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项目名称:
- 农村初中阶段留守儿童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以四川省武胜县、蓬安县为例
- 来源:
- 第十二届“挑战杯”省赛作品
- 小类:
- 社会
- 简介:
- 近年来,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其中处于中学阶段的留守儿童由于所占比例大,心理特点活跃等原因而产生的问题尤为值得关注。本作品立足实地考察,自制问卷以年龄在11岁到15岁之间处于初中阶段的留守儿童为调查对象。通过多种研究方法分析影响留守儿童身心发展的几个主要变量与其生活学习的关系,以期能够科学认识这一群体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讨解决的途径,为社会关注留守儿童问题尽一份绵薄之力。
- 详细介绍:
-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开始经济体制改革,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建设的不断进步,农村人口流动规模不断壮大,形成了汹涌澎湃的“民工潮”。农民工的迁移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为经济建设贡献了巨大的力量。但是,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输出也伴生出了许多社会问题。其中,留守儿童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如留守儿童的生活照顾问题、教育问题等。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到留守儿童本身的健康成长,也影响到农村人才的培养及人口素质的提高。如何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在留守儿童这个群体中,中学留守儿童占很大一部分比例,再者由于中学生的心理比较活跃,不断地发展、变化、走向成熟,表现出种种心理特点,例如自尊心强、模仿心理、以自我为中心等。也正是由于这多方面的心理特点,中学生身上才会产生这样那样的问题。因此,中学留守儿童尤其值得关注。本课题将调查对象界定为年龄在11岁到15岁之间的处于初级中学阶段的留守儿童。 本作品借鉴了相关专家学者关于留守儿童研究的方法,主要以问卷调查法为主,辅之以访谈法、文献法等研究方法。通过对社会学、教育社会学、教育心理学等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为调查问卷的设计构想作必要的准备,通过在两县农村中学的实地调查与访问,利用问卷测量了中学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生活状况、思想道德及心理需要。通过和学生老师面对面的交流,了解并记录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以及他们对此的看法。我们还组织当地村委、团委进行座谈,深入了解留守儿童的处境,了解当前针对留守儿童所展开的工作以及这些基层工作人员对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想法和意见。通过以上方法,我们希望能够科学认识这一特殊群体的基本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讨解决的途径,为社会关注留守儿童问题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此次问卷调查过程中共收集到456份有效问卷。样本情况基本上保证了初中三个年级的比例平衡,都属于农村中学留守儿童的范围,保证了样本的代表性。在456个有效个案中男女学生占总体样本的比例分别是44%和56%,女生略多于男生但基本满足性别平衡的要求。各年级分布情况也与总体男女分布比例保持一致. 通过对所得数据进行各项分析,我们总结出了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几方面问题。首先是学习问题,由于学校教育资源分配不足,留守儿童所能够就读的学校在教学质量、师资力量等方面都无法与其他学校相比。再者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家长辅导与监督严重缺失,加之社会教育的缺失, 这多方面的原因共同导致了留守儿童面临严重的学习问题,大多数学习成绩比较一般,面临当前严峻升学压力则显得力不从心,很多孩子由于无法考入教学质量较好的高级中学只能在一般的中学读书,进一步拉大了教育上的差距。其次是行为习惯与思想道德教育问题,据调查显示,留守儿童家庭道德教育环境不完整,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之处,只有父母一方或者老人和孩子们生活在一起,教育方式重养轻教,教育内容重智轻德,因为父母榜样作用的缺失,农村留守儿童的道德问题要比非留守儿童多的多。最后是心理情感问题,正常的家庭生活是儿童心理健康发育的重要环境。留守儿童由于少了父母在身边的百般呵护,又很少与外界接触,许多孩子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他们经常感觉到孤独和无助。在访谈过程中听得最多的就是留守儿童想念他们的父母,希望他们待在自己身边。中学阶段是留守儿童开始形成健全的自我意识的关键时期,其思维水平也趋于成熟,心理敏感程度高于小学留守儿童。因此,他们更容易关注自身的留守儿童身份。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学留守儿童在物质方面并不是最为缺乏的,他们缺少的是父母在身边的温暖,任何物质满足也代替不了父母给予的安全和温暖。 根据上述研究所总结出的各项问题,本小组分别从家庭、学校、政府以及社会组织四个方面提出相关的解决对策。首先从家庭教育方面来说,家长应该转变教育子女的理念,加强同子女的交流沟通,让孩子感受到家的温暖和父母之爱无处不在对于缓解孩子的情感孤独有重要作用,有利于孩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我们建议父母双方至少留一方在家陪伴孩子的成长,孩子的教育是头等大事,孩子的健康成长是任何金钱和物质也无法替代的。