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超市自助寄存行为的法理分析
小类:
法律
简介:
超市与顾客因自助寄存行为而引发的纠纷,是随着社会发展而新出现的社会关系,我国现行法律没有确切参考。本文通过对其的法理分析进行法律关系性质认定,旨在探究真实的法律关系本质,即此种关系属于新型保管合同关系,并通过对国外有关法治实践的研究提出意见,从而公平地解决法律纠纷,有利于切实保障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
详细介绍:
本文首先讨论当前对此种法律关系定性的主流观点,并加以详尽分析,从而提出自己的观点——自助寄存行为属于保管合同范畴,是一种新型保管契约。随后,本着由自助寄存行为构成要件的法律解构→自助寄存行为交付的法律性质定性→超市责任与顾客义务的分配平衡等三个方面的架构,依次递进式地具体阐述这种新型保管合同成立的现实依据、法理缘由。在此基础之上,借鉴国外相关立法及司法经验,对我国司法实践解决类似的新型法律关系提出合理化建议。最后,进行全文归纳总结,从权利义务角度着重强调最终结论的正义性。 一、现有相关理论的评析 对传统理论的分析、附属于购物合同的“格式条款”理论、保管合同关系理论。同时,提出自己的观点——新型保管契约关系。 二、超市自助寄存行为的法理分析——新型保管契约关系 (一)自助寄存行为构成要件的法律解构——从行为静态角度分析 (二)自助寄存行为交付的法律性质定性——从行为动态角度分析 (三)超市责任与顾客义务的分配平衡 三 、关于超市自助寄存行为的法律完善与操作建议 虽然我国没有像日本、俄罗斯等国家一样将特殊保管合同人责任在立法上规定为一种独立保管责任,商法中相关理论也不完善。但是,我国可以在有关问题上借鉴相关经验。同样,立足于我国的立法及司法,特别是依法治国进程中有法可依的基本要求,笔者认为有关主体可在几点上加以完善: (1)新的立法完善尤为重要,司法实践进一步不提高。(2)超市与销售者在关注自身利益的同时,依据诚实信用原则能够兼顾消费者的利益,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协调自己与顾客等多方面的利害关系。(3)对于消费者而言,应该格外重视个人利益在商业场所的保护,采取有效措施保障财产、人身安全不受非法侵害。 四 、小结 超市采用智能化的自助寄存柜是其自身合理化经营的表现,其运用突破了传统保管形式并在超市与消费者之间形成新型保管合同关系。这一种新形势下的保管合同——一种需要法律进一步规范以维护公平与正义的法律关系。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目的:超市与顾客因自助寄存行为而引发的纠纷,是随着社会发展而新出现的社会关系,我国现行法律没有确切参考。本文通过对其的法理分析进行法律关系性质认定,提出意见,从而公平地解决法律纠纷。 思路:首先讨论观点,从而提出观点自助寄存行为属于保管合同范畴是一种新型保管契约。随后由自助寄存行为构成要件的法律解构→自助寄存行为交付的法律性质定性→超市责任与顾客义务的分配平衡三个方面架构,依次递进式地具体阐述。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该文在对比当前主要观点并进行评断的基础之上,从超市保管行为的发展历程着手,提出自己的独创性观点——超市与顾客因自助寄存行为而发生的法律关系应当属于新型保管合同范畴。 运用科学方法广泛进行理论研究,参照国外立法“特殊场所保管合同人责任”,有理有据地详细阐释,由超市与顾客行为构成要件到密码条性质进行全面分析。从新颖而科学的角度最终作出认定——双方成立保管合同关系。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与部分法院作出认定属于借用关系的判决不同,本文立足于实际,通过严格而科学的法理分析,认为超市与顾客之间应该属于新型保管合同关系。因此,通过与当前观点进行辩驳、纠正,作者希望,一方面能够促使更多的法律人士真正了解这种新兴社会关系性质,从而在法律实践过程中能够切实保障消费者的利益;另一方面,提倡“以人为本”,在实践与理论都有建设意义,从而有助于法治建设进程中法律体系的完善。

作品摘要

生活中,超市与顾客因物品丢失对双方法律关系及责任承担持不同的观点。作为一种新型事物,超市自助寄存柜适用引起一场法律关系认定的争论。鉴于当前司法实践及法理研究,笔者认为这是一种新型保管契约,是传统保管行为的新发展:一方面,寄存自助化不会导致保管法律关系性质改变;另一方面,“顾客须知”等条款并不能改变要约与承诺的性质。因此,认定超市自助寄存行为属于保管合同范畴较部分法院将其认定为借用合同关系更能体现法理精神。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本作品为原创,此次为第一次申报(发表)

参考文献

调查方式

在超市随机抽取消费者进行调查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当前,对于这种新出现的法律关系,国内很多学者的观点迥然不同,有的认为是保管合同,有的人认为是借用合同,还有的认为是新出现的与现在的所有合同都不同的法律关系;同时,法院的判决中倾向于是借用合同。但是,因为缺少相关的正式法律规定而出现纠纷;同时,国内也缺少专业论文的叙述。然而,国外有相似的法律制度设计可供参考,以解决国内的实践问题。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