得越来越脱离实际。知识改变命运,可大学生农民工的命运怎么解释?难道这句话是错的? 看着大学里大楼林立、大师难觅,部分教师不务正业边炒股边喊穷,另一边却是教育方法和教学方式的停滞不前,数百人一起上课像开讲座,教师照本宣科、传统的灌输形式依然大行其道,老师在讲台上卖力地讲,学生只能在下面“温顺”的听, “一本通书讲到老”, 考试制度神圣不可侵犯!大学生活沦为一场质次价高的交易,学生一毕业就陷入失业…… “这是可怕的教育所酿造出来的可怕的一代人。在这个时代,没有自己的立场自己的声音。在社会上,内心焦躁空虚,双眼迷茫空洞。不知道自己是谁,将走向何方。空虚的一代,文化底蕴不足的一代,一团散沙,一团稀泥。被历史记住,因为他们黯淡;被历史遗忘,因为他们黯淡。” 以上的话说的是我们,我们怎么了?有时我们也是身不由己,在应试教育,以及传统思想的围攻下,在为了教育而教育,而不是为了人们自己未来的幸福生活做出必要准备的教育下,我们不得不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低头,我们不得不在毫无商量的考试面前低头。导致我们只能人云亦云跟着世俗的脚步向前迈。我们要面对大学,面对我们一生中最后一次接受系统性教育的大学,但现实怎样呢?现实是大学温柔的给我们捅了个软刀子,还在不看当前就业形势而洁身自好、延用十几年前的老式教育体制下,办成了由成本会计师开办,屈服于社会压力而只跟着变化的市场型商业性企业,象牙塔里面在腐朽,走出象牙塔更加衰败。我们大学生也在不知不觉中被同化了,除非你昼夜不息的小心谨慎着,一点不苟且的看护着自己心灵最深处的东西。新一代有错是他们自身的问题,还是上一代的问题? 我们彷徨我们呐喊:青春无价,大学生代表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误入大学家。大学身,民工价,令多少青年才俊英雄气短,“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锐气与朝气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世故、铜臭、权谋以及犬儒化的生存方式,社会精锐集体“钝化”。是的,我们可以看到成功的青年,在我们的身边崛起,但是从整个群体的走向和对中国未来的发展来看,现在的大学教育,将把一代人给毁掉,而这绝不是危言耸 听 。如果仅仅是这样的寒窗苦读,我们的学习又有何意义? 2 、社会需要我们什么? 随着大学生的逐渐增多,社会就业压力越来越大。2010年底到2011年我们的就业面临着一个比以前更加趋紧的形势。第一,毕业生多。今年是611万,明年是659万。第二,就业空间相对紧。特别是企业需求这块,如果下滑比较厉害的话,大学生的就业岗位、就业机会相对就比过去有所减少。第三,相关的政策措施和服务体系还亟待完善。第四,我们的大学教育与市场脱节的问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与实际就业市场不适应的问题还存在,而且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一种障碍。几年前,怀揣理想走进大学,毕业走出校门后却发现一切都是五颜六色的肥皂泡,几经奋斗,想融入这个城市,却碰到城乡分割深处最坚固的城墙;漂浮在社会转型的深水区里,自己所学的专业一无用处!在潍坊市遇到的大学生农民工刘凤师姐去年6月毕业于青岛农业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先后在潍坊的两家小传媒公司打工半年后失业。师姐家是在聊城农村,父亲在城市建筑工地砌砖,一个月收入3500多元。而师姐领到的工资却最低每月900元,最高一个月2200元。虽然已经经历了两个工作岗位,但师姐和父亲一样:“没签过一份用工合同,没得到过一次体检机会,没买过任何保险。”在得知公司有“转正期满前一天辞退新员工”的潜规则时,师姐静静收拾好文件夹,整理完桌上的报纸和书籍,主动在转正期一天辞职,然后跑到附近没人的地方失声痛哭。她痛哭的疾呼:“谁能告诉我,这个社会到底需要我做什么?”基于此,如果大学生就业问题无法及时解决,他们又如何在社会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呢? 3、我们的工资何时能提,房价何时能降? 随着学校扩招,供需关系等影响,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走出校门无法找到对口的工作,转而变成农民工,从事低端工作,这又导致大学生感慨为什么我的工资不如农民工。通过走访调查刚毕业几年的大学生,他们纷纷抱怨工资低。在我们调查中,一位现在从事网管工作的师哥告诉我们,他现在的工资只有一千元,仅能维持自己的生活开支;另外一位现在磨制轴承的毕业生说相同的工作时间他比那些熟练工磨的件数少三分之一。据统计,大学生农民工的工资在1500元左右,这远低于那些背井离乡,埋头苦干的农民工的工资。