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农民工权利法律保护调研报告——以东莞、郑州等城市为调查地域
小类:
法律
简介:
报告以青岛、东莞、郑州、新乡、开封、许昌、洛阳、西安等八个典型地区3502份调查数据为依据,力求全面、真实地反映我国农民工权利法律保护的现状,确保提出对策的可行性和普适性。 报告试图提出一套保护农民工权利的“路线图”:农民工转变市民的过程将经历着城市对农民工由“体制上排斥、经济上不接纳、法律上鲜有保护” 到“体制上松动,政治上尊重、政策上扶持、法律上全面保护”等发展阶段。
详细介绍:
本项目以化解社会矛盾冲突、维护基层稳定、构建和谐社会为背景,以法治治理为理念,以实证分析、理论分析、价值分析等为研究方法,从更新国家治理理念、改革政治体制、创新法律制度及其运行机制等纵深多个层面入手,主要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围绕我国农民工权利法律保护这一主线,准确揭示我国农民工权利法律保护的现状,客观分析农民工权利缺损的诸多原因,系统探讨了保护农民工权利的理念、思路和具体对策。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撰写目的:1.以法律人的视角为党委、人大与政府部门做出有关农民工救助帮扶体制的决策提供参考;2.为农民工权益诉求有效实现建言,助推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 撰写思路:以八个典型地区3000余份调查数据为依据,力求全面、真实地反映我国农民工权利法律保护的现状。报告试图提出一套多层次立体化的保护农民工权利的“路线图”:体制上松动,政治上尊重、政策上扶持、法律上全面保护。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第一,根据法学理论,结合社会学和经济学等学科理论,主要采用实证分析、价值分析、比较分析和文献研究等方法对农民工现象及权利保护中的重要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力图使理论研究更有深度。 第二,力图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提出一套保护农民工权利的宏观思路和方案。 第三,试图提出一套保护农民工权利的法律制度和运行机制,提出了许多有力度的具体法律对策,可操作性强。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当下,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在法治建设的宏伟蓝图中,在稳定大于一切的国内外形势下,研究约2.5亿人口的中国农民工权益法律保护问题,既是广大农民工的迫切愿望,也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 因此,研究该课题将有利于遏制威胁社会稳定的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有利于及时化解社会矛盾冲突,促进社会和谐;还有利于保护弱势群体,推进社会公平正义;研究具有很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作品摘要

报告围绕“农民工权利保护现状与成因”、“怎样对农民工权利进行法律保护”两大主题展开调查和研究,分为三大部分。 一、调研对象和调研情况概述。其中简要介绍了农民工的概况,并重点列明了调查报告中农民工基本身份情况、受教育程度、进城务工情况、农民工的分化与分层、农民工潜在和实际困难及对政府的期望等的统计结果。 二、农民工权利法律保护现状与缺损原因实证分析。从当前农民工权利法律保护的现状看,存在民主政治权利被漠视、劳动合法权利受到侵犯、就业权不平等、社会保障权缺乏、文化教育权得不到保障、人身权利受到执法侵害等诸多问题,究其原因除了等级观念的影响,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外,其中法律制度供给的滞后是直接原因。 三、农民工权利法律保护的对策研究。围绕农民工权利法律保护的基本理念、保护路线图、法律保护体系与机制、具体立法建议等问题重点进行分析和探讨,提出了建立全方位的立体化的农民工权利法律保护体系、健全多主体参与的多层次的农民工权利保护机制和制定《农民工权利保护法》等具体法律对策。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参考文献

[1] 王家福,刘海英,李林主编.人权与21世纪[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 [2] 李昌麒.中国农村法治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 韩俊.中国农民工战略问题研究[M].上海:上海远东,2009. [4] 佟丽华.谁动了他们的权利?:中国农民工维权案例精析[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5] 刘翠霄.进城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J].法学研究,2005,(2). [6] 何延军,张建兵.论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与劳动法律的完善[J].法学杂志,2007,(6). [7] 汪勇.“农民工”称谓的历史演变及其启示[J].南京社会科学,2007,(11). [8] 韩利文,付华英.我国农民工现象的制度分析[J].市场经济研究,2004,(1). [9] 郑杭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l).

调查方式

■走访 ■问卷 ■现场采访 ■个别交谈 ■图片、照片 ■书报刊物 ■统计报表 ■文件 ■集体组织 ■其它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目前,尚未发现国外同类学术著作。国内涉及农民工问题的学术著作不到十种,有从社会学角度研究的,有从经济学角度研究的,有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的,也有从法学角度研究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的,如蒋月独著、法律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问题研究》。总之,这方面法学著作不是太多,较全面系统研究农民工权利法律保护对策的著作就更少。二、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农民工是以不平等的身份进入城市的,这使得他们虽然人数很多,但在城市中却处于“边缘化”的地位,权益得不到有效的保障,成为生活在城市底层的弱势群体。农民工无法有效地融入到城市生活中去,不能彻底地完成由农民向市民的转变。在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中,借助于已经进入城市从事非农产业的优势,使农民工在身份、地位、价值观念及生活方式上向城市居民转化,不仅能够有力地推动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大大提高社会文明进步的程度,而且能够促进社会结构的平稳转型和发展,有效减少“民工潮”的流动所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反之,如果农民工被长期拒于城门之外,享受不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不能和城市居民享受同等的待遇,其权利得不到和城市居民同等的保护,这不仅给农民工带来极大的困境和痛苦,并且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矛盾和问题,最终将会影响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因此,正确分析农民工权益缺损的原因,科学地认识农民向工人转化过程中所遇到的“中国式’困境和障碍,改革户籍制度,破除制度的樊篱,推动制定农民工权益保护法,实施倾斜性保护,寻求多层次的保护途径和方法,建立健全惠及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