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项目名称:
- 精神关爱:积极老龄化的“心”高度--基于江苏5城市50个社区2000名老年人的社会调查和服务实践报告
- 来源:
- 第十二届“挑战杯”作品
- 小类:
- 社会
- 简介:
-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不断加速,在解决了基本生活保障的同时,老人的精神健康问题正日益成为一个亟待关注和解决的社会问题。课题组在江苏5城市的50个社区,对2000名老人精神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的基础上,针对老人存在的孤独、抑郁、焦虑等突出的精神健康问题,解析其产生的社会原因和个体原因,设计了专业化的社区老年精神关爱服务方案,并根据服务实践的体会提出了建立社会化老年精神关爱服务体系的建议。
- 详细介绍:
- 我国已是全球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2010年,我国老年人口已达l.77亿,占总人口13.26%。且老年抚养比开始加速上升。 老龄化是中国社会现代化转型过程中必然会产生的人口现象,是发展中产生的社会问题。在解决老人基本物质生活保障的同时,受生活环境的变化、家庭结构的核心化以及社会价值观多元化等因素影响,家庭提供的老年精神慰藉功能逐步弱化。而刚刚起步的老年社会服务体系对满足老人...(查看更多)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 在大量实证调查的基础上把握在现有社会生活环境下老年人精神需求的表现和满足状况,并运用专业的测量工具评估老年人群中存在的精神健康的突出问题。运用正确的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读老年人产生精神健康问题的微观和宏观的原因。探索为老年人提供社会化精神关爱服务的有效路径和方法。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 作品综合人口学、社会学、社会保障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理论以“精神关爱”的独特视角,对社会转型和老龄化进程中产生的新问题展开全面调研,提出的问题和建议获得了中国社会报等国家级媒体和相关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作品不局限于纸上谈兵,深入社区开展切实可行的老年精神关爱服务项目,在服务实践中逐步探索和总结社会化老年精神关爱服务的建设性路径和有效方法,完成了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具有独特性和应用价值。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 作品在客观、全面把握当前老年人的精神健康状况的基础上,运用“积极老龄化”和“社会建设”的理论视野,提出的“政府主导,依托社区,社会协同,专业服务”的老年精神关爱服务路径对和谐社会建设和创新社会管理有着积极意义,可为相关部门的工作提供重要参考。课题组设计的“携手夕阳,青春有约”老年关爱计划源于实践,并在实践中验证其有效性,计划中创新性的专业理念和专业方法可推广应用于广大城市社区。
作品摘要
- 老龄化是中国现代化转型进程中必然会产生的人口现象,是发展中产生的新问题。在解决了基本物质生活保障的同时,老年人的精神健康问题正日益成为一个亟待关注和解决的社会问题。 通过对5座城市50个社区的大量实证调查发现,伴随着城市化和社会转型步伐加快,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呈现多样化趋势,主要表现为情感需求、娱乐需求、人际交往需求等,精神需求的满足不够导致部分老年人存在孤独、抑郁...(查看更多)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 1.《中国社会报》、《新华日报》、江苏电视台公共频道、江苏教育电视台、《南京晨报》和《扬子晚报》等国家级和省级媒体对课题给予关注。《中国社会报》纵深版和新闻版分别于2010年9月30日、2011年6月10日和6月28日大篇幅刊登本课题社会调研和服务实践成果;2011年10月16日,《新华日报》A3版刊登课题调研成果;江苏教育电视台和江苏电视台公共频道分别于2011年4月22日和4...(查看更多)
参考文献
- [1]解登峰、葛明贵等.老年人心理健康状态的影响 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1) [2]张河川、张晓芬等.独居老人心理健康状况与社会支持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2010(4) [3]宋洁等.空巢老人生活自理能力及其心理、社会相关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6) [4]伍小兰等.中国老年人口抑郁症状分析[J].人口学刊,2010(5) [5]宋宝安等.《当代...(查看更多)
调查方式
- 走访、问卷、现场采访、个别交谈、亲临实践、图片、照片、书报刊物、统计报表、影视资料、集体组织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 随着全球老龄化的加速,养老问题研究是一个长盛不衰的话题。 西方学者从20世纪70年代起便开始关注心理支持对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影响。1977年巴里•卡兰德发展的用于评价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的综合评价量表中就包括了精神健康的内容。80年代初,西方一些较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福利国家,提出要反对养老中的“唯设施”主义,在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同时,更要重视对其精神需求的满...(查看更多)