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项目名称:
- 实现“人人享有康复”——创建数字化社区康复新模式
- 来源:
- 第十二届“挑战杯”作品
- 小类:
- 社会
- 简介:
- 社区康复发展低迷,难以满足居民的康复需求。模式落后,人才紧缺以及观念淡薄等横亘在社区康复发展的道路上。本团队从现实出发,创造了新型社区康复中心模式。解决了上述问题,同时以信息化数字化为依托,以康复管理委员会为运行模式。使康复安家社区,使居民康复福利得以实现。
- 详细介绍:
- 项目亮点: 1、数字化:将WHP和CIS两套网络系统、康复微薄等数字化设备运用到社区康复中,使康复治疗贴近居民生活,同时信息系统为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方便患者在医院和社区间的就诊和转诊。 2、创新型管理:中心设置康复管理委员会,由政府机构、残联、医院及居民等多方代表共同组成,参与重大决策的制定和监督,起着社区康复中心与政府机构之间的纽带作用。组建该管委会可实现各部门资源共享,政府购买最大化,保证中心的资金来源和长期正常运转;通过各机构相互合作,实现社区康复功能和社会资源整合最大优化。 3、专业化:(1)多点注册 康复医生和本科治疗师以多点注册的方式在医院和社区康复中心轮流任职。避免人才流失,同时保证居民获得稳定康复服务。(2)进修培训 中心将对康复治疗师进行岗前培训和在职进修,提高治疗师治疗水平。 (3)人才培养 中心计划与多家医科院校合作,为在读康复治疗本科专业的学生提供实习见习的机会,让学生对社区康复有一个全面、深入的认识。(5)专业器材 社区康复中心所需要的全部治疗器械由三甲医院统一配备,保证拥有专业、安全的治疗仪器。 4、服务便捷化:社区康复中心为居民提供的服务将涵盖三大方面:康复预防、康复治疗、康复教育. (1)康复预防 康复预防内容包括知识长廊专题宣传,专题康复讲座,康复义诊,康复热线。(2)康复治疗 1、专业康复服务治疗师将为病人设计详细的康复计划,结合仪器治疗、手法治疗和心理辅导,并定期为病人作治疗评定,随时调整治疗计划。 2、打造绿色双向转诊通道与多家三甲医院合作,打造绿色双向转诊通道,配合CIS系统,实现病人在社区康复中心和医院康复科的便捷转诊。 3、上门服务对于行动不便无法到中心接受治疗的患者,治疗师可以为病人提供上门治疗。(3)康复教育针对需要家庭护理的病人,中心为护理人员举办专题课程,教授照顾病人的护理技巧和简单康复知识。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 我国社区康复发展长期滞后,最重要原因就是缺乏一个符合中国国情的社区康复模式。作品旨在了解中国康复现状的基础上,探索出一条可复制可量化的社区康复道路。首先指出中国社区康复发展的桎梏所在,再从服务、管理和特色三方面阐述新型社区康复模式,参考国内多个试点经验,集多方资源,汇众家之长,为社区居民提供专业康复服务,实现“人人享有康复”的愿景。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 先进性:首创数字化社区康复模式,运用WHP、CIS两套电脑网络系统进行数字化管理,为患者提供优质、高效、低耗、便捷的医疗卫生服务。 独特性:建立社区康复中心管理委员会。各相关机构代表共同管理,实现各部门功能和资源整合最大优化。 可复制可量化性:数字化社区康复新模式有有效的管理模式、专业的人才供给、最大化的资源整合,可在我国各社区复制量化。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 我国的康复治疗行业亟待发展,一个专业且能为广大市民接受的康复模式正是这一过程不可或缺的部分。与国内其他康复试点相比,中心具有专业、实惠、便捷等特点,配合数字化信息系统和创新的管理模式,优势明显。数字化社区康复模式一方面解决了社区居民对康复服务的需求,为政府购买社区康复服务提供新途径。同时,高效可量化的新模式在试点成功后,可大量复制,加快社区康复的普及,为中国社区康复的发展大大提速。
作品摘要
