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群体规模对属性议程设置的影响——基于议程融合假设的实验研究
小类:
社会
简介:
在互联网等新媒体发展造成的新的传播格局的情况下,本研究基于议程融合的假设,通过实验的方法对受众在不同媒介信息获取渠道中产生的属性议程设置进行探讨,验证了不同大小的群体规模对属性议程设置效果的不同影响,以及在议程融合过程中群体规模对受众的不同信息依赖程度的倾向的影响。该实验研究对议程融合假设做出了一定的修正并提出了许多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详细介绍:
1999年,面对高速发展的新媒体技术构建的传播环境,议程设置理论的奠基人唐纳德•肖(Donald L. Shaw)和马克斯韦尔•麦库姆斯(Maxwell McCombs)为弥补议程设置理论的缺陷和不足而提出“议程融合”假设。该假设将传播效果研究的主体定位于受众而并非传统议程设置理论的媒体。强调了受众在议程设置过程中的议程融合过程,即个体在社会生活中有着群体归属感的诉求,为满足自身对群体归属的诉求而选择加入某一群体,因无法获得该群体的信息而形成了认知上的不和谐,故个体为达到认知上的和谐而通过各种途径接触该群体的信息,以实现议程的融合。 对于议程设置的第二层次,即属性议程层次来说,可以认为,议程融合的过程也是意见分歧的消除过程,在该过程中人们通过不同的媒介接触途径获取信息,来消除对某一议题的属性层次评价的意见分歧。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依据“议程融合”假设,以受众为研究主体,通过实验的方法对验证受众的群体规模属性对属性议程的影响效果。 首先,在理论上,以受众为主体进行议程设置效果的探讨,将受众群体属性纳入议程设置效果研究。在现阶段新媒体技术的媒介环境下,受众不再是被动接受大众传播信息,而在对信息的吸收与接触上很大程度依赖于其自身属性的各项特征。作为实证性探索研究,该“议程融合”的假设研究在国内尚属首例。 其次,方法上采用实验的方法。行为与心理方面的研究表明,一个研究结论只有经过多种研究方法检验之后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这样的研究结果才比较稳定可靠且具有说明力。目前有关议程设置的结论大都基于内容分析技术,研究方法的单一性,使得大多数研究结果的可信度和稳定性容易受到质疑,研究内在效度不高。此外,内容分析的数据资料往往只适用于相关分析,而基于相关分析得出的结果不利于在媒介议程设置效果与公众的心理和行为间进行有效的因果关系推论。 “议程融合”假设提出至今,已有研究者意识到该假设不仅对传播研究意义重大,同时该假设的研究也将会对社会产生十分深刻的意义。但迄今为止对该假设的实证研究却寥寥无几,仅有少数可见的研究也是理论质化研究或应用型研究,而利用定量方法对该假设的验证的稀缺无疑是对传播学的理论推动和议程融合假设的完善是一种遗憾。故本研究期望能够给以该假设验证的可能性,并启发更多的实证性研究。 本研究以“议程融合”作为主要的研究假设依据,进行实验研究,检验在现阶段中国的新媒体媒介环境下,群体动力对受众在传播效果中的中介或调解作用。这样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能弥补过往研究存在的不足。 我国的大众媒体一直受政府的严格控制,无论是“喉舌论”还是“舆论导向”、“舆论引导”,都是政府对媒介引导民意的主观要求,而议程设置是大众传播在影响民意方面的客观效果。但面对现阶段新媒体环境下“自媒体”的出现,议程设置效果的功能是否实现要求和效果是否一致,这已经成为了一个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而如何做到一致也需要理论的指导。本研究以受众为主题探究议程运动机制,这对于更好发挥媒介的舆论引导功能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作品图片

  • 群体规模对属性议程设置的影响——基于议程融合假设的实验研究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依据“议程融合”假设,以受众为研究主体,通过实验的方法对验证受众的群体规模属性对属性议程的影响效果。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首先,在理论上,以受众为主体进行议程设置效果的探讨,将受众群体属性纳入议程设置效果研究。作为实证性探索研究,该“议程融合”的假设研究在国内尚属首例。 其次,方法上采用实验的方法。目前有关议程设置的结论大都基于内容分析技术,研究方法的单一性,使得大多数研究结果的可信度和稳定性容易受到质疑,研究内在效度不高。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研究以议程融合作为的研究假设依据,进行实验研究,检验在现阶段中国的新媒体媒介环境下,群体动力对受众在传播效果中的中介或调解作用。这样的研究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能弥补过往研究的不足。 面对现阶段新媒体环境下自媒体的出现,议程设置效果的功能是否实现要求和效果是否一致,这已成为了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本研究以受众为主题探究议程运动机制,这对更好发挥媒介的舆论引导功能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作品摘要