如果父母双方都必须出去那么一定要重视监护人的选择问题。应尽可能把子女托付于有一定学习环境,责任感较强,能更好地监督自己孩子的亲朋好友处。其次从学校教育方面来说,应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功能,学校教育是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重中之重。学校应关心和重视中学留守儿童,从心理辅导入手,使孩子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对于留守儿童和父母之间的情感空白,教师要更多地从情感入手加以弥补。要经常开展形式多样的集体活动。此外,教师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改变单一的教学形式,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学校还应加强与家长或孩子监护人的沟通,促进亲子关系,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更协调统一。从政府层面来说,应该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政策照顾,并加大对留守儿童教育的投入,鼓励并扶持社会力量创办农民工子弟学校。最后,从社会组织层面来说,应充分发挥广播、报刊、电视和网络的宣传优势,加大宣传留守儿童力度,引起全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此外还应充分发挥工、青、妇群团组织的作用,通过妇联等组织,组成家庭教育专家团,对贫困母亲及监护人进行文化、心理教育和健康教育,通过办培训班、开座谈会等形式,提高她们的文化素质,使其能够更好地但当起留守子女的教育职责。通过共青团、村委会、社区等招募志愿者的形式,与留守儿童结对子,加强沟通,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网络,让留守儿童受到更多的监督、照顾与关爱,减少留守儿童受教育的断层与真空。 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事关重大的社会问题,它是我国历史发展的阶段性产物,它理应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我们应该看到,留守儿童并不是问题儿童,他们身上出现的一些现象是这一年龄段儿童都会普遍出现的现象。我们应该对此有清醒的认识,不要给他们贴上标签。但是由于他们亲情缺失这样一个客观事实的存在,就需要我们给这些正处在青春期的,心理敏感而情感脆弱的孩子们的成长给予更多的关爱与呵护。我们希望,通过国家政府部门与父母、教师的共同努力,留守儿童问题能够早日得到根本的解决。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 随着城市化发展速度的加快以及城市规模的扩增,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迁移,因劳力外出而产生的“农村留守儿童”已经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他们是社会的一个弱势群体,需要全社会予以高度重视,如何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本课题从农村初中阶段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受教育基本现状出发探讨农村初中阶段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和解决对策,以期对农村中学留守儿童有更全面深刻的认识,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有所帮助。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 通过自制问卷进行实地抽样调查,所得数据运用SPSS进行统计分析,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及结论的准确性。目前关于留守儿童的大多数研究都仅限于对个案的描述,缺乏数据支持,更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本文从留守儿童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群体部分—初中阶段留守儿童入手,立足社会学实证主义传统,从宏观和微观两种角度观察分析留守儿童问题,全方位探讨初中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从而尝试提出既具有普遍意义,又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 通过实地调查,探讨初中阶段留守儿童所受到的家庭教育内容、质量和效果;学校教学制度安排、教学资源分配、师生沟通交流情况;政府在保障留守儿童社会教育方面所扮演的角色、农村社区对初中阶段留守儿童教育的重视程度等相关问题。在了解初中阶段留守儿童的切实情况的基础上探讨初中阶段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及相关对策能为相关机构针对留守儿童开展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以期更好地培养他们,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将来更好的报效祖国。
作品摘要
