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项目名称:
- 群体规模对属性议程设置的影响——基于议程融合假设的实验研究
- 来源:
- 第十二届“挑战杯”省赛作品
- 小类:
- 社会
- 简介:
- 在互联网等新媒体发展造成的新的传播格局的情况下,本研究基于议程融合的假设,通过实验的方法对受众在不同媒介信息获取渠道中产生的属性议程设置进行探讨,验证了不同大小的群体规模对属性议程设置效果的不同影响,以及在议程融合过程中群体规模对受众的不同信息依赖程度的倾向的影响。该实验研究对议程融合假设做出了一定的修正并提出了许多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详细介绍:
- 1999年,面对高速发展的新媒体技术构建的传播环境,议程设置理论的奠基人唐纳德•肖(Donald L. Shaw)和马克斯韦尔•麦库姆斯(Maxwell McCombs)为弥补议程设置理论的缺陷和不足而提出“议程融合”假设。该假设将传播效果研究的主体定位于受众而并非传统议程设置理论的媒体。强调了受众在议程设置过程中的议程融合过程,即个体在社会生活中有着群体归属感的诉求,为...(查看更多)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依据“议程融合”假设,以受众为研究主体,通过实验的方法对验证受众的群体规模属性对属性议程的影响效果。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 首先,在理论上,以受众为主体进行议程设置效果的探讨,将受众群体属性纳入议程设置效果研究。作为实证性探索研究,该“议程融合”的假设研究在国内尚属首例。 其次,方法上采用实验的方法。目前有关议程设置的结论大都基于内容分析技术,研究方法的单一性,使得大多数研究结果的可信度和稳定性容易受到质疑,研究内在效度不高。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 本研究以议程融合作为的研究假设依据,进行实验研究,检验在现阶段中国的新媒体媒介环境下,群体动力对受众在传播效果中的中介或调解作用。这样的研究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能弥补过往研究的不足。 面对现阶段新媒体环境下自媒体的出现,议程设置效果的功能是否实现要求和效果是否一致,这已成为了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本研究以受众为主题探究议程运动机制,这对更好发挥媒介的舆论引导功能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作品摘要
- [摘要] 本研究基于议程融合的假设,通过实验的方法对受众在不同媒介信息获取渠道中产生的属性议程设置进行探讨,验证了不同大小的群体规模对属性议程设置效果的不同影响,以及在议程融合过程中群体规模对受众的不同信息依赖程度的倾向的影响。该实验研究对议程融合假设做出了一定的修正并提出了许多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 群体规模 议程融合 属性议程设置 实验研究 [文献标识码] A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 本研究受到如下基金支持: [1]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电视新闻议程设置实验研究”(项目编号:2009B23)”; [2]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课题“电视新闻议程设置实验研究”(项目批准号:09YJCZH107); [3] 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新苗人才计划)项目“媒介社会中网络对大学生群体意识形态的影响——以杭州市为例”(项目编号:2009R416018)。 本...(查看更多)
参考文献
- [1]D.L.Shaw, M.McCombs,D.H.Weavers, B.J.Hamm. “Individuals, Groups,and Agenda Melding: A Theory of Social Dissonan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blic Opinion Research,1999,vol,11 [2]黄瑚、李俊:“议...(查看更多)
调查方式
- √问卷 √现场采访 √亲临实践 √统计报表 √集体组织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 1972年由唐纳德•肖(Donald L. Shaw)和马克斯韦尔•麦库姆斯(Maxwell McCombs)提出的议程设置理论,成为了传播学研究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理论。此理论着眼于传播效果认知层面上的效果,研究了大众媒体在影响受众“想什么”方面效果明显,即大众传播媒体报道量越大的问题(issue),越容易被公众认为是当前最重要的问题。然而,1990年代以来以科技为直接推...(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