[摘要] 本研究基于议程融合的假设,通过实验的方法对受众在不同媒介信息获取渠道中产生的属性议程设置进行探讨,验证了不同大小的群体规模对属性议程设置效果的不同影响,以及在议程融合过程中群体规模对受众的不同信息依赖程度的倾向的影响。该实验研究对议程融合假设做出了一定的修正并提出了许多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 群体规模 议程融合 属性议程设置 实验研究 [文献标识码] A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本研究受到如下基金支持: [1]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电视新闻议程设置实验研究”(项目编号:2009B23)”; [2]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课题“电视新闻议程设置实验研究”(项目批准号:09YJCZH107); [3] 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新苗人才计划)项目“媒介社会中网络对大学生群体意识形态的影响——以杭州市为例”(项目编号:2009R416018)。 本研究的部分成果以论文《受众主导议程:一个“议程融合”的实验研究》的形式发表于期刊《东南传播》(“Southeast Communication”)(ISSN:1672-9579)2011年01期的本刊推荐版面,论文已被如下数据库检索: [1]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 [2]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全文数据库; [3]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 [4]CEPS中文电子期刊服务数据库(台湾华艺)。 本研究的核心成果以论文《群体规模对属性议程设置的影响——基于议程融合假设的实验研究》的形式正在投大陆范围内传播学的顶尖期刊《国际新闻界》(“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ISSN:1002-5685),论文已经得到两次审稿人的修改意见,并进行了两次重要的修改,现阶段三审建议为“推荐发稿”。 同时,该论文已经被国际学术会议The New Landscape of Global Communication Conference(全球传播新格局)收录,将于2011年7月1日—3日在会议上进行发言、讨论。

参考文献

[1]D.L.Shaw, M.McCombs,D.H.Weavers, B.J.Hamm. “Individuals, Groups,and Agenda Melding: A Theory of Social Dissonan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blic Opinion Research,1999,vol,11 [2]黄瑚、李俊:“议题融合论”:传播理论的一个新假设》,《新闻大学》,2001年,第2期 [3]马志浩:《受众主导议程:一个“议程融合”的实验研究》,《东南传播》,2011年,第1期 [4]M.McCombs, D.L. Shaw, “The agenda-setting function of mass media”,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1972,vol,2; [5] Shaw, D. L. and Martin, S. E: 'The natural, and inevitable, phases of war reporting: historical shadows, new communication in the Persian Gulf’. In Robert E. Denton, Jr. (ed.) The Media and the Persian Gulf War, Westport, CN, Praeger,1993 [6]Mendelsohn,M. and Nadeau,R.: 'The magnification and minimization of social cleavages by the broadcast and narrowcast news medi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blic Opinion Research,1996,vol,8 [7]McCombs,M., Shaw,D.L. and Weaver,D: Communication and Democracy: Exploring the Intellectual Frontiers in Agenda-Setting Theory,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1997

调查方式

√问卷 √现场采访 √亲临实践 √统计报表 √集体组织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1972年由唐纳德•肖(Donald L. Shaw)和马克斯韦尔•麦库姆斯(Maxwell McCombs)提出的议程设置理论,成为了传播学研究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理论。此理论着眼于传播效果认知层面上的效果,研究了大众媒体在影响受众“想什么”方面效果明显,即大众传播媒体报道量越大的问题(issue),越容易被公众认为是当前最重要的问题。然而,1990年代以来以科技为直接推动力的传播技术的革命使得整个大众传播语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受众在面对诸多信息的选择上已不再是被动与盲目。而议程设置理论是以大众传播媒介为研究的出发点,研究的着重点是大众传播媒介如何影响受众。对受众在议程设置效果上的忽视,使得议程设置理论面临着诸多瓶颈与挑战。这直接体现在以互联网技术为主导的新媒体呈现出不同于传统媒体的获取信息方式,使得受众在获取信息的时候更加自由,使得传统的大众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减弱。 为了解决这一理论上的欠缺,1999年麦库姆斯和肖等人又提出了“议程融合”的理论假设。以受众为研究的出发点来探究在信息时代下的受众媒介行为以及传播效果,该假设认为,在媒介生活中,受众通过六个阶段来完成受众个体议程与其所归属的群体的议程的融合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受众会通过多种途径来选择媒体获取其所需要的信息。 “议程融合”这一假设于2001年被引入国内,受到了部分学者的关注,他们认识到在当下中国语境下考察这一理论假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如何适应新的传播环境是对于议题研究一项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团体议程、媒介议程、受众议程三者的力量博弈使得媒介议程的内在运动形成了一个更加复杂的图景。 虽然议程融合的理论假设的提出已十年有余,但是对于“议程融合”理论假设的实证研究却寥寥无几。国内尚无关于“议程融合”的实证研究,对于现阶段传播语境下议程设置的动力以及受众不同的媒介接触行为对议程设置效果的影响缺乏深入的研究,这对于“议程融合”理论在本土化过程中的补充和完善无疑是一个遗憾,因此有必要将这一理论假设的内涵所描绘的图景进行中国语境下的实证检验。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