走出农村的大学生都背负着父母的期望,他们宁愿挣扎在大城市的底层,也不愿返乡看到父母落寞的眼神,他们在黑暗中需求光明,可是城市的大门却还未向他们开启。那快速攀升的房价将他们与城市的距离越拉越远。据公安部2007年的调查,按照自身收入水平,有74.1%的农民工愿意承受的购房单价在3000元/平方米以内,有19%愿意承受3001-4000元之间的单价,愿意承受4000元以上的只有6.9%。然而,据调研,3000元/平方米的房子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的县市及以下城镇,在农民工集中流入的东部沿海地区,即便是小城镇的房价也远远超过了3000元/平方米。例如,东莞市当前的房价已经接近6000元/平方米,即使房价相对较低的沙田镇和常平镇,房价也在3500元/平方米以上,大多数建制镇的均价在5000元/平方米以上。对比农民工所能承受的房价与现在农民工流入集中地的房价,可以推断,如果按照当前的大学生农民工收入水平,假定他们的工资增速能够赶上房价的涨速(目前来看这一假定基本上不成立),按照商品价购房,大学生农民工中最终能够实现在务工地城市购房定居梦想的比例也不会超过10%。 通过走访调查,奋斗在城市的大学生农民工无一例外的都是在租房住,可是一月下来高昂的水电费,房租将他们微薄的工资剥削的所剩无几。我们在济南的一份问卷调查显示80%大学生农民工工资的百分之三十到四十用来付房租,再加上吃饭,一个月真省不了几个钱。一位毕业三年的师哥感慨着告诉我们他的女朋友因为受不了苦和他分手了,他说他不怪她,因为他不能给她幸福,微薄的工资高安的房价物价扼杀了他的爱情。最后他给了我们一个微笑说他坚信未来是美好的,城市中充满了机会,现在的他遍历了社会的艰辛,未来一定能走出自己的一片天地,而且现在国家已经大力调控房价,房价一定会降的。我们对他报以美好的祝福。 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虽然大学生农民工也在抱怨工资低,房价高。 但他们没有沉沦,他们依旧有自己的理想,依旧对未来充满希望,他们相信通过自己的双手能在城市打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 4、服务的阳光何时暖我心 大学生农民工是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的一代,属于“80 后”、“90 后”的一部分。据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大学生农民工中,有85%来自农村,仅有15%属于城镇户口。他们对城镇的认同,要远远大于对农村的认同;他们迫切想融入城镇,但又很难逾越横亘在面前的制度、文化之墙,退回农村,却又做不了合格的农民。大学生农民工就这样怀揣着青春与梦想,“漂”在城乡边缘,成为一道风景,但并不亮丽。正如他们自嘲:“城市人在城市有背景,我们在城市有背影!”他们与农村渐行渐远,却又受户籍制度的影响,难以融入城市,难以享受城镇基本服务均等化的阳光和雨露。诸如在公共卫生服务方面,城乡居民的差距和农民工医疗保障体系的脆弱充分体现出来。中新社报道,占中国人口20%的城镇居民,拥有全国80%的医疗卫生资源。在社会保障方面,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保障对象为当地城市户籍人口,大学生农民工基本上没有享受该项保障的权利,他们过着“岗位在城市,保障在农村”“平时在城市,过年回农村”的生活,游荡在城乡之间的生存状态,与普通的农民工呈现出趋同性。他们对现实充满迷惑,已经走出农村,为什么城市去没有做好接纳他们的准备呢?公共服务的阳光何时能暖这个新群体的心啊? 三、大学生农民工产生的原因 就业市场是一个很大的蛋糕,现在由于经济的不景气,也许,此时吃蛋糕的人会很多,但是,蛋糕总是会有人要吃的。并且,吃蛋糕的人当中,有的会喜欢吃奶油,有的喜欢吃上面的水果,而更多的则会喜欢吃那实实在在的,能够填饱肚子的蛋糕。当你想去切那一块蛋糕的时候,如果你发现你喜欢吃的奶油别人不让你吃,而你又没有足够的能力能够和他争抢的时候,建议能够先吃饱了肚子再说,尽管那是你不喜欢吃的。但是,你在吃不喜欢吃的蛋糕的时候,要坚持学习技能,提升自己,这样,你就会更快的吃到自己喜欢吃的奶油了。而在那么多人都要吃蛋糕的情况下,也许你就只能选择少吃一点让自己保持生命吧。所以在就业严峻的形势下,大学生农民工社会新群体正逐渐成为越来越大的群体! (一)大学生农民工自身因素的影响 1、大学生农民工自身素质参差不齐是造成大学生就业农民工化的要原因。大学毕业生是就业的优势群体。他们有思想、有知识,而且年轻,身体好,接受新事物快。然而,由于这些年来大学的一再扩招,导致大学生从生源的质量、培养水平都有所下降,一大批拥有“真毕业证、假能力”的学生走向社会。