- 社区康复乃康复医学在社区的运用形式。我国从1986年正式发展社区康复,期间虽取得一些成就,但其发展水平仍严重滞后于发达国家。本文从多个角度出发分析社区康复发展存在的问题:欠缺合理的社区康复模式,社区康复人才供需严重失衡,全民康复意识整体偏薄弱等。这些因素相互制约并最终导致了康复的低速与畸形发展,很大程度上剥夺了对康复真正有需求的人群进行机能再锻炼以达到自理生活甚至重返社会的机会。论文从以上角度着手,创造性提出数字化社区康复模式。此新型模式以迎合数字化医疗发展趋势为目标,运用信息系统WHP、CIS管理,以组建多部门共同决策的管理委员会为中心理念,提供专业的康复服务,整合多方资源,吸取国内多个试点的经验,是一个符合中国国情的可复制可量化的新型社区康复模式。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 《实现“人人享有康复”——创建数字化社区康复新模式》在广东省康复医学会脊椎伤病康复专业委员会2010年学术年会上获“施捷因”杯优秀论文三等奖 《实现“人人享有康复”——创建数字化社区康复新模式》在第十一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二等奖
参考文献
- 1、卓大宏.中国社区康复模式的探讨.中国康复第2卷第1期 2、施肖峰.中国社区康复现状及发展思路——国外社区康复的启示.医院管理论坛.2004.7.No.93 3、徐俊峰.孙岚.王征美.社区康复建设构想.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第12卷.第4期.2010年4月 4、陈春铁. 北京市西城区社区康复的实践与思考.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02, 8(4) 5、龚文君 周健宇 社区康复——我国残疾人康复事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江海纵横.2009年第4期 6、严秀群.刘保芬.李映渊 社区残疾人康复服务需求的影响因素研究 齐鲁护理杂志2010年16卷第3期 7、吕敏 论境外残疾人社区康复 法制与社会 2010年1月(下) 8、张莹 申海波 北京市某城区社区康复现状调查及启示 继续医学教育 第23卷第3期
调查方式
- 街头民意调查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 社区康复是目前国际医疗卫生服务较为关注的研究领域。社区康复,是社区发展计划中的一项康复策略,其目的是使所有残疾人等需要康复的群体享有康复服务。社区康复的实施意义重大,是残疾人福利的基本满足。目前,国际上大部分发达国家都已建立完善的社区康复服务模式。国外成熟对比国内不足:1、公共立法,政策支持,建立有效统筹机制。发达国家早已制定针对社区康复服务的专门性法律,对社区康复服务各个方面进行法制化管理,并且由政府统一领导确保运行机制的统一有序和资金调拨合理。而我国目前尚未出台任何关于社区康复的专项法律法规,未有专门部门负责管理社区康复服务。2、康复医学教育完善,康复人才充足。国外的康复教育开展及康复人才培养已非常完善。有专门的学校以及康复教育专业和教育涵盖面广。而我国目前康复人才培养是远远落后的,甚至没有一家专门的康复培育学院。由于中国康复教育不完善直接导致人才缺乏,以物理治疗师为例,发达国家每10万人口就至少配备10名以上专业治疗师。而我国的比例仅为0.4/10 万。3、建立社区康复网络。国外政府将康复工作纳入区域性卫生网络,使卫生资源得到最大限度合理使用,保持康复服务连续性。国内目前在这一片上完全空白。4、公民康复意识较高。在西方国家,患者还会参与制定自己的治疗方案。据伦敦大学一个调查表明,在英国有超过85%的人对自己康复的治疗方案有较大的参与甚至完全参与。但在中国,情况则是堪忧。大部分人不了解康复的基本定义。由此可知,大力发展我国社区康复势在必行。在国内,我国从1986年开始正式发展社区康复,至今建立试点多处,包括北京西城区、深圳社区康复服务中心等。纵观国内多个试验可发现,国内社区康复试验点未能广泛普及的原因为:1、中国社区康复的管理模式原始而运转效率低下。其中包括社区康复中心组织领导没有落实,内部管理缺乏活力以及管理工作与技术工作没有联系等严重漏洞。2、社区康复人才在量上严重紧缺,在质上不达标。在量上,我国的14亿多人口中,康复需求量大然而人才却供给不足。在质上,绝大多数社区康复服务者所拥有的专业素质不能胜任其所从事的专业工作。3、居民康复意识薄弱,大部分人甚至不了解康复的基本定义。基于中国不甚乐观的社区康复发展现状,推出一个可量化、可复制、符合中国国情的新型社区康复模式,将是发展的主流。本项目正是要探索出一个集中外发展优势,实行数字化管理的符合中国国情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