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关于我国二元户籍制度改革的探究
小类:
社会
简介:
本作品在清楚界定二元户籍制度概念的基础上,深入揭示了二元户籍制度所引发的问题;并从实现公民迁徙自由、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和谐社会四方面深入分析了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必然性;从国家政策、财力支持、地方实践、民意调查四方面阐述了改革的可行性。本文提出,户籍制度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改革是涉及法律制度、财政体制等各个方面全方位、系统性的改革;其关键在于配套制度的改革。
详细介绍:
二元户籍制度是指20世纪50年代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为解决特定问题而逐步形成的适应计划经济体制的一套制度,包括以195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为核心的限制农村人口流入城市的各种规定以及随后衍生的其他方面与之相配套的具体措施和具体规定。主要包括户口迁移登记和审批制度,是通过对农业和非农业户口区分而建立起来的城乡有别的二元制度体系。在计划经济时期,二元户籍制度在维护新生政权、建立公共秩序、低成本汲取农业剩余、按计划推行工业化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然而,现阶段,二元户籍制度的弊端逐步呈现:城乡居民权利严重不平等、城乡收入差距拉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以及城市化进程受阻等。户籍制度作用在社会结构的层面上形成了基于城市市民与农民两大身份群体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要破除这一结构难题,户籍制度改革是必然之举,这是中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公民迁徙自由、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基于以上背景, 本文作者在四川省成都市、重庆市、山东省济南市、甘肃省兰州市、湖北省武汉市、陕西省西安市发放调查问卷500余份,调查对象户籍所在地及就业地涉及四川、广东、河南等21个省、市、自治区。并与成都市统筹委、重庆某高校、成都市锦江区三圣街道办事处、三圣派出所等部门负责人深入交谈,还走访了成都市部分农转居小区。通过宏观现状分析、微观典型调研,揭示二元户籍制度所引发的问题,以引起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结合相关理论知识和政策指导深入分析,以期对现实问题的认识以及理论上的探讨更深一步,通过对深层次原因的系统剖析以及国外经验借鉴、地方实践学习等提出改革我国户籍制度的建议。从建立和完善与户籍制度相关的法律体系以及公共财政安排机制,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保证措施等方面进行对策思考,同时具体提出了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操作构想和与之相关的土地、社会保障、教育、就业等配套制度的改革。

作品图片

  • 关于我国二元户籍制度改革的探究
  • 关于我国二元户籍制度改革的探究
  • 关于我国二元户籍制度改革的探究
  • 关于我国二元户籍制度改革的探究
  • 关于我国二元户籍制度改革的探究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撰写目的:通过宏观现状分析、微观典型调研,揭示二元户籍制度所引发的问题,以引起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结合相关理论知识和政策指导深入分析,通过国外经验借鉴、地方实践学习等提出改革我国户籍制度的建议。 基本思路:分别就我国二元户籍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必然性和可行性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分析,并针对此要求提出了具体实施户籍制度改革的操作构想以及相关的对策建议,为我国户籍制度改革工作提供参考。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本作品的科学性:1、写作思路的开阔性;2、写作体系的完整性;3、研究方法的科学性;4、多学科交叉研究。 本作品的先进性:通过实证分析,以较为成功的户籍制度改革方法为参照,提出二元户籍制度改革的渐进式战略构想,有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作品的独特性:本作品在深入分析户籍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必然性、可行性基础上,提出来制度改革的途径、策略和方案,有一定的独特性。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作品直面现行二元户籍制度的弊端,对其改革的必要性、必然性、可行性进行深入分析,警醒人们对城乡二元结构的高度重视,提出了改革的渐进式战略构想和配套改革支持措施,对改革实践有一定的理论参考价值。深刻认识我国现存二元结构的形式和特点,对于缩小城乡差距,力行城乡公平,推进城乡统筹工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将为全球广大的发展中国家研究和解决农村问题提供经验和借鉴。