通过对大学生农民工群体的调查分析,发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欠缺:(1)、专业知识不够扎实,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我们采访的大学生农民工中,大概有70%大学生农民工对专业是一知半解,大部分还需要企业培训来完善和提高,而企业需要的是招之即用,而且是能够很好用的人才,因此,造成有“中间差”局面。一方面是大量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另一方面是企业找不到合适的人。(2)能力水平低下,特别是实践动手能力不强。在我们的调查中,有75%的农民工大学生在校期间没有在所学专业领域进行实践。(3)综合素质不高,难以胜任更高层次职位的需要。在访谈中,我们发现大学生农民工对高新高科技的职位心有余而力不足,难以达到其要求。 2、没有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在残酷的现实中,遭遇着就业不公,处境艰难,大学生农民工虽然心怀梦想,有激情,但是现实的无奈,使他们没有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在我们调查的统计结果显示,在“你清楚考虑过自己以后的职业生涯吗”一题中65%的人对此“只存在模糊的想法”。这既是大学生农民工的悲哀,更是社会的悲哀。大学生农民工现处的环境决定了这批大学生得比以前的大学生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得到幸福的生活。有了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就有了目标,有了奔头,才能发挥出自身的人生价值! 3、对就业心理准备不足。在我们调查中,发现他们内心彷徨而苦闷,承受着理想与现实的巨大的难以承受的落差。根据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他们的期望值偏高,抱着十年寒窗一举成功的心理。对就业市场了解不充分,心理准备不足,严重压制了他们的创造力、激情与发展空间,加剧了社会心态的失衡。 (二)社会因素的影响 1、社会经济发展及国家政策的影响。 为适应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深化教育改革,自1999年高校开始大规模扩招,到2010年,大学生数量达到3000多万。10年间增长了近2000万的人数。大学生这种优质稀缺的人力资源逐渐地由“卖方市场”变成了“买方市场”。与此同时,大学生就业还面临着 “工人下岗,农民进城,干部分流、军人专业”的情况,就业岗位严重不足。大学生从天之骄子和社会精英变为普通劳动者,社会称他们为“收费精英化,就业普通化”。现存的户籍制度,让大学生就业存在着身份决定命运的现象。除名校研究生和博士生外农村身份决定了这些年轻人在城市的农民工身份,使农村大学生倍感不平。 2、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存在着结构性的矛盾 著名的经济学家郎咸平曾偏激的说,“中国的产业结构注定我们不需要那么多大学生。”在新形态的国际分工中,发达国家把整个产业链一切为二,差的那部分——纯制造,放在了中国。在产品设计、原料采购、物流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六大块和中国的这块制造,即“6+1”的环节中,“6”那部分是需要大学生,“1”那部分反而不太需要大学生。中国靠“1”生存,靠制造业的低端、产业链的低端生存,需要的是对知识要求不高的农民工。大学生农民工群体悄然兴起,其背后凸显出的是片面以来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发展方式日渐穷途末路,不转型升级,就难以为继。一方面,掌握了高端知识的大学生无用武之地;另一方面,素质越来越高的大学生农民工不愿意再去充当“苦力” 3、社会关系造成不平等竞争 家庭有背景的大学毕业生在父母的庇护下,可以轻而易举的得到一个待遇很好的职位。而跳出农门,考上大学,背着账单的大学生农民工在与家境有背景的大学生竞争同一职位,无任何优势,眼睁睁看着好的工作被强走。 (三)高等教育结构影响 1、高校专业设置错位。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有较大的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一些大学盲目的增设新专业,很多专业不对口,不匹配,和企业不对接,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同时也缺乏监测和适时调控。 2、高校缺乏市场经济观念。一些高校仍然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一些学生高分低能。