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项目名称:
- 当代大学生群居孤独症调查研究及其心理机制与干预策略
- 来源:
- 第十二届“挑战杯”省赛作品
- 小类:
- 社会
- 简介:
- 本作品在2010.9-2011.3期间,通过分层抽样的方式,以杭州、宁波、温州等多所高校810名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UCLA孤独量表、感情与社交孤独量表,调查分析了大学生群居孤独感的现状和心理成因,探讨了有关的心理机制,并提出相关的干预策略。为大学生科学有效的克服孤独、走出封闭孤僻心境提供一些参考,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引导提供一定可资借鉴的科学依据。
- 详细介绍:
-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文化群体,他们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成型期,具有强烈的不稳定特征。他们在积淀知识的同时,也非常期望能够被社会或他人接纳与认可,渴求和谐友好的人际关系,需要友谊的滋养与爱情的抚慰,以从中获得激励、自信和归属感。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的影响,这些需求时常难以满足,因而与其他年龄阶段的研究被试者相比,孤独感表现得尤为强烈。因此,研究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群居孤独心...(查看更多)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 据了解目前“群居孤独症”正悄然困扰着新一代大学生,并逐渐成为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和成长成才不可忽视的人格气质因素,也已然成为学校、家庭和社会普遍关注并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作品还剖析了大学生群居孤独症的心理成因,探讨了有关的心理机制,并提出相关的干预策略。为大学生科学有效的克服孤独、走出封闭孤僻心境提供一些参考,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引导提供一定可资借鉴的科学依据。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 由于“群居孤独症”现象是2010年末才刚刚被提及的网络热点关键词,而且迄今为止关于大学生孤独感的研究也仅停留在影响因素和抽象的干预层面,对于群居孤独现象的心理成因和机制缺乏深入研究。因此本作品关于当代大学生“群居孤独症”现象调研、心理机制与干预策略方面的研究,立题新颖,观点独特,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先进性,学术与应用价值较高。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 鉴于目前对于群居却孤独着的大学生群体及由此所出现的“群居孤独现象”仍然足够认识,相关研究尚未能体现其群居的特征性,对于其内在的心理成因、心理机制等尚缺乏系统深入的探讨。因此,本作品的研究为高校实施科学有效的心理疏导与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对于帮助大学生根据群居孤独心理成因正确调节心态,走出孤僻心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作品摘要
- 目前,群居却孤独着的大学生正面临着“群居孤独症”的极大困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和成长成才,已经成为不可回避的社会问题。心理学家们甚至预计,随着社会文化更加趋向多元,经济变得越来越富有,对孤独感和人与人之间社会需求的关注将继续增加。因此,研究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群居孤独心理,探讨其心理机制和干预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因此本作品在2010.9—2011....(查看更多)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 本作品未在各种会议或任何期刊上发表登载,曾于2011年3月荣获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第八届“挑战杯”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
参考文献
- [1]蒋艳菊.大学生孤独感结构特点的初步研究[J].心理科学,2005,28(3):690-693. [2]王欣.云南省四校大学生孤独感调查研究[J].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6(2):52-5. [3]许丽华.大学生依恋内部工作模式、人际关系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4]李鹏.大学生孤独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聊城大学学报...(查看更多)
调查方式
- 本作品主要采取走访、问卷、现场采访、个别交谈、亲临实践、会议座谈、统计报表等调研方式。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 国外对孤独感的科学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孤独感研究,1973年,Robest-Weiss发表了《孤独,一种情绪及社会性孤立体验》一文。受该文的启发Peplau和他的学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了对孤独的系统研究,创制了广为采用的孤独量表UCLA(University Of Califomiat Losangels),并对孤独进行了理论上的系统研究分析。1979年,第一次国际孤...(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