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重建:文化与生态的共同议题 --玛曲县生态重建项目中定居牧民的文化适应研究
小类:
社会
简介:
游牧民定居工程是近年国家为了保护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的生态重建项目。研究选取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为例,以实地调研与文献分析法相结合,从文化适应角度提出在重视玛曲县生态重建的同时也要关注其文化重建。本文从生计方式、生活方式、教育情况、宗教信仰等内容综合分析了玛曲牧民定居后的文化重建情况,探究文化重建与生态重建协调发展的平衡模式。
详细介绍:
文化重建与生态重建不可分割。玛曲县游牧民定居工程是该地区的重要生态重建措施之一。玛曲县拟用3年时间完成4613户23434人的游牧民定居任务。研究通过普查和抽样方式选取玛曲县5个调研点(共11个),最终得到95份户主访谈问卷和118份个人访谈问卷(有牧户尚未搬迁入房,加之是夏季,很多牧民返回牧场放牧,问卷调查对象有限)。调查显示,玛曲定居牧民在生计方式、生活方式(含服装、饮食、居住、交通)、人际交往、教育情况、宗教信仰等方面发生了变迁。其中,生计方式的转变,服装和饮食的变化,加上学校教育的增强,对草原的生态环境保护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国家在制定定居工程政策时应该注意到定居后农牧民的生计出路、未来的教育问题、民族语言的保护和民族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关系等问题。在这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周围环境对人类文化的影响,而且也要关注人类文化的发展对自然界产生的影响,不仅要从了解大自然出发掌握人类文化,而且也应该要从保护大自然的立场出发促进人类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作品图片

  • 重建:文化与生态的共同议题 --玛曲县生态重建项目中定居牧民的文化适应研究
  • 重建:文化与生态的共同议题 --玛曲县生态重建项目中定居牧民的文化适应研究
  • 重建:文化与生态的共同议题 --玛曲县生态重建项目中定居牧民的文化适应研究
  • 重建:文化与生态的共同议题 --玛曲县生态重建项目中定居牧民的文化适应研究
  • 重建:文化与生态的共同议题 --玛曲县生态重建项目中定居牧民的文化适应研究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在生态环境保护和区域社会发展之间的尖锐矛盾下,本课题希望通过对玛曲县定居牧民的文化适应研究(包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学校教育、宗教信仰等),总结其带来的生态效益,探寻文化与环境二者的关系与规律,反思当前的政策实践。一来反思国家政策与当地社会发展的冲突与整合情况,二来探究文化传承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的有效路径,以期为藏族地区的社会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可持续发展做贡献。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科学性:本课题立足于国家制定的“游牧民定居工程”这一生态重建措施,以文化变迁理论与生态重建理论为具体理论指导,针对实际情况制订两套问卷,并通过SPSS软件对问卷数据进行分析,归纳总结藏族文化变迁与工程产生的生态效益。独特之处:本研究借鉴文化人类学的文化变迁理论,结合社会生态学或的环境、生态相关理论知识,进行多学科、跨学科的调查,既研究玛曲定居牧民的文化适应,又研究文化适应的生态效益。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首先,对协调甘南藏区经济、社会、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对构筑稳固的西部生态安全屏障,而且对于转变玛曲牧业发展方式和牧民生活方式,加快城镇化、现代化步伐具有现实意义。其次,为藏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与生态环境的恢复与保护二者的协调发展提供现实和理论的指导。最后,文中论述的国家政策与当地发展的冲突与整合内容,为国家层面制定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政策起一定的作用。