专业缺乏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功底不系统,应有的动手能力也不强,质量不过硬,不受企业的欢迎。而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3、部分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不充分。学校对就业指导工作重要性关系认识不充分,在人力、物力、财力上明显不足,就业工作比较被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就业工作开展,增加了就业的困难。 (四)企业的影响 1、部分用人单位缺乏公正、公开、科学的择人机制,不能做到任人唯贤和优才优用。首先选人时往往过多地照顾各方面关系,如上级领导、亲朋好友、用人单位子弟,使一些优秀毕业生无法落实工作,影响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正常需要。其次,用人计划、岗位、用人情况透明度,缺乏监督机制。另外,选择毕业生缺乏科学的评判标准,凭想当然接受毕业生,有的过分强调某方面的特长,而忽视了对毕业生全体素质的考察。 2、不少企业对引进人才认识存在误区。不少企业急功近利,不考虑单位的长远发展所必需的人才梯队,拒绝承担大学生就业后的“在岗培训”费用,招聘中普遍要求“有数年工作经验”,看不到大学生的潜力。广州日报:调查显示顺德仅有6%的企业招聘大专以上学历的人。事实上,一个理工科毕业的大学生,需要在毕业后的工作岗位经过一定时间的继续学习,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工程师。可是很多企业想降低成本,尽快赚钱,所以喜欢用技术娴熟的农民工,这些企业没有长远眼光,没有耐心培养大学生。 四、大学生农民工骤增的潜在隐患 大学生农民工问题已严重压抑了这些年轻人的创造力、激情与发展空间,加剧了社会心态的失衡。在大学教育上,社会、父母投入了大量金钱,学生投入了诸多精力,到头来和农民工一样,这个会导致新一轮的“读书无用论”。如果这么多的大学生长期无法安顿的话,可能是社会发展的一个不稳定因素,一种很危险的社会隐患...... 1、人才好似东流水 流失流失流失!!!随着大学生数量的剧增,大学生农民工逐渐成为了一种社会风尚,越来越多的农村大学生毕业后到小企业从事纯体力工作。他们的学历,他们的知识已经逐渐被深埋;他们应有的能力已无从挖掘。人才流失不仅是大学生个人的损失,亦会对企业产生不良影响。企业管理者都深知人才的重要性,然而人才流失现象却仍屡见不鲜。人才的流失对企业的生产和发展造成了诸多的不利影响,特别对于生产型企业而言,人才的流失导致熟练员工匮乏,生产能力降低,大量人才培养费随之东流,提高人力资源成本,并使原来的生产和科研开发不能按计划实施;另外,企业由于人才的流失导致的技术流失和商业机密的泄漏都会给企业带来损失,严重者可使企业处于生存危机边缘等等。大学生农民工流失现状已经成为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 2、读万卷书,止步于前? 引发新一轮的上学无用论,让未来的学子看不到学习的前途和希望,丧失信心,学子迷茫。实际上,“读书无用论”危害极大。早在那个鼓噪“知识越多越反动”的“文革”时代,那些“愚民政策”的野心家们曾使“读书无用论”盛行一时,“读书无用论”沉渣论调也给中华民族的文化繁荣带来过许多伤痛。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文化繁荣程度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志之一,当前国家正在推行“普九”基础教育。因此,我们必须正视“读书无用论”的负面效应。 3、民心不齐――社会消极之风气,脉动之祸水 今年将有600多万大学生就业,这个数据和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相比也许微不足道,但是如果它放在欧美任何一个国家,它将是一股不可小觑的暗流。然而,大学生就业不仅仅关系到就业,而且关系到社会公平。因为教育就是社会底层向“上”流动的主渠道。如果大批普通家庭发现对子女高昂的教育投资换来的是“毕业就失业”的结果,无疑将影响社会和谐。 有关专家指出,严峻的经济形势下,失去工作岗位的农民工、已毕业未找到工作岗位的大学生等群体对经济下行、生活水平下降的承受能力最为敏感脆弱,容易产生消极、失望等不满情绪,一旦受到特定情境、特殊事件的刺激,就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群体性事件的激烈程度比以往大大升级了,”长期研究群体性事件的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研究员单光鼐说,“这一方面缘于信息传播手段的多元化和人民对自身权利的认知能力提高了,一些以前能够捂住的事情被掀开了盖子;另一方面,也说明矛盾已经积累到了一定程度,以高破坏性的形式表现出来,必须引起高度警惕。” 