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项目名称:
- 新生代农民工现状与媒介形象差异化实证研究——以武汉市为例
- 来源:
- 第十二届“挑战杯”作品
- 小类:
- 社会
- 简介:
- 本课题采用对新生代农民工媒介形象研究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寻找二者之间的差异,强调媒介在其中的作用并挖掘其存在的不足,进而引起媒体对此现象的重视和反思,以促进对新生代农民工这一群体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意义的双重发展。
- 详细介绍:
- 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后出现的新的社会群体,是推动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有生力量,也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将予吸纳的准市民阶层,而现如今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这一群体的主要组成部分。媒体在推动我国城市化、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本文一方面以《楚天都市报》为例,通过分析其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报道,认识到现阶段媒体在对这一群体报道时还存在着报道内容不够全面、没有进行有效的议程设置、报道倾向负面化等不足;另一方面对武汉地区新生代农民工实际生存状况展开社会调查,找出这一群体面临的主要问题。并从三个方面展开新生代农民工现状与媒介形象差异化研究,即媒体没有报道的问题、媒体报道存在偏差关注度尚需加强的问题、媒体报道比较符合实际的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媒体应该以“结构化理论”拓宽报道领域,改善新生代农民工社会境况;应进一步突显人文关怀,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打破对新生代农民工报道的污名化,重塑其全面真实的形象,从而使媒体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重要作用得到真正发挥。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 目的:媒体全面真实的还原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形象,担负起报道事实真相、关注弱势群体、体现社会正义的职责,进而发挥社会公器的作用;让大众更真实更全面的了解新生代农民工的生存状况,从而树立起他们在社会中的正确形象;引起政府的关注、社会的关心,真正的实现温家宝总理所说的“让每一个人过有尊严的生活”。思路:新生代农民工报道分析;新生代农民工现状分析;问卷调查结果与媒介相关报道比较分析;讨论与结论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这是我们国家在“一号文件”中首次使用新生代农民工的概念。本课题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新精神,采用对新生代农民工实地调查与对其媒介形象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在实际调查中,我们选择我国中部最大的新生代农民工聚集地武汉市为例;在媒体的选择上,选择了对农民工关注程度最高、覆盖面最广的平面媒体——《楚天都市报》。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 理论上,本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媒介在社会中大众传播与新生代农民工不可分割的关系,并且从整体上把握新生代农民工的媒介呈像是自我的选择,还是各种合力的结果。实践上,使媒体全面真实的还原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形象,担负起报道事实真相、关注弱势群体、体现社会正义的职责,进而发挥社会公器的作用。让大众更真实更全面的了解新生代农民工的生存状况,从而树立起他们在社会中的正确形象。
作品摘要
- 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后出现的新的社会群体,是推动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有生力量,也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将予吸纳的准市民阶层,而现如今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这一群体的主要组成部分。媒体在推动我国城市化、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本文一方面以《楚天都市报》为例,通过分析其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报道,认识到现阶段媒体在对这一群体报道时还存在着报道内容不够全面、没有进行有效的议程设置、报道倾向负面化等不足;另一方面对武汉地区新生代农民工实际生存状况展开社会调查,找出这一群体面临的主要问题。并从三个方面展开新生代农民工现状与媒介形象差异化研究,即媒体没有报道的问题、媒体报道存在偏差关注度尚需加强的问题、媒体报道比较符合实际的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媒体应该以“结构化理论”拓宽报道领域,改善新生代农民工社会境况;应进一步突显人文关怀,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打破对新生代农民工报道的污名化,重塑其全面真实的形象,从而使媒体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重要作用得到真正发挥。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 该项目的部分成果被2011年5月在复旦大学举行的”当代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传播和社会变迁“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当代马克思主义新闻与传播研究中心”成立大会收录为会议论文。
参考文献
- 展江:《中国社会转型的守望者》,中国海关出版社,2002年6月版。廖梦君:《现代传媒的价值取向》,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6月版。乔纳森•H特纳著,邱泽奇等译,《社会学理论的结构》,华夏出版社,2006年版。 (英)格雷姆•伯顿著,史安斌主译,《媒体与社会》,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版。张国胜:《中国农民工市民化:社会成本视角的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8月版。严书翰、谢志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年版。朱园园:《论吉登斯结构化理论——读吉登斯<社会的构成>》,《法制与社会》(理论新探),2008(11)。何绍辉:《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认同问题研究》,《当代青年研究》,2009(9). 何绍辉:《在"扎根"与"归根"之间:新生代农民工社会适应问题研究》,《青年研究》,2008(11). 岳远尊 张杰:《论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的培育》,《山东经济》,2006(5).
调查方式
- 走访、问卷、个别交谈、现场采访、集体组织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 就时间顺序而言,在进入21世纪之前,我国鲜少有关于农民工形象问题的研究,第一篇关于农民工形象的论文出现于1998年,其研究的迟缓由此可见。(《城市环境对农民工群体形象的影响》,黄红云,学习与实践 1998。)进入21世纪以后,对于农民工形象的研究论文以及论著就比较多了,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以“农民工形象”为关键字,搜索到的相关论文达230篇以上,数量较上个世纪简直是云泥之别。另一方面无论是从研究视角以及研究的维度也都是质的飞跃。这就涵盖了: 1、对于农民工报道负面报道效果的研究:《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不谐和音——大众传媒中的农民工刻板印象浅析》(李永健、谭恩花,《新闻记者》,2006) 2、关于媒体客观报道再现农民工形象的研究,且这类报道数目往往十分可观,如:《一个特殊群体的媒介投影——传媒再现中的“农民工”形象研究》(许向东,《国际新闻界》,2009 3、研究随着时代变迁媒体对于农民工形象塑造流变的情况,如:《都市类媒体中农民工形象流变研究》(董小玉、胡杨,《新闻爱好者》,2010。 4、以具体的媒体报道为样本,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段内研究媒体农民工报道,研究内容涵盖农民工工作、生活、形象等各方面。如:《华西都市报农民工报道研究——以1997-2009年的报道为例》(张力,《新闻世界》,2010年 5、从媒介伦理方面来反思媒体关于农民工形象报道,如:《城市化视阀下“农民工”形象建构的媒介伦理反思》(陆婷婷、张青峰,《东南传播》 2010) 6、在特定历史时期对媒体的农民工形象报道进行研究,如:《金融危机期间的农民工媒介形象——大陆、港、台三地报纸的比较分析》(黄榕、储可君,《东南传播》,2010) 7、出现了对于对女性农民工报道的研究,这类报道往往是对媒体的对于女性农民工形象报道的反思以及重塑,如:《女性农民工媒介形象的偏差塑造现象研究》(张蓓,《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