作品摘要

牧民从游牧到定居这一项生态重建工程,是近年来国家为保护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本研究选取本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为例,采用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方法(民族学、历史学和社会生态学),并结合相关文献资料,从文化适应角度提出在重视玛曲县生态重建的同时也要关注其文化重建。本文从玛曲定居牧民的生计方式、生活方式、教育情况、娱乐活动、宗教信仰等内容综合分析了牧民定居后的文化变迁与重建情况,总结其带来的生态效益。并从定居后的出路、学校教育、语言的保护、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关系四个方面反思国家政策与民族地区发展的冲突与整合,探究文化与生态协调发展的平衡模式。因此,我们不仅要关注周围环境对人类文化的影响,而且也要关注人类文化的发展对自然界产生的影响,不仅要从掌握大自然出发掌握人类文化,而且也应该要从保护大自然的立场出发促进人类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本文是2010年本校“君政基金”科研见习进修项目成果论文,被收入本校君政学者论文集;本文荣获本校2010年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本文获得本校第十四届"赵俪生奖学金"论文二等奖。

参考文献

①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1998;②吕大吉.宗教学纲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③[俄]C.A.托卡列夫著,汤正方译.外国民族学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78年;④王正平.社会生态学的环境哲学理念及其启示[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⑤杨兰芳、李宗义. 气候变化对甘肃玛曲草原生态的影响[J]. 中国草地学报,2008(3);⑥【美】斯图尔德•J.H.文化生态学的概念和方法[J].载民族译丛,1983(6);⑦【俄】P. 雅诺夫斯基 K. 舍林.评Д.马尔科维奇的《社会生态学》[J],国外社会科学,1997;⑧约翰•克拉克,林桦译.社会生态学(J).哈尔滨师专学报,1997(1).

调查方式

走访 问卷 现场采访 个别交谈 亲临实践 图片 照片 书报刊物 统计报表 影视资料 文件和会议记录等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牧民从游牧到定居是人口迁移的一种表现,关于人口迁移的研究颇早,其开创性研究是由E.G雷文斯坦在19世纪做出的。西方研究学者把人口迁移理论分为宏观迁移理论和微观迁移理论,宏观迁移理论主要是研究迁移的模式和趋势,迁移者特征以及与人口过程相关的社会、经济、生态等因素;微观迁移理论集中以个人、家庭户为对象,主要研究迁移动机、迁移决策等。西方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多方内容。 国内人口迁移研究稍晚,80年代后逐步得到广泛研究。90年代,随着西部生态环境恶化加剧,移民研究得到专题性突破。2000年以后,生态环境成为热点话题,与此同时,在青藏高原上进行的游牧民定居工程得到专家学者的关注,但研究成果多见于期刊论文。研究领域多涉及社会、经济、生态、草业科学等学科。根据相关期刊论文,移民研究范围主要在东北、西南、西北等少数民族区域。 东北地区的移民定居研究对象主要是鄂伦春族和鄂温克族,重要成果有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系副教授祁惠君的《驯鹿鄂温克人生态移民的民族学考察》,谢元媛的《敖鲁古雅鄂温克猎民生态移民后的状况调查——边缘少数族群的发展道路探索》等。西南地区的移民定居研究主要论述的问题是移民过程中的曲折困难、问题对策、文化转型等。研究对象涉及行政区域研究、个体民族研究、民族纵向、横向比较研究。如研究生态移民出现问题及对策的冯芸《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实施异地开发与生态移民的障碍分析及对策研究》等。 在西北地区的移民研究中各期刊论文研究涉及的民族主要有维吾尔族、藏族、回族等。关于宁夏移民的研究有《宁夏生态移民中的宗教文化调适——以芦草洼、吊庄移民为例》、《农地经营权流转与宁夏生态移民发展研究》;青海省的移民主要集中在三江源区,百乐•司宝才仁对三江源区的生态移民从影响因素到文化变迁进行了详细论述;对于藏族移民研究,西北师范大学赵成章先生在其论文《生态移民与西藏生态环境保护》中就西藏移民问题提出要走“文化移民”、“旅游移民”、“援助移民”,并指出了移民可能导致的新的生态和环境问题及其治理对策。 以上研究定居移民问题的论文主要从移民问题本身、移民文化变化、移民工程经济、生态效果等方面入手,交叉学科间的联系与融合性不强,缺少文化与环境二者的联系与规律研究。本文则从社会生态学入手,研究玛曲县藏族移民及其文化的变迁与生态效益二者情况。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