当代大学生是新世纪的主角,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蓝图将由他们去绘制,变成为现实。他们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他们爱国感情的强弱,直接影响到未来公民的爱国之心,立国之志和报国之举,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五,大学生农民工的引领解困工作 (一)心理解困:帮助大学生认清就业形势 考上大学,毕业后成为城里人,曾是许多农村孩子的梦想,也是许多农村家庭改变命运的重要契机。可像农民工一样的生存状态,无疑给大学生农民工内心带来了巨大而难以承受的落差。在我们此次调查调研中,通过结果分析得出:大学生已经成为普通劳动者,这与以前相比是一个巨大的变化,但很多大学生并没有做好面对这一现实的思想准备,这会使他们就业时面临巨大的心理冲击。因此,我们建议: 1、教育部门应该在大学生择业时为他们进行适当的心理调试,通过开展“就业前心理指导”讲座,告诉他们就业的艰难,也要提醒他们有学历不一定就是人才,高校生产出来的产品有时未必是市场需要的,确保他们有一个平和的心态对待就业。对一些大专毕业生,应帮助他们将自己的职业目标定位为高级蓝领。 2、社会媒体加大对当前就业形势的宣传力度,使择业大学生充分了解就业市场,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减轻就业时面临的巨大心理冲击。理性分析自身现状,结合社会需求,做到无论在哪个岗位, “干一行,爱一行”。确保他们有一个平和的心态,理性对待就业。 (二)教育体制解困: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1、完善教学质量标准,探索通识教育新模式,建立开放式、立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设立试点学院,开展创新人才培养试验。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深化专业学位教育改革,探索和完善科研院所与高等学校联合培养研究生的体制机制。 2、探索高等学校分类指导、分类管理的办法,落实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推动建立健全大学章程,完善高等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建立健全岗位分类管理制度,推进高校人事制度改革,改革高校基层学术组织形式及其运行机制。 3、推进高校与地方、行业、企业合作共建,探索中央高校与地方高校合作发展机制,建设高等教育优质资源共享平台,构建高校产学研联盟长效机制发挥行业优势,完善体制机制,促进行业高等学校特色发展,培养高水平专门人才。 4、强化省、市级政府统筹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促使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促进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健全多渠道投入机制,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加快基础能力建设。 (三)基层政府解困:切身关心帮助大学生返乡工作指导 1、生活上常关心,不让他们成为“异乡人”。为解决新选聘大学生村官的不适应症和孤寂感,注重在生活上人文关怀,采取搭膳补贴、住房补贴等形式,妥善解决好食宿问题。定期开展大学生村官座谈会、联谊会,搭建交流互动平台,丰富他们的工作生活,定期邀请心理辅导教师,多途径开展心理疏导,帮助其摆正心态、树立信心。从情感上贴近,从生活上关怀,让他们心融农村,成为自己的“家乡人”。    2、学习上重帮扶,不让他们成为“门外汉”。为让大学生村官留得住、干得好,注重在学习上帮扶支持。每年对大学生村官进行一次集中培训。分类培养大学生村官,坚持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培养“知识型”“创业型”“服务型”村官。同时,组织大学生村官定期为农民讲解党的惠农政策,宣传计划生育、农村合作医疗等政策,提高农村工作水平,让他们留在农村、才尽其用。    3、工作上压担子,不让他们成为“勤杂工”。开展大学生村官设岗定责活动,注重在基层一线锻炼大学生村官。开展大学生村官与弱势群众结对帮扶活动,每名大学生村官联系一名留守儿童、一户困难家庭、一名返乡农民工,开展上门服务,提供就业信息,帮助寻找就业门路,让自身在服务基层、服务群众中得到成长,让他们深入农村,成为农村工作骨干。 在我们此次聊城、莱芜、潍坊等地调查中,其中部分地区做得相当出色。