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融入过程中的社会适应--基于心理学角度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小类:
社会
简介: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且新生代农民工成为其主体,新生代农民工能否融入城市,受到各方关注。本文以心理学视角为切入点,探究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融入过程中的社会适应问题,借此帮助其更好地融入城市。 本文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采用抽样等方法,进行研究和调查,并得出相关结论,提出可行性良好的解决对策,来帮助新生代农民工。
详细介绍: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采取多渠道、多形式、有针对性的措施, 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随着新生代农民工成为城市劳动力的主力军, 该群体在城市的适应状况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对此,社会各界应高度关注。 本文以此为切入点, 基于对**省几个县市地区的实地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走访调查法、个案访谈法、比较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以精神分析理论、行为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认知理论等心理学研究成果为理论基础,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社会适应现状及其形成的多重因素进行深度剖析。并且着眼于社会心理援助体系的建立健全,提出可行性良好的调适对策,以期对新生代农民工适应城市提供帮助。

作品图片

  • 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融入过程中的社会适应--基于心理学角度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 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融入过程中的社会适应--基于心理学角度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 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融入过程中的社会适应--基于心理学角度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 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融入过程中的社会适应--基于心理学角度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 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融入过程中的社会适应--基于心理学角度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本文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新生代农民工,具体年龄段为16-31岁。首先通过走访、调研、问卷调查等方法,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各方面生存状况进行普查,深入了解新生代农民工的生存现状和心理融入情况;并深入分析影响新生代农民工社会适应的相关因素,结合新生代农民工自身情况和社会实际,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最后,运用心理学专业的相关理论知识,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适应状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和有效的对策。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1、作品的科学性:研究方法的科学性;数据整理的科学性;理论基础的科学性。 2、作品的先进性:作为社会现代化建设中的中坚力量,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状况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本文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适应状况进行研究并提出对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3、作品的创新性:选题的创新性;研究角度的创新性;研究方法的创新性;研究对策的创新性。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适应现状进行实际调查、分析、研究,上升到系统的理论体系层面,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无疑能够充分发挥其对政府管理农民工这一实践问题的指导作用。无论是在着力解决的“三农”问题中,还是在当前正在大力推进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这都是一个至关重要、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作品摘要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采取多渠道、多形式、有针对性的措施, 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随着新生代农民工成为城市劳动力的主力军, 该群体在城市的适应状况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对此,社会各界应高度关注。 本文以此为切入点, 基于对**省**市、**市、**市、**县等地区的实地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走访调查法、个案访谈法、比较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从生活适应、职业适应和心理适应三方面分析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融入过程中的社会适应现状,调查发现新生代农民工的生活适应和职业适应都有所改善,但心理适应仍不容乐观。通过对形成其社会适应现状的多重因素进行剖析,继而对传统对策进行利弊分析,从企业、街道社区和公益性组织三个环节入手,提出了可行性良好的调适对策,着眼于建立健全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心理援助体系,以期为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适应水平提供帮助。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申报者所申报的课题在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赛区获得特等奖。

参考文献

[01]张锐:《我国新生代农民工的特征及演变趋势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0(1) [02]赵芳:《“新生代”,一个难以界定的概念》[J],2003,(6) [03]雷伯:《心理学词典》,李伯黍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13 [04]王春光:《新生代流动人口对公民权的渴求》[J],2000,(l) [05]车文博:《心理咨询大百科全书》,2001 [06]李其维:《破解智慧胚胎学之谜》[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07]米庆成:《进城农民工的城市归属感问题探析》[J],青年研究,2004,(3) [08]朱智贤:《心理学大辞典》,1989 [09]张春兴:《张氏心理学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 [10]陈会昌:《德育忧思录》,北京:华文出版社,1999(152)

调查方式

调查方式主要有:走访、问卷、现场采访、人员介绍、个别交谈、书报刊物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前人研究的方向主要分为三方面,即社会学方面、心理学方面和政治学方面,而很少有作者将三方面结合而论,大多数只是从某一角度阐述。并且,笔者也从前人研究中发现了一些有待证实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和解决的。 首先,新生代农民工在发展取向等诸多方面并不优于老一代,新生代并非是更有希望、更“精英化”的一代。实证结果表明新生代和老一代在留城发展取向的选择上高度接近,前者甚至还略低于后者,并没有表现出更高的城市融入性。同时,老一代农民工的整体收入水平也优于新生代农民工,他们在工作技能、工作态度、人际交往等方面也均优于新生代农民工。 其次,新生代农民工与老一代发展取向的差异很大程度上是工作、生活经验的差异所致。对于新生代农民工来说,虽然他们和老一代在回乡发展取向上的选择上相差无几,但是由于年龄优势和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判断,他们在城乡发展取向上的选择是动态的,或者说现在和老一代相似比重的回乡发展取向选择反映的是新生代农民工对现有制度、就业和生活环境形成的现实困境权宜的妥协。 再次,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表现在两代农民工上有两个层次,造成了新生代“精英化”的表象以及更高比例的非农发展取向。一些学者认为,新生代农民工比第一代农民工具有更高的学历、更高的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和更强的进取心以及拼搏精神,并且新生代农民工在穿着打扮、娱乐方式上也更趋近于城市化。所以,他们就被贴上了“精英化”“时代化”的标签。经济的持续发展为普通人提供了更多的积累财富机会,身份和制度的淡化以及个人追求经济成功社会氛围强化成为社会变迁的重要特征,这些都在老一代农民工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是一种希望通过工作脚踏实地在城市留下来的努力,而不是城市消费生活诱导下的“迷恋”。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