- 农村留守儿童现象是伴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出现的值得关注的一个社会问题。初中阶段又是人一生中最关键的时期,是个人人生黄金时代的开端。在这个阶段,中学生的心理比较活跃,不断地发展、变化、走向成熟,表现出种种特点,是留守儿童群体中尤为值得关注的一部分。本文以四川省武胜县、蓬安县两地的农村初级中学留守儿童实证资料为依据,从农村初中阶段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受教育基本现状出发,探讨农村初中阶段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和解决对策以期对这部分群体有更全面深刻的认识,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有所帮助。调查主要采取问卷调查、走调查等方法,对两个县的农村初级中学作抽样调查,同基层村委会和团委展开座谈,深入了解了当前留守儿童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在实证调查的基础上,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形成原因,最后提出解决对策和建议。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 2011年5月获校2010-2011年度大学生课外科技竞赛社科类一等奖第一名
参考文献
- 技术:本报告采用调查研究方法,深入两县初级中学,抽取500名学生作为样本,所得数据经过同学朋友关系与孤独感的交叉分析之后,其Sig值=0.02<0.05,呈显著相关性。分析表明同学朋友关系比较好的同学不易感到孤单,相反同学朋友关系较差的比较容易感到孤单。 检索目录: 【1】上官子木.《“留守儿童”问题应引起重视》[J],神州学人,1994,(6) 【2】林培淼.袁爱玲《全国留守儿童究竟有多少—“留守儿童”的概念研究》[J],现代教育论从,2007,(4) 【3】刘美玲,李忠伟. 《社会工作对留守儿童成长问题介入的模式探索——在农村建立留守儿童服务中心》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 2007,(S1). 【4】张孝义. 《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及监护人应对策略》[J]. 滁州学院学报, 2009,(02) . 【5】郭津.《新农村建设视野下我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05) 【6】王章华,戴利朝.《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与社会工作介入》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9年 07期 1 【7】马莉. 《情系满园桃李 关注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及对策研究》中国农村教育, 2009年 第Z2期. 【8】张宇辉. 《全面关注农村“留守儿童”——我省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协商论坛, 2007年 第03期. 【9】迟希新.《留守儿童道德成长问题的心理社会分析》[J],教师教育研究,2005(6) 【10】杨长平. 《西部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业状况——基于个案调查的分析》 今日教育, 2007年 第01期.
调查方式
- 本作品综合采用走访、问卷、会议、现场采访、人员介绍、个别交谈、亲临实践、书报刊物、图片、照片、集体组织等调查方式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 早在1994年,上官木子在《“留守儿童”问题应引起重视》一文中首先提出了“留守儿童”这一概念,此后留守儿童逐渐进入学界研究和探讨范围。所谓“留守儿童”,在一些研究中,这类特殊群体也被称为留守学生、留守孩、空巢儿童等,在留守儿童年龄的界定上学者们也有不同看法,如王艳波等在2003年在《青年探索》上发表的《农村“留守孩”现象个案调查报告》中认为留守儿童应当是未满16周岁的儿童,吴霓在2004年《教育研究》上发表的《关爱农村“留守孩”》也持这种观点。对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多长时间(包括连续还是累加计算)才可以算作留守儿童则个问题,学者们的看法也不尽相同,例如,叶敬忠(2005)认为父母一方或者双方每年外出打工的时间以4个月作为划分标准。而段成荣(2005)则认为,至少应当连续六个月以上父母或者一方没有与儿童共同生活。目前学界基本认同后一种观点。 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群体及其凸显的问题已为社会各界所关注,但是作为一个新的社会问题,有关的信息并不丰富且大多限于对个案的描述,在留守儿童总体状况上缺乏数据支持。目前已有的研究方法既有从宏观方面切入,也有在某个微观方面进行叙述,至于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教育和监护的完整体系构建,大多未做深入和充分的论述。此外,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对未来农村社会发展影响的深层研究及其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潜在影响的研究涉及较少。缺乏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成长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的综合性研究,对产生留守儿童的政治上、经济上的深层次原因的挖掘和研究也十分有限,因此,从总体上看目前对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策略研究不足,研究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 “留守儿童”并是不中国独有问题,在一些中美洲和亚洲的发展中国家也普遍存在。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人为了提高经济收入而进行大规模人口迁移和流动,这些社会现象使“留守儿童问题”成为这些国家的共同议题。这些研究主要通过对不同国家的实际情况进行数据分析而得出结论,其中一些研究方法对于研究我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也不乏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