对于毕业返乡或到农村工作的大学生,以大学生村官为例,近5年全市累计有300多名大学毕业生回到农村社区工作,通过政策引导,他们任职期满后出路日趋多元,有的从事服务业,有的从事农业,有的进入企业。此外,还有20多人在村级组织换届中正式进入村两委班子,28人考取了公务员,11人被事业单位录用。 (四)产业解困:再造新的社会生产力 1、一年前,重庆市一所技校回炉了百余名大学生,原因就是这些人的大学教育缺乏实用性,毕业后很难找到工作。通过半年到一年的职业技术学校再深造,这些回炉大学生全部找到了工作。专门调研过这件事的重庆大学教授陈忠林认为,这些原本无法就业的大学生显然成了新的社会生产力。 2、大学生理应成为中国新生代产业工人,是未来创造社会财富的主体。重庆大学教授陈忠林说,围绕国家的产业政策导向,对这些接受过高等教育的高素质人才进行有针对性的产业培训,有助于提高当前产业工人队伍的水平,同时也为这些大学生就业甚至创业带来了可能。 3、同重庆市的大学生再培训相比,远在千里之外的宁波大学则通过建立大学生创业之地,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就开始创业,而且创业项目多为新兴产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设立近两年,多批校内大学生创业团队被吸纳进来,学校在提供场所的同时,还同政府的3经济,科技等部门对接,请他们提供支持,并争取到大量的政策便利与优惠。 (五)创业解困:在农村,围绕产业促创业,大力帮助大学生解困。 1、不要以为这些大学生回农村后是包袱,在我心中,他们每个人都比引进一个项目还要有价值。莱芜市辛庄镇镇委书记告诉我们,由于自身素质较高,大学生很有可能成为现代农业的领跑者。 在山东农业大学学习园林设计专业的谢勇,毕业后来到莱芜市辛庄镇创业,他发现苗木种植在当地是空白,就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承包百余亩土地成立容器苗基地,全部采用温室大棚和现代化喷灌系统,培育的大型容器乔木被众多地方选用。谢勇在解决自己就业问题的同时,也带动了当地农业的现代化。 2、大学生正处在青春有活力的时期,有一定的基础文化素养,有从学校里吸取的专业理论和实践方面的认识和体验,有创业的兴趣点或潜能,政府有关部门又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再加上家庭和朋友的支持和帮助,这些都是大学生的创业资源。从2002年起,教育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人事部等部委以及许多地方政府就相继出台了有关政策,鼓励和帮助大学生自主创业、灵活就业。政府在孵化基地、经营场所等方面为创业者提供条件;创业大学生可申请享受社保补贴、创业补贴、小额担保贷款、创业带动就业奖励等。 (六)组织解困:提高大学生农民工组织化程度,给予精神食粮。 1、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长期性、城镇化的过程性、市场经济的趋利性和社会利益结构的凝固性,使得大学生农民工问题十分复杂。大学生农民工问题既涉及农民工的共性问题,又有其群体特殊性。问题的解决既要着眼全局和长远,着力完善制度和体制、机制,大力提高已有政策、措施的效力和效率,促进问题的根本解决;又要从大学生农民工群体的特殊性出发,以促进大学生农民工市民化为目标,以大学生农民工市民化最关键的环节——就业培训、住房、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为重点,以素质门槛、学历门槛、技能门槛、人力资本积累门槛、社会保险缴纳门槛和稳定居住门槛等为主要标准扩大户籍改革的口子,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力争尽快取得新进展。 2、全国人大代表、周口科技职业学院院长李海燕在两会期间做客中国经济网人民大会堂演播室。 李海燕指出,现在全国有1亿多大学生农民工,每年还以800至900万的幅度激增,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在城市生活的新生代农民工在思想上缺乏信仰,希望国家在农民工聚集比较多的地方,建立团组织、党组织、工会,发展团员、党员,评先评优,建立工会直接解决他们的思想问题,指导他们有追求、有抱负,给予精神食粮。 (七)社会媒体解困:调查了解详情,及时有效引导帮助。 1、现在对于农民工问题,已有多个部门或社会组织介入管理,服务,但对这些已在社会上成为漂一族的大学生,至今没有相应的机构加以关注,掌握他们的就业动态,心理状态与规模底数等相关资料。我们在莱芜聊城多个地方调查采访时也发现,虽然相关负责人都表示这确实是当今社会上存在的新群体,新现象,然而具体情况并没有人掌握。情况都不明,给予有效地引导和帮助就更谈不上了。 