作品摘要

本文在清楚界定二元户籍制度概念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二元户籍制度引发的问题:城乡居民权利严重不平等,城乡差距拉大,城乡社会整合、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以及我国城市化进程受阻等;从实现公民迁徙自由、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构建和谐社会四个方面,深入分析了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必然性;从国家政策、财力支持、地方实践、民意调查四个方面阐述了户籍制度改革的可行性。本文提出,户籍制度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户籍制度改革是涉及法律制度、财政体制等各个方面全方位、系统性的改革;改革的关键,在于配套制度的改革。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获“挑战杯”四川大学2010年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

参考文献

[1]阿瑟•奥肯. 平等与效率[M]. 北京:华夏出版社, 1999. [2]蔡昉,白南生. 中国转轨时期劳动力流动[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3]田炳信. 中国第一证件:中国户籍制度调查手稿[M]. 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 [4]陆益龙. 户籍制度—控制与社会差别[M].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3. [5]管清友. 中国的农地制度:收益与成本[J]. 大国[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4) [6]吴开亚,张力,陈筱. 户籍改革进程的障碍:基于城市落户门槛的分析〔J〕. 中国人口科学. 2010(1). [7]张雷. 当代中国户籍制度改革[M]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 [8]俞德鹏. 城乡社会:从隔离走向开放—中国户籍制度与户籍法研究[M]. 济南:山东出版社,2002. [9]郭台辉. 制度体系变动中的大户籍制改革〔J〕.岭南学刊. 2008(3).

调查方式

走访、问卷、现场采访、个别交谈、书报刊物、统计报表、图片照片、文件、自发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翁仁木在《对我国户籍制度变迁的经济学思考》一文中,利用外在制度和内在制度的关系,从经济学的角度解释了我国户籍制度产生的合理性。并指出“由于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它又阻碍了整个社会资源配置帕累托最优的实现,也有悖于经济个体追求效用最大化的原则,这种制度日益成为社会进步的桎梏,从而变迁也就在所难免。” 陆学艺在《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一书中,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了人口流动对社会结构的影响,他认为“尽管社会流动是个人行为,但它不仅对个人有意义,而且对整个社会结构也产生影响。即使互换对流性的社会流动没有改变整个社会的地位结构配置状况,但其速度、比率也还是影响社会结构的性质以及社会运行的状态。” 李长安在《户籍改革:推倒割裂中国经济的藩篱》一文中指出,现行户籍制度是城乡分割的重要标志,造成城乡在经济和社会生活方面的沉重代价。城乡间公民的待遇差特别是户籍的潜在价值所导致对农民身份的歧视,增加了社会经济运行的成本,阻碍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国研中心社会部研究课题“主题功能区人口管理政策研究”,提出了促进人口经济分布协调的政策思路和系列政策措施。强调户籍改革应该遵循权利义务对等的原则,使原来的“高门槛、一次性”,过渡到“低门槛、渐进式”地获得权益。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2009BCK001) 、 复旦大学文科科研推进计划金穗项目(EYH3548034)和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 “ 中国户籍制度改革研究 ” ( 07JZD0022 ) 的成果显示:全国范围内城市落户门槛存在着“质”的共性但有“度”的差别,以落户条件为圆心的城市户籍现有制度,是以公共资源配置考虑、发展资源争夺为核心的地方利益博弈。 二、国外研究综述 刘易斯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强调发展中国家应该加快城乡人口的迁移,以实现经济增长对低成本劳动力的需求;托达罗的人口流动模型重视城乡之间人口流动的微观影响因素,把城市的失业等因素考虑在内。 Tie jun , Cheng 在《The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 in China》一文中,通过对一些官方的文件和法规条例进行分析,提出中国的国家与社会、城市与乡村的关系,是一种控制与被控制、剥夺与被剥夺的关系,户籍制度则是这一政治逻辑的组成部分。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