2、全国政协委员、河南省政协副主席龚立群在两会期间做客中国经济网人民大会堂演播室。龚立群认为,大学生就业难与农民工用工荒是结构性问题,建议教育部和社会保障部协调统一,将全日制学校与短期培训学校纳入整个国民教育系统,统一规划,统一部署。 3、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教师的再培训问题也应该被提上日程。目前,能够适合企业转型需要的教师,能够动手又有理论素养的教师还很缺乏,所以学校需要做好这方面的规划。如何培训教师,应该被提上议事日程。 4、在教学设备建设方面,目前企业设备更多采用数控设备、计算机控制设备等一些新型设备,而我们所调查的莱芜职业技术学院聊城职业技术学院等技师学院、技工学校所使用的设备还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教学设备严重落后,建议政府加强宏观调控和规划,统一建设实训基地,对教育资源进行整合,节省资金。 六,必须正视大学生农民工的出现 这只是我国提高国民素质的一个必经阶段。 近年来,为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全社会优先发展教育。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全面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认真贯彻落实义务教育,加大高中阶段教育力度,鼓励高校扩招。就在2010年7月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还提出:“高中阶段教育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对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创新人才具有特殊意义。到2020年,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满足初中毕业生接受高中阶段教育需求。” 随着时间的推移,普及高中的推进,全民素质提升,大学生农民工的出现会越来越普遍。清华大学汪中求教授曾经提到过:“即使中国现在跟日本在一个起跑线上,我们也未必能够赶上日本。国民素质相差30年。” 这样看,日本现今的人才环境也大抵相当于三十年后的中国。那现在的日本大学生毕业后在干什么呢? 在日本,刚从校园出来的大学生很少有直接创业的例子,即便有条件想创业的大学生,也是按部就班的先找工作,积累经验后方可开公司等。日本和中国有一点相同之处,就是刚走出校园的毕业生很少开口和家长要钱,而作为学校也并不鼓励学生没有经验就开始创业。日本大学生在就业方便有一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他们的就业观比较现实,例如超市的服务活,收订报纸的跑退货,哪怕是建筑工地的辛苦活,只要有活,他们很少有人拒绝。日本大学生简直就是 “不挑活儿”的农民工。也就是说,在三十年后或者更多年后的中国,国民素质达到一定高度后,农民工可能都是大学毕业。这种状况想必也是国民素质提升的理想目标。 随着教育的稳步发展,我国国民素质正在不断提升。当国民素质发展到一定阶段,“大学生农民工”现象凸现。这是一个缓慢而长久的阶段,教育不断发展,素质不断提升,直至最后全民素质达到一定的高度:农民工也都是大学毕业,两者不再有区别。这些都是我们必须正视的,无需过度担忧。当务之急,细化、改善大学人才培养方向,注重专业性、技术性人才的培养才是重中之重! 有关大学生农民工问题调查问卷 首先,非常感谢您能在百忙之中参与我们的调查,此次问卷主要针对日益庞大的社会群体---大学生农民工展开调查,我们将采取无记名方式,请您真实填写您对大学生农民工这一现象的的看法,以便我们对您给出的答案进行调研,再次感谢您对我们的此次调查的支持! 1、 您的户口性质 A农村户口 B 城镇户口 2、 您对“大学生农民工”这一概念、现象、社会状况等等的了解程度是 A 很了解,有系统和详细的认识 B 一般,知道一些相关的情况 C 知之甚少,不曾关注 D 不知道,不曾了解 3、您如何看待“大学生农民工”这一群体 A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的的必然现象 B是我国教育机制的悲哀 C是我国国家政策失误造成的社会现象 D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问题 4、您认为“大学生农民工”这一称呼是 A 贬义词,一些反面现象的影射 B不是贬义词,只是对一个群体人的称谓 C 只是个名词,不存在褒贬的问题 D 其他 5、高等教育您收获了什么?A、理论知识 B、专业技能 C、二者皆有 D、二者均无 6、是否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 A、是 B、否 7、 您是否有“三险一金”的保障 A、有 B、无 8、近年来多数农民工的工资高于大学生的工资,您对这一现象的看法是 A国家政策调整问题 B农民工是体力活理应得到较多的报酬 C大学生各方面能力缺乏的结果 D只是社会的阶段性现象 9、您觉着刚就业大学生的工资与农民工的工资相比合理么 A合理,是两种不同的劳动力 B不合理,根本就没有可比性 C其他,您的理由是: 。 10、您的租房支出占收入比重为 A 15%以下 B 15%-25% C 25%-35% D 35%以上 11、您觉着大学生农民工最大的特点是 A有专科以上学历,学习能力较强 B薪酬较低,一般低于农民工工薪 C生存压力大 D缺乏社会经验 E承受能力较强 12、您如何看待大学生来缓解农民工荒这一现象 A不同意,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群体 B这是对文化的浪费 C可以适当的缓解农民工荒这一问题 C其他 。 13、您认为这一群体将来的发展趋势是 A这一群体会逐渐扩大,最终成为整个社会的负担 B只是个暂时的现象 C会掀起“上学无用”这一观点,农民工会增加 D依赖于国家政策 14、本田罢工门,富士康连跳事件在社会上引发了人们对大学生农民工的关注,你对此的看法是 A大学生农民工需要一定的生存空间 B工厂的管理模式需要改进,防护不周 C大学生农民工自身心理脆弱 D政府应该采取干预,保障大学生农民工的利益 谢谢您的合作! 调查结果:在我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在多个地区对267名大学生展开了调查,经过我们总结调查问卷的结果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随着大学扩招,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部分来自农村的大学毕业生逐渐走向普通劳动者的岗位,他们被称之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农民工”。为深入了解这个新群体,本次调查通过问卷等形式了解了大学生农民工的概况及其呼声,探究了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本次调查选取村庄、企业、大学班级三个与农村大学毕业生关系密切的点进行调查,并与生活在一、二线城市中的大学生农民工接触交流。摘取社会热点,吸收最新两会精髓,新闻消息,在此基础上 调查研究与查阅资料相结合,结果更具说服力与指导价值。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详细分析了大学生农民工的现状,有助于引起相关部门的注意,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同时也促使在校大学生早日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结合市场需求,确定努力的方向,完善自我,从而少走弯路,使其真正成为对社会有用的栋梁之材。

作品摘要

一、大学生农民工现状概况与基本特征 (一)大学生农民工问题是社会新的问题 (二)大学生农民工的概况 (三)大学生农民工的基本特征 二、大学生农民工的呼声 (一)十年寒窗到底有何收获 (二)社会需要我们什么 (三)工资何时能提,房价何时能降 (四)公共服务的阳光何时暖我心 三、大学生农民工产生的原因 四、大学生农民工骤增的潜在隐患 (一)人才好似东流水 (二) 读万卷书,止步于前? (三) 民心不齐――社会消极之风气,脉动之祸水 五、大学生农民工的引领解困工作 (一)心理解困:帮助大学生认清就业形势 (二)教育体制解困: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三)基层政府解困:切身关心帮助大学生返乡工作指导 (四)产业解困:再造新的社会生产力 (五)创业解困:在农村,围绕产业促创业,大力帮助大学生解困。 (六)组织解困:提高大学生农民工组织化程度,给予精神食粮。 六、必须正视大学生农民工的出现,这只是我国提高国民素质的一个必经阶段。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2011年数科院寒假征文一等奖 山东师范大学校级三等奖

参考文献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通知》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中工网 中工网 人民论坛 东方论坛

调查方式

 走访 ■问卷 ■现场采访 ■个别交谈 ■亲临实践 ■集体